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回望新世紀10年代的藝術之最

殷鑠

隨著2019年大幕的落下,21世紀10年代的十年也已經結束。在對2019年做出了總結之後,我們仍然很有興趣針對過去十年間藝術界中出現的藝術家、作品、展覽、策展人做出一個回望。雖然單純的排名並不能體現出當代藝術在十年間發展的全貌,但通過回顧一些經典的人和事,我們還是可以大致領略十年來當代藝術發展的基本脈絡。“最有影響力藝術家”“最有影響力藝術作品”“最有影響力展覽”以及“最有影響力策展人”這一點評,是基於外媒、拍賣行的市場數據以及對博物館展覽的統計得來的,但不免會加入個人因素,希望從一個新聞記者的角度去審視世界藝術,以期在讀者中引起更深的共鳴。


回望新世紀10年代的藝術之最


最具影響力藝術家:克里·詹姆斯·馬歇爾

候選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南·格爾丁、艾爾·安納祖


回望新世紀10年代的藝術之最

克里·詹姆斯·馬歇爾和他的繪畫 


任何關於“影響力”的評選,都不免要考量各方面因素。作品的形式與內容、舉辦展覽情況、市場表現和媒體報道量是基本的參考要求,然而我們也不能免俗地要考慮藝術家的性別、民族和國籍。綜合各方面因素,我們選擇了美國畫家克里·詹姆斯·馬歇爾。

作為一位非洲裔美國畫家,馬歇爾有充足的理由成為我們的首選:極具分量的博物館巡展、拍賣市場上創下2100萬美元的紀錄、為數不多的架上繪畫的堅守者。然而他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十年來,他以個人的成功為美國無數非洲裔和拉丁裔藝術家的成名鋪平了道路,包括艾米·謝拉德、凱欣德·威利、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出生和居住於芝加哥的馬歇爾,他近年來的成功正是非裔藝術家群體在美國獲得主流地位的明證。

詹姆斯·特瑞爾的卓越貢獻在於他創造出和觀眾全時交互的獨特裝置。南·戈爾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對抗藥物企業,讓藝術的力量在她個人身上突出地顯現。而加納藝術家艾爾·安納祖則是非洲當代藝術的崛起和興盛過程中的一位先鋒。


最具影響力藝術作品: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2010年

候選作品:瑪塔·米努金《禁書之廟》, Teamlab 《東京無邊界》,

毛裡奇奧·卡特蘭《美國坐便器》

回望新世紀10年代的藝術之最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也許這是最沒有爭議的一個評選,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這件行為作品不僅僅宣佈了行為藝術進入了流行文化的視野,同樣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轟動,成為一個極具標誌性的文化時刻。2010年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在這一年中各個社交媒體都處於兇猛的上升期,不僅是臉書、推特,中國的微博、微信也在創始期並蓄勢待發。《藝術家在場》這個簡單的行為作品藉著社交媒體的東風,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討論的熱潮。阿布拉莫維奇在展覽過程中,和每一位志願上臺的觀眾對視而始終面無表情。而當她曾經的伴侶烏雷坐到她的對面,她再也不能控制住內心的波瀾而潸然淚下,和烏雷緊握著雙手。相信這一幕,也成為十年間藝術界裡最令人動容的瞬間。

此外,阿根廷藝術家瑪塔·米努金的《禁書之廟》,聯繫了歷史和時事政治。Teamlab的作品《東京無邊界》則是科技引領藝術風潮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毛裡奇奧·卡特蘭用黃金打造的《美國坐便器》,和他去年年底在邁阿密展出的“膠帶貼在牆上的香蕉”一樣,是對消費主義最無情的諷刺。


最具影響力展覽:2017年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

候選展覽: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加納館展覽“自由加納”

2011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歷山大·麥昆:野蠻之美”

2017年慕尼黑藝術之家“戰後: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藝術1945-1965”

回望新世紀10年代的藝術之最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上的《當我們呼出圖像》和《禁書之廟》 


一個國際藝術展覽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它的質量和參展藝術家的知名度,更應該考慮它在媒體、學術界和大眾間的傳播力度。2017年的卡塞爾文獻展,在國際形勢極為複雜和嚴峻的背景下,把展覽地點放在了希臘雅典和德國卡塞爾兩地。展覽中湧現了很多具有強烈政治符號的經典作品——如黃色的水泥管道做成的避難所《當我們呼出圖像》,和矗立在卡塞爾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門前的《禁書之廟》。不僅如此,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還在展覽過程中引發了財政方面的糾紛,這讓整個展覽更加具有爭議性。

候選展覽中,去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加納館中的展覽,是加納共和國首次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設立國家館,轟動了藝術媒體。2011年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亞歷山大·麥昆:野蠻之美”,連接了時尚設計和藝術。2017年在慕尼黑藝術之家展出的“戰後: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藝術1945-1965”則是一次超大規模的反歐洲中心論的展覽,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最具影響力策展人:奧克維·恩威佐

候選策展人:克勞斯·比森巴赫、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

弗朗西斯·莫里斯

回望新世紀10年代的藝術之最

奧克維·恩威佐


“2019年3月15日,策展人奧克維·恩威佐逝世。當代藝術發展的歷程,從這一刻起很有可能會被分成兩截。”這是本報在恩威佐逝世後刊登的文章《我也有一個夢》的第一句話。這位出生於尼日利亞的傑出策展人,在近十年裡把當代藝術的社會功用發揮到了極致:他通過2017年的展覽“戰後:太平洋和大西洋間的藝術1945—1965”、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世界所有的未來”、2010年的展覽“自我事件:肖像與社會認同”,徹底顛覆了二戰後所謂主流的現當代藝術史,把藝術真正作為改變世界的媒介。這些精彩的展覽,從上世紀90年代直到今日仍然為當代藝術界提供了教科書般的方法論,其影響是革命性的。

其他策展人中,曾經擔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館藝術總監的德國人克勞斯·比森巴赫,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倡導人,支持和培養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年輕藝術家。瑞士人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同樣在立足歐洲的前提下,積極與亞洲和中國的藝術機構合作,並在反對英國脫歐的過程中拼盡了全力。作為當代藝術最權威的展覽機構——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當家人,弗朗西斯·莫里斯則扮演了當代藝術中的一個權威角色,影響力不可謂不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