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人體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


人體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

今天子兮講一下人體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的工作特點。根據肌肉跨過關節的數目可將肌肉分為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跨過一個關節的肌肉稱單關節肌,如肱肌、肘肌和比目魚肌等;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的肌肉則稱為多關節肌,如肱二頭肌、股直肌和股後肌群(或膕繩肌)等。


1.單關節肌的工作特點:

由於單關節肌只跨過一個關節,通常其收縮所產生的肌力主要作用於該關節。如前臂彎舉動作中,肱肌的作用就是使前臂在肘關節處屈。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單關節肌可能還對其鄰近關節有一定的間接作用。現以比目魚肌為例。

例一,足底固定於地面,膝關節處於屈曲位,此時比目魚肌收縮可使膝關節伸。

例二,如果踝關節可以自由地屈伸,但骨盆和足趾固定,此時比目魚肌收縮可使踝關節屈,同時隨著踝關節屈的幅度增大必然產生屈膝和屈髖動作。

上述分析僅是假設只有一塊肌肉在對環節起作用。實際上,促使環節運動的肌肉數量很多,而且它們對骨槓桿所起的力學作用可隨著槓桿的位置變化而不同。因此,對這些問題解釋目前還缺少完整的理論依據,用解剖學知識分析人體在體育運動中發生的某些問題仍停留在假設和推理層面。

2.多關節肌的工作特點:

在進化過程中,上肢和下肢的各個關節分別按照一定模式形成了一些組合動作,如上肢欲把物體拉近身體或把物體圍抱住(把食物送進嘴裡,抱住小孩等)時要求上肢各個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等)都同時屈,而碰到危險欲把物體推離身體,則要求上肢各個關節都同時伸。為了能夠快速、精確地完成這些動作,多關節肌便應運而生。上肢的多關節肌大都體現了各關節同時屈或同時伸的特點,例如:肱二頭肌可以使肩關節、肘關節同時屈,肱三頭肌使肩關節、肘關節同時伸,前臂屈肌群同時使橈腕關節、各個指關節同時屈,而前臂伸肌群使橈腕關節、各個指關節同時伸。下肢的多關節肌則反映了另一種特點:同時屈髖伸膝或同時伸髖屈膝,這對下肢完成走、跑及踢腿等一些組合動作是有利的。深入研究人體多關節肌的配布規律對於理解人體各環節運動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多關節肌在運動中具有以下特點:

人體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

(1)多關節肌的功能性“主動不足”

當多關節肌收縮發力時,對其中一個關節充分發揮作用後,對另一個(或其餘)關節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種現象稱為多關節肌的功能性“主動不足”(或原動肌的力量不足)。例如,在大腿充分屈的情況下,再伸直小腿,由於股直肌已在髖關節處屈,它再要使小腿伸就感到力量不足。因此,感到較難完成動作。同理,在大腿充分伸的情況下再要屈小腿,由於股後肌群(或膕繩肌)的主動不足現象,會感到較難完成這個動作(圖3-3-4)。在體育比賽或表演時,動作技術的要求是最經濟、最省力,但是在平常訓練時,則要增加難度,使肌肉的力量和柔韌等素質不斷提高。因而在訓練多關節肌時,可以利用多關節肌的特點設計訓練動作。例如,訓練股直肌力量時,可先屈髖關節,再做彈小腿(膝關節伸直)的動作;在訓練股後肌群(或膕繩肌)時,取俯臥姿勢,讓髖關節先伸,再做小腿屈的動作。

(2)多關節肌的功能性“被動不足”

當多關節肌被拉長伸展時,已在其中一個關節被充分拉長後,在另一個(或其餘)關節就不能被充分拉長,這種現象稱為多關節肌的功能性“被動不足”(或對抗肌的伸展性不足)。例如,當小腿充分伸直時,膕繩肌被伸展拉長,當大腿在髖關節處再做屈的運動時,膕繩肌要進一步被拉長則感到困難,故此時屈髖的幅度明顯減小,這就是膕繩肌的“被動不足”現象(圖3-3-5)。

針對多關節肌的上述特點,在運動實踐中即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克服這兩種不足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一是在運動中注意調節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避免出現多關節肌功能性“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現象,使多關節肌的力量和伸展性集中在一個關節上,以獲得較大的運動效果;二是亦可在多關節肌“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的位置上進行訓練,以提高這些肌肉的工作能力,適應動作的要求。

此外,還應注意單關節肌與多關節肌的協調配合。在一個關節中,往往同時配布有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二者若能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則可有利於動作的完成。例如,多關節肌由於長度長,在運動幅度方面可以禰補單關節肌的不足;而單關節肌發力始終集中在一個關節上,亦可補償多關節肌發生“主動不足”時的力量。

人體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