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安徽這個小村落,憑什麼列入世界遺產:中國傳統文化之魅力


華夏文明之悠久,中華遺產之豐厚,這是當今世界上諸多國家難以媲美的。就以世界遺產來說,截止2019年7月,被評定為世界遺產的共有1113處,其中文化遺產佔861處,自然遺產佔213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佔39處。中國以55個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一。

在這55個世界遺產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以古村落、徽派建築為代表的宏村和西遞。尤其是西遞古村,除了完整的建築藝術和悠久的歷史,更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村落的風俗文化,這是一種“活著”、流動著的人文活動,而非停留在歷史長河中的過去記憶。

中國村落的人文活動非常豐富,主要分集體活動和個人活動,集體活動有有祭祀、節慶、宗教、農耕等大型場面,個人活動則是尋常生活中私有動態。但不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數千年後,依舊是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


我為什麼會那麼喜歡西遞村,它即便成為旅遊景區,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並不是孤立地保護建築形態,還有人文精神、人文動態。在西遞村,近千年的傳統古村落內,當地人於旅遊環境下,有的開店做買賣,有的出租老房子開客棧,也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村子的周邊,在山的腳下,在公路的邊旁,都是村民的田地。春天的馬頭牆下有油菜花,夏天的明經湖裡有荷花,秋天的山野間盛開了向日葵,冬天的庭院裡散發著陣陣梅花之飄香。四季更替,我不曾錯過一季,於古村落小住幾日,真切感受到古村落未經商業之傳統與原始。

我們常說要保護歷史古蹟,保護文明遺產,但我們不能只保護物質文化遺產,而忽視了原住民在村落中的重要角色。過去,村裡的老人告訴我,房子越住越結實,越住越有活力。因為老房子凝聚著人氣,它就不會衰敗,不會倒塌。


不論是房子,還是文明遺產,人類所創建的文化,都是靠“人”去傳承,而不是滯固和平面的。如果西遞村的村民全都搬離了,只剩下空落的房子,那麼這片建築群就少了生活和煙火,當一眾遊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所看到的不過是歷史在過去的停留。

黃山腳下,西遞古村吸引無數遊人前來觀賞,有的來寫生,有的來攝影創作,有的來此住幾天。因為旅遊發展,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商業和經濟提升,這也令村民們更加自主的去維護自己的老房子,保護祖上留下的遺產,他們生活在這裡,居住在這裡,保留了個人動態文化,令我們看到了更立體的中國古村落。

頗為欣慰和感動的是,西遞村並沒有成為“千村一面”,隔壁宏村也是如此,周邊其他村落亦是如此。 雖同為白牆灰瓦馬頭牆,但因為生活形態的不同,令我們發現其實這裡的每一個村落都獨具特色文化,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同時,也能留得住鄉愁。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每當我去黟縣的時候,當地朋友都問我,你什麼時候學學黟縣方言啊,這樣你進宏村西遞可能就被檢票人當作本地人了。這聽起來很不錯,但實施起來太難了。黟縣方言太難懂了,也難學,但這也是傳統村落不衰的主要之一。

黟縣方言是是徽州的一種重要方言,在2007年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每次去西遞小住幾天的時候,經常是聽到村民用方言在聊家常。雖然聽不懂,這作為古村落的一種立體的文化形態,方言的保留與傳承,使得傳統村落更原始,更富有魅力。

每當我爬上村落的後山上,看著山腳下的古老村落,心裡感到無比溫暖。傳統村落作為農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令其持續活躍的並非是我們這些來往的遊客,也並非是在此開民宿的外地人,而是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

只有原住民才能留得住西遞村的文化,也只有原住民知道西遞村的靈魂在哪。古老建築是村落的外在呈現,傳統文化是村落的內在涵養,二者之間,只有共存才能傳承。在面對旅遊商業的大環境下,不論是建築還是文化,可以裝飾,但不能粉飾。

這一點,西遞成為了我心目中最美的中國傳統古村落之一。這座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的古村落,素有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等美譽。其中,“桃花源里人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其中,“桃花源里人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它生動地體現了傳統村落的精神遺產中的動態人文,不僅包括各類“非遺”,還有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俚語方言、鄉約鄉規、生產方式等等。2020,還會去村裡住幾天的,有想一起去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