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晋代隆中与居汉之阳的南阳,晋书记载很清楚,给南阳襄阳的朋友们

前言

疫情下,网友们似乎上网的时间多了,南阳襄阳的朋友争论诸葛躬耕地的问题,似乎有点多。其实很多问题无关轻重。今天就说下最核心的问题。一是晋代的隆中在沔南还是沔北;二是居汉之间的南阳可以管辖沔南么?

之前回答过这些问题,南阳朋友说我引用的史实无足轻重。二十四史所为正史,一直被南阳的朋友所认可,所以本文就多强调下《晋书》的记载,再佐以其它资料。


晋代隆中与居汉之阳的南阳,晋书记载很清楚,给南阳襄阳的朋友们


一:蜀记、汉晋春秋、水经注里的隆中

襄阳的朋友引用《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据此证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附近的隆中。

南阳的朋友认为习凿齿不可信,写的是野史,喜欢引用《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据此认为沔之阳就是隆中的所在,不管隆中在哪里,反正不在汉江以南,很可能在宛。蜀记是不是野史,暂无人讨论。

对此襄阳的朋友也指出:天子命我于沔之阳,是指刘弘到宛城上任时天子的嘱咐。后来刘弘到了襄阳,肯定还要遵守天子的嘱咐,所以就近缅怀了诸葛亮。理由是《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水经注讲:刘弘就是在襄阳附近缅怀诸葛亮,习凿齿还在那里给诸葛亮立碑。这与习凿齿的记载相呼应,应该是可信了吧。但是南阳朋友认为郦道元也不可信,他没来过南方,被习凿齿骗了。事实上郦道元活着的时候,北魏长期据有宛城,但未占领襄阳。郦道元来没来过襄阳,不清楚,但北魏政府有宛城的资料,北魏高官郦道元查南阳的资料应该不难。而刘弘立碑时,由于蜀地战事太紧,撰写碑文的李兴在襄阳呆的时间非常短就回蜀了,想跑一趟宛城或湖阳,估计不容易。限于篇幅,不再引用史料,欢迎有疑议者拍砖。但是这样的逻辑推理,显然难以服众。


晋代隆中与居汉之阳的南阳,晋书记载很清楚,给南阳襄阳的朋友们


二:晋书对隆中的记载

《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凿齿相亲善。凿齿既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五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其风期俊迈如此。”

信里不仅写了襄阳西的隆中有卧龙吟,还讲了崔徐在檀溪。《晋书》认为习凿齿对诸葛亮的描述反映了他的俊迈。俊迈的前提是习讲的都是真的,总不能一边说谎,一边俊迈吧。或许有人会拿出习书中的错误来指责习,这我不想反驳,错误难免。晋书是以房玄龄为首的一帮学者,汇集了大量的晋代资料编写而成的官方史书,看了这么多资料,仍然认为习凿齿在隆中问题上是俊迈的,是正确的。南阳说一再强调正史与野史的区别,这次大家总该接受了吧。

所以《蜀记》、《水经注》记载的晋代隆中,刘弘和习凿齿看到的隆中,诸葛亮有关,都在襄阳城西。这是肯定的。

三:居汉之阳的南阳,管辖沔南隆中,矛盾么?晋书也有答案

这时候南阳的朋友肯定会想起南阳说最最要的依据,居汉之阳,南阳郡绝无沔南地盘,尤其是面对南郡时,南阳郡绝对不过汉江。还会想起做为襄阳说的鼻祖,习凿齿自己都承认了“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但习仍然说沔南的隆中是诸葛亮家。南阳朋友说习凿齿做假,自相矛盾,露了马脚。

南阳朋友一直在用现代汉语说这个问题,古人对这个问题有过表述么?古人认为这事矛盾么?前文已经说了,《晋书》认为襄阳西的隆中有卧龙吟正确的,而《晋书》卷十五志第五记载“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晋书显然不认为这矛盾,两者同列正史。

除了《晋书》还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一山南道二:襄州: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 万山,一名汉皋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有人辩解说,万山是分界线,但是南北分界,不是东西分界,这个解释无用,这个解释里,半个万山归南阳郡管辖,仍然不符合南阳朋友的理论)

还有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五:“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漢晉春秋曰: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胡三省在注解通鉴的时候,两个史料都引用,他也不认为这里有矛盾。(这里有人看到襄阳隆中,就开始说隆中归襄阳管,别一惊一乍,看胡三省的注解。)

还有水经注疏之类的书籍,权威性相对较低,就不再引用了。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古人,尤其是习凿齿、房玄龄、李吉甫、胡三省,这些历史学上大家,他们都认为居汉之阳的南阳可以管辖沔南地盘,至少有半个万山和隆中两处。而居汉之阳的南阳郡,主要辖区肯定在汉之阳,少量辖区不在汉之阳。认为两者矛盾,都是现代汉语语境下的结论,不能用于古人。

总结:

诸葛亮说:我躬耕南阳。

王隐说,诸葛亮说的好, 在隆中,刘弘去过,还立了碑。

习凿齿说:诸葛亮说的好,在南阳邓县隆中。郦道元说,对的,就在汉江南岸的隆中,刘弘和习凿齿都去过,都立过碑。

习凿齿还说,我向西看到隆中,就想起了诸葛亮的卧龙吟,房玄龄说,习凿齿讲的好,俊迈,给你点赞。

习凿齿、房玄龄、李吉甫一口同声说的,居汉之阳的南阳郡,是有少量南阳郡地盘的,他们不认为这矛盾。

这大概就是截止到唐代,历史学者对躬耕地的描述。


================

最后一段修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