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一、班固的生平

班固(32~92年),字孟堅,陝西扶風人,是著名學者班彪的兒子。班固自幼聰慧,九歲能誦讀詩賦。班固十三歲的時候,王充來到他的家裡,見到班固之後就對班彪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在史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未來記錄漢家歷史的一定就是他。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後班固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班固自太學返回鄉里。

漢武帝時,司馬遷寫了千古不朽的史學鉅著《史記》。由於《史記》只記載到漢武帝時期,所以西漢後期不斷有人續寫《史記》。班彪對前人續寫的《史記》都不滿意,打算動手續寫《史記》。不過,班彪沒有完成就去世了。班固回鄉後,決定在父親手稿的基礎上繼續寫下去。不過班固已經不滿足於續寫《史記》了,他要重新寫一部史書。班固決定斷代為史,給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寫一部完整的歷史。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班固畫像

當班固在家裡寫作的時候,永平五年(62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改作國史”。當時隨便寫作當朝歷史是重罪,漢明帝就下令把班固抓起來,書籍也都被查抄。班固的弟弟班超怕哥哥老實,說不清楚,就跑到洛陽,向漢明帝上書為兄長伸冤。班超說,哥哥寫書的目的不是譏諷當代,恰恰是為了宣揚大漢王朝的聖德。而且,哥哥寫的是前漢的事情,與當朝關聯並不緊密。漢明帝看了部分文稿,對班固的文筆才華非常欣賞,就把班固召到洛陽來,任命他為蘭臺令史,到皇家藏書機構蘭臺去負責校理皇家藏書。後來指派班固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後來,班固又與別人共同記述建武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蹟,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

漢章帝即位後,對班固的才華比較賞識,多次召他入宮陪伴自己讀書,而且出巡時也帶著班固。班固經常向皇帝獻一些賦頌之類的文章,也時常奉命就朝廷大事發表意見,參與公卿大臣們的討論。建初四年(79年)的白虎觀會議後,班固還奉命把會議討論的結果整理成書,這就是《白虎通義》。不過班固的官職依然很低,先是擔任郎官,後來升任玄武司馬,即守衛玄武門的郎官中的下級官吏。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班固與竇憲本有世交之誼,入竇憲幕府後,負責筆墨之事,關係更為親密。永元四年(92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班固受到牽連。起初,班固家的奴僕在大街上冒犯洛陽令種(chóng)兢的車馬,洛陽令的吏卒吆喝捶打了奴僕,奴僕醉酒謾罵,種兢大怒,但因畏懼竇憲而不敢發作,心中記下仇恨。等到竇氏家族及門下賓客都被逮捕拷問之時,洛陽令種兢趁此機會逮捕關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終死在獄中,終年六十一歲。此時《漢書》尚有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二、《漢書》的史學成就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體例完備,敘事嚴謹,語言流暢,成為後世“正史”的典範。《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它在一定程度上和《史記》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也有所突破。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的內容。但由於兩位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對比《史記》和《漢書》,可以發現,《漢書》中史料有了顯著的增加,比如在《董仲舒傳》中,班固增加了非常重要的《天人三策》。但是,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史記》又略勝一籌。司馬遷寫《史記》,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歌頌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對歷史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而班固的《漢書》,立意在於頌揚漢朝的偉大。而且班固的是非觀,完全按照官方的標準,這一點非常清晰地體現在《貨殖列傳》和《遊俠列傳》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強調尊重經濟規律,不與民爭利;班固則認為所有人的經濟分配,都必須按照禮的規定進行。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流露出對俠義精神的讚賞和嚮往,班固則是對遊俠進行強烈的譴責,認為他們破壞了統治秩序。正因為此,司馬遷多秉筆直書,而班固則多有曲筆避諱。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作為後世正史的典範,《漢書》的史料價值不容置疑。首先,《漢書》的十志全面系統地記錄了西漢社會的諸多方面。《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都十分詳盡。《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史記》的《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五行志》中保留了大量的自然天象氣候的資料。《溝洫志》記載了西漢一代興修水利的基本情況。《禮樂志》記載了西漢政府的各種禮儀制度。《郊祀志》記載了西漢政府祭祀天地山川的情況,體現出西漢時代政權對神權的控制。《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就史料價值來說,《漢書》至少不在《史記》之下。《漢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信息,不僅補充了漢武帝之後的西漢歷史,而且對漢武帝之前的西漢歷史,也有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補充。《史記》是感情充沛的,《漢書》是客觀冷靜的。《史記》體現了文學與史學的完美結合,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漢書》則是嚴謹的史學作品。司馬遷是才子,班固是學者,才子是不世出的,學者是可努力而及的。所以,後世的正史大多效法《漢書》。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三、班固的文學成就

班固不僅是史學家,也是文學家,在東漢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班固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賦作上,其代表作是《兩都賦》。

《兩都賦》在結體與手法上完全仿效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子虛賦》實際上與《上林賦》構成上下篇,《兩都賦》則分為《西都》、《東都》兩篇。《子虛賦》虛擬亡(無)是公針對楚之子虛、齊之烏有兩位先生互相炫耀,而明天子之義;《兩都賦》由虛擬東都主人針對西都賓讚揚長安,望朝廷西顧,而盛稱洛邑制度,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子虛賦》《上林賦》之轉接,用“亡是公欣然而笑曰”,《兩都賦》中的轉接,則用“東都主人喟然而嘆曰”。兩相比較,如出一轍。《兩都賦》在總體風格上缺乏藝術創新,未能越出西漢藩籬,不過是以超過《子虛賦》《上林賦》近一千二百字的篇幅,展示更加典麗宏大而已。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班固《兩都賦》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首先,《兩都賦》所描述的具體內容,已不再像司馬相如那樣重在帝王宮苑、遊獵,而是借鑑揚雄《蜀都賦》,創造性地發展為京都山河形勢、表裡佈局和雄偉氣象,雖然不能全免大賦誇張渲染失實之病,但由於採用了不少實際的歷史地理資料,而不顯過分虛浮,有真切的現實感。無論是都城形勝、街市繁華,還是郊野氣象、農桑豐碩,都有具體而生動的藝術表現,文贍而事詳,引人遐想。另外,在語言的運用上,排偶之中,音調和諧,極少奇僻的異體字,明暢順達,無漢賦常見的臃腫澀滯之弊,使讀之者娓娓而不厭。正因如此,班固贏得了與司馬相如、揚雄以及稍後張衡並稱漢代四大賦家的盛譽。《兩都賦》所開創的京都大賦體制,直接影響了張衡《二京賦》以及西晉左思《三都賦》的創作,不僅蜚聲文壇,而且被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選》列為第一篇,劉勰也稱其“明絢以雅贍”。儘管《兩都賦》在藝術上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歷來為士大夫所重,但是總體來看,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革除早已被揚雄針砭的散體大賦自身具有的通弊,從而扭轉其衰竭之勢。就賦體文學發展的趨勢而言,當大賦已經定型為以窮泰極侈的筆墨達頌聖之旨,即便有諷喻,也不過勸百諷一。而以騷體為代表的抒發內心情懷之賦,正越來越成熟,在顯示出強勁的藝術生命力之時,仍要恪守老路,企圖重新振興,畢竟是違反客觀規律的。

班固和《漢書》——《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8

其次,東漢時代賦作的重點,已經從煌煌大賦轉移到了抒情小賦上。班固的《幽通賦》和《答賓戲》,就是東漢抒情小賦的代表作。

班固還有《詠史詩》,講述緹縈救父的故事,為完整五言體,雖質木無文,卻是最早文人五言詩之一。班固的作品還有《明堂詩》、《辟雍詩》、《靈臺詩》、《寶鼎詩》、《白雉詩》、《論功歌詩》等,大多是頌揚帝王之德的應景之作,雖文辭典雅,但境界不高。《隋書·經籍志》記載有《班固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代張溥曾輯有《班蘭臺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