02.27 「韓城」來自遠古的聲音

韓城歷史沿革甚為久遠。夏商時稱“龍門”。關於這個,現只剩下存於平原縣圖書館裡,刻有狂草“龍門”二字的石碑(屬省級保護文物)為證。據說原位於平原縣城東南角,建於1573年(明萬曆元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拆除。鑑於我國夏商時期的歷史仍有待考之處,石碑不能證實真實的歷史,但是至少記錄了關於龍門美麗的傳說。而如今的龍門自然風景區又令多少遊人遐想起“禹鑿龍門”和“鯉魚躍龍門”。


  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於《墨子?兼愛中》:聖王之法,天下之道。當兼相愛,交相利,而惡其亂。古者禹治天下。……北為防原泒,注後之 。 池之 。灑為底柱,鑿為龍門,屹立燕代胡 與西河民……當然,墨子在這裡只是舉例說明自己的聖王之法。不過至少為後世提供了一個依據。
  又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龍門為禹所鑿,廣80步,巖際鐫跡尚存。”往前追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也一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託,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夏書?禹貢第一》中有以下:
  逾於河。(晚《書》傳雲:“此謂梁山龍門西河。”)③
  壺口雷首,至於太嶽。(《地裡今釋》:“雷首山,《括地誌雲》:此山西起雷首,東至吳坂,長數百里,隨地異名。”案:吳坂既吳山,今山西運城縣舊安邑東南。)④
  這兩句話,參照中國古代地圖冊春秋卷,第一句中“梁山龍門西河”尚有可能在河南省,但第二句中則是指今陝西韓城無疑了。韓城在東經110.5度左右,與運城縣相鄰。韓城政府王忠是這樣介紹韓城的地理位置的:韓城市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隅,距省會西安240餘公里,北依宜川,西鄰黃龍,南接合陽, 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鄉寧、萬榮等縣市相望,地形地貌為“七山一水二分田”。這無疑是今發展旅遊業的基礎。我們來看看導遊會給我們講哪些傳說故事:

  禹鑿龍門除了上述材料中記載外,可以找到的還有:
  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二:禹鑿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巖,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又有青色犬,行吠於前。禹計可十里,迷於晝夜。既覺漸明,見向來豕犬,變為人形,皆著玄衣。又見一神,蛇身人面,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於金板之上。又有八神侍側。禹曰:“華胥生聖子,是汝耶?”答曰:“華胥是九河神女,以生餘也。”乃探玉簡以授禹,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度量天地。禹即執持此簡,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之身也。
   的確是繪聲繪色,同樣在司馬遷《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夏本紀》中更是出神入化,《呂氏春秋?愛類》也有記載。上面還提到“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同樣記載是很多:
  《三秦記》: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闊”字據明抄本補。)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又林登雲,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後來《太平廣記》卷四六六中引用了這個故事。

  龍門三激浪,是黃河上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了古今多少文人的詩情。唐朝大詩人李白,專作詩云:“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還有關於漢成帝的傳說:
  公元前11年,漢成帝曾到龍門一次,感嘆這裡的形勢險要。公元 396年,後秦的姚興攻取河東,西燕河東太守柳恭在黃河邊上把守,使姚興無法渡河。後來,姚興的部將薛疆引兵偷偷渡過龍門,進入蒲坂,終於迫使柳恭投降。北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 479年路過龍門,派人祭祀大禹,並在這裡設置了龍門鎮。公元 615年,李淵擔任隋朝河東撫尉使期間,曾在龍門擊破毋端兒。兩年後,李淵從太原起兵反隋,攻克絳縣,來到龍門。他的謀士任(王襄)建議從龍門以南的梁山渡黃河,李淵聽了任(王襄)的話,渡河之後直指陝西韓城。公元 619年,劉武周逼近絳州,攻陷龍門,李世民奉命去討伐劉武周,從龍門踏著堅冰過黃河,把劉武周的軍隊殲滅在這裡。
  公元 617年李淵兵渡龍門,倒是作為歷史事件記錄在了韓城的歷史中。中國名城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編委會供稿證明。


「韓城」來自遠古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