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保障疫情區農民收入,國家鼓勵恢復雙季稻,並適當提高收購價

所謂雙季稻,就是一塊地上,

先種早稻後種晚稻。歷史上,南方大多數地方是種雙季稻的,個別地方甚至三季。90年代後,雙季稻開始逐步減少,只種一季稻。當只種一季稻的時候,農民基本上是種中稻或晚稻,極少是早稻。因為早稻畝產低,價格低。因此,減少雙季稻實際上就是減少早稻。換言之,鼓勵恢復雙季稻,也就是鼓勵恢復早稻。早稻在巔峰的時候,一年產量有5300多萬噸,現在已經不足這個數字的一半。

為保障疫情區農民收入,國家鼓勵恢復雙季稻,並適當提高收購價

早稻為什麼自90年代開始越來越少的人種了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農村流動出來去務工或經商了。畢竟,務工經商的收益遠大於種糧。當勞動力不足的時候,自然就要減少雙季稻的種植,改為單季稻了。所謂“雙改單”。

90年代以來,早稻有兩次生產大滑坡。一個是1997-2003年,另一個就是2014年至今。第一次大滑坡,兩個因素,一是經濟起飛,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出,早稻產量由4500萬噸跌到3000萬噸。二是糧價持續下跌,就會被調整,這是經濟學規律,早稻產量由3400萬噸跌到2600萬噸,這主要和早稻的真正的終端市場需求越來越少有關。

為保障疫情區農民收入,國家鼓勵恢復雙季稻,並適當提高收購價

總之,恢復雙季稻,一是要有勞動力,二是要有價格。首先是價格,沒有價格上的提升,農民不會種,畢竟主動權在農民手上。

所以小編會問國家為什麼在今年要鼓勵恢復雙季稻呢?是因為稻穀供需偏緊嗎,還是市場需求變了?都不是。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8年全國稻穀播種面積為3018.9萬公頃(4.53億畝),單產為7.027噸/公頃(468公斤/畝),總產量為2.12億噸。自2011年以來,我國稻穀產量持續保持在2億噸以上,2012年以來,隨著我國政策性糧食收購數量大幅增加,進口量增加,出口量較小,消費量下降,導致庫存不斷增長,遠遠超過合理水平,其中稻穀庫存總量創歷史高位。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近6年稻穀年末庫存平均每年增加2400萬噸左右,6年累計庫存已超過1.4萬噸,總庫存量達到稻穀全年產量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不認為這是鼓勵增產。

那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有人認為這是國家未雨綢繆,在疫情影響下,

萬一經濟下滑,勞動力需求大幅下滑,農民至少可以多留一些在家裡種地,減輕就業壓力。2008年金融危機,大量的農民工失業,當時國家當機立斷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解決農民工的外出務工問題,就是出於這樣的目的。如今,鼓勵恢復雙季稻是同樣政策的再現。所以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國家說,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湖北就是有條件的早稻種植區。湖北早稻歷史上高峰的時候接近500萬噸,現在降到只有80多萬噸,特別是最近兩年下滑非常厲害,2017年還有200萬噸。


為保障疫情區農民收入,國家鼓勵恢復雙季稻,並適當提高收購價

國家的意思很明顯了,湖北的農民因為疫情不能外出大量務工,乾脆就多種點早稻吧,也能平衡一下就業與收入壓力,雙效解決當前嚴峻問題。

當然,為了鼓勵,早稻價格可能會相對提高一些保護價格。在全力抗擊疫情支援湖北的當下,也不排除單獨提高湖北地區最低收購價格。保障農民勞動收入!!!為國家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