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一個人呆的太久了會跟自己對話,這樣會得精神病嗎?

憤世的qiaoge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一個人與自己無意識的對話,的確是精神方面需要評估。如果一個人有意識的與自己對話,就像達摩祖師在達摩洞面壁九年,如果不一直跟自己進行對話,又如何能夠快速的提升修為呢?不知道你是什麼情況?但如果你是有意識有目的封閉自我進行修煉。恭喜你,你已經到了一定的境界。如果不經意間的喃喃自語,或者是無意識的與自己一問一答。建議你去看看心理醫生!


烽火二月


謝謝,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但是,可能會自言自語,比如在農村老家,有一些老年人,就會有這種情況,我有一個大伯,差不多80多歲了,去年回去在路邊的稻田邊,我都叫了幾聲了,他好像沒有聽見,一個人在那裡自言自語,我走到他跟前,問大伯你在說什麼,他竟然說,他沒有說話[捂臉],唉人老了,兒女不在身邊,空虛寂寞,才慢慢會變的這樣的。



老熊貓哥


我沒有這種經歷,不過我的媽媽我發現她有時①個人在廚房嘮叨,我進門,聽她說話,開始以為她和誰在聊天,進去了一看沒有人啊,就她自己一個人,我就問她,你一個人在說什麼呢,她說沒說啥啊,不承認[可愛]但是我媽是我們家最正常的一個人,開朗,熱情,勤勞,話多。


多寶100


其次,我們需要搞清楚提問的人問的是:一個人“呆”的太久了,還是一個人“待”的太久了。如何是“呆”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愛莫能助了!如果是“待”我有這些話相對您說,如下:

很多人都有過自言自語的經歷,就算沒說出口,也有過在心裡和自己說話的時候。那為什麼人要進行這種自我對話呢?讀過“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其中就介紹了《科學美國人》在2019年8月的一篇文章《人為什麼要自言自語》(Talking to Ourselves)。這篇文章的作者查爾斯·費尼霍夫(Charles.Fernyhough)是杜倫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童發展和記憶。

文章說,人們和自己的交流,可以分成有聲和無聲兩種,有聲就是自言自語,說出聲來;無聲就是“內部語言”,在大腦中對話,不出聲。這種在腦子裡跟自己說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內部語言(inner speech)。

內部語言這個詞的創造者,是俄羅斯心理學的關鍵人物利維·維谷斯基(Lev Vygotsky)。 維谷斯基認為,人類的內部語言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維與想法。內部語言最開始表現為自言自語,當一個人的心智足夠成熟了,自言自語會逐漸內在化,轉化成內部語言。

內部語言的第一個作用,是幫人們管理、調節自己的行為。維谷斯基曾經做過關於兒童畫畫的實驗,小孩在畫畫的時候會自言自語說:“哪有鉛筆?我要一支藍鉛筆。”當他發現沒有藍鉛筆的時候,如果是心智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小孩,會繼續跟自己說:“現在沒有不要緊,我可以先用紅鉛筆畫。”這個小孩就是在用自言自語的方式,調節自己的行為。當兒童的心智越來越成熟之後,這個過程就會內在化,不需要非得出聲,也就變成了在腦海裡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形成了內部語言。這就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內部語言的第二個作用,是幫我們學習新技能。文章說,當你還不能熟練掌握一種新方法的時候,你可以邊做邊講,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來,這樣可以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快地掌握新方法。

內部語言的第三個作用,是讓人更有創意。文章說,在你需要創意的時候,可以在腦海中設立兩個小人,一個負責提想法,另一個負責不斷地問:“為什麼?”“還有更好的想法麼?”“還有別的方法麼?”或者讓心中的兩個小人打擂臺,每個小人提一個想法,彼此說服,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些都可以激發你的創意,讓你的想法更加多元化。

最後總結一下,其實自言自語也是一種能力,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會做麵疙瘩的時裝設計師


記得小時候看魯濱遜漂游記,就有一段說的是這個,魯濱遜會有意識的自言自語,防止自己忘記怎麼用語言了。這個故事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所以我又查了這個事情原版是怎麼的發展過程。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誌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

可以看出來,他並沒有得精神病,即使一個人生活了那麼久,只是因為太久沒有交流對象,結果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

不過我還查了,長時間的無交流的獨處,確實是有一定危害的。長達一年半載的長時間不說話可能會導致自閉,失語,憂鬱症。

所以這樣看來,自言自語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但事無絕對,本身就存在一點精神或心理方面問題的話,也是有可能被這樣的狀態放大症狀,最後變得比較嚴重。

總之都是不太健康的,我還是建議題主不要嘗試這樣的狀態,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如果身邊沒有朋友可以聊,完全可以到網絡上找一些朋友交流。即使你覺得你跟孤僻,很怪異,在現在的網絡社區,也肯定能找到聊得來的人。


玄盅


【活得開心,活出精彩】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個人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併產生精神負擔。

如果你忙起來就沒時間想太多,但是等你安靜下來獨處時,就會發覺冥冥之中還有一種精神體與自己對話、交流著,而此時對話的內容多偏向於平時生活中遇到的不盡人如意的事情。而此時就會出現另一個你在審視你,質問你,與你辯論著:對與錯、是與否、善與惡、愛與恨……,其實這種獨處會過濾人的思想,使人變得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相信很多人在這樣的獨處中發明了什麼,想出了什麼金點子,亦或找到了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是不能長時間的沉陷在這種精神對抗中,如果從中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或者理不清頭緒,就會耗盡精力、自我折磨、產生抑鬱導致精神病。

凡事都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一邊的傾斜,就會導致另一邊的不和諧。每個人都要儘量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現代社會的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一定要學會自我療傷,在浮躁時提醒自己,在心情低落時勸勉、激勵自己。只有強大了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很好地應對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煩惱與不順。最後祝大家都能活得開心,活出精彩。





心若向陽清風徐來


分情況吧,如果自言自語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人呆的太久的話,也許此人想事情過多內心比較壓抑,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又沒有傾訴對象,所以才會自言自語。偶爾的也許正常,但如果經常這樣,是否可以考慮諮詢一下心理醫生,做一下心理測試,疏導一下心理,也許會讓壓抑的內心得到放鬆。





走過的日子like


怎麼可能 這樣靜下來反而能讓自己反思很多事情 歸納過去點滴 規劃希望未來 請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的勇氣。




博三泊


能跟自己對話的人,不會精神有問題,而是精神升話了。

一個人最慘的,是不想說話。不是失去信心,就是壓力山大。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個人待著,是不能接受的,會發瘋,這應該是生活習慣或是性格所致,有理想和心懷天下的人,更喜歡一個人待著,因為思考的力量是無限的。

人有很多潛能,我們一生充其量只應用了百分之十,很多因為我們的惰性和習慣性,被塵封或屏蔽了,熱鬧是需要的,但不是必須的,人在追求卓越的時候,與自己靈魂深度對話,十分需要。


失落的時光


得不得精神病與一個人待著還是和一群人待著,我想,沒啥關係

重要的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在做什麼。

我一個人待著覺得一天很忙,時間稍縱即逝~

記得林清玄的書裡有句話大意是:和一個人面對面聊了幾個小時,但好像什麼也沒說;與另外一個人待著一句話也沒說,但覺得說了很多。

大多數人的交際,是無用交際,還給自己憑忝一些煩亂的思緒,其實都在消耗能量

靜坐是你與內在的自己交朋友

儒家有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