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醫二代”:非常“留守”特別成長

“飛翼班”的6個“留守兒童”

在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有一個班叫“飛翼班”,這個班級的學生也如班名一樣“非一般”。因為僅這一個班,就有6位學生的家長“出征”馳援武漢。

出生於“雙醫家庭”的小煊,平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就很少,而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的增加,小煊媽媽幾乎不著家了,爸爸也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一家三口常身處三地。

一天凌晨時分,小煊聽到難得回趟家的爸爸又收拾行李出發的聲音,而恰巧那時疲憊不堪的媽媽回來了。小煊聽到了他們這樣的一番對話——

媽媽說:“我報名去武漢了,萬一……家就交給你了。”

“我沒跟你商量,小湯山要重新啟用,我也報了名……”爸爸回答。

國家危難時刻,小煊爸媽不約而同地做出了勇者的選擇。這也意味著,小煊還要再當一段時間的“留守兒童”。但小煊沒有抱怨,“作為醫生的兒子,我能學會承擔!”他這樣安慰自己。

小淳的媽媽是呼吸與重症監護室的一名護士。此次疫情暴發後,作為一線對口科室,小淳媽媽第一時間提交了馳援武漢的請戰書。

得知媽媽的決定後,起初小淳有點擔心。爸爸安慰他:“我們應該從大局出發支持媽媽,做好她的大後方,讓她和千千萬萬的叔叔阿姨一起和病毒戰鬥!這樣,大家也才能早一點摘下口罩,盡情地在陽光下玩耍!”為讓媽媽更安心地在前線工作,爸爸將小淳和妹妹送到了姥姥家。在姥姥看來,以前調皮的小淳像換了個人一樣:早晨準時起床、洗漱、收拾床鋪;作業不用人催了,字跡也變得整潔美觀;從前常把妹妹惹哭,現在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大哥哥……小淳對老師說:“我要成為讓爸爸媽媽驕傲的孩子,做他們最堅定的大後方!”

除了小煊和小淳,這個班還有小丞、小陽、小菲、小玥等共6位同學的父母正在前線戰“疫”,他們守護了別人的健康,卻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特殊的“留守兒童”。而在這特殊時期,孩子們也都快速成長。在班主任樊微微眼裡,他們好像一下子都長大了。“我們‘飛翼班’6個醫護家庭的故事,雖不驚天動地,卻感人至深。這些可愛、懂事的孩子在疫情面前表現出的勇敢與承擔,對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這個春天無聲但卻最堅強的生長。”樊微微老師說,希望早日迎來疫情結束的那一天,讓每位少年都能與父母牽手,盡情享受久違的陽光和擁抱。願孩子們以父母為榜樣,肩負起未來社會賦予他們的新使命。

一個患者心中的“明星”,變成了全班學生心中的“明星”

“親愛的爸爸,春節期間您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刻,選擇去武漢救治病人。雖然稍有遺憾,但我為有這樣一個英雄的爸爸而感到驕傲與自豪……”這是北京實驗學校初一學生小毓寫給正在前線戰“疫”的爸爸的一封信。她的爸爸,因在防護服上寫下“有事找我”四個字,從而成為患者誇讚的“有事找我”好醫生。

“因為在隔離病房內,醫生、護士都穿上了厚厚的防護服,這時,他們不約而同地發現了一個細節問題:完全一致的著裝,再加上口罩和護目鏡,這讓剛剛有些熟悉的醫護人員又變得彼此難以辨識了。隔離病房內的工作必須嚴謹,為此,大家拿起筆在防護服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正寫著,有人突然發問:‘有事兒找誰呀?’丁新民不僅是北京世紀壇醫院援助武漢醫療隊的隊長,更是一名共產黨員,雙重使命讓他下意識接下了話茬兒:‘有事找我!’話音剛落,身邊有戰友拿起了一支粗筆:‘找你,那我給你寫上吧!’本是一句玩笑,但丁新民認真地低下了頭,就這樣,‘有事找我’4個大字‘頂’在了他的額頭上……”這是某媒體對小毓爸爸的報道片段。

“有事找我”4個字,對患者而言,體現的是一名醫生的責任和擔當。對女兒而言,也是無聲而最有力的教育。

“這本是一個無心的事兒,但我沒有想到,頭上這4個字讓病人的感受非常好。”丁醫生說,隔離病房內的患者身體被病毒折磨,思想上也難免產生恐懼。在診療期間,他細緻地向患者講解病毒、傳播相關知識,並給患者以信心。而額頭上的4個字,足以讓患者對北京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充滿信任。“自己無意的一個行為,既方便了患者,又給了女兒正能量,在前線再苦再累也值得。”他說。

每天晚上,只要爸爸有時間,小毓就會與爸爸視頻聊天,詢問一下武漢的最新情況,叮囑爸爸保重身體,並說一說家裡的情況和自己的學習進度。

“你的爸爸正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由衷地敬佩他,咱們班學生及家長都非常佩服你的爸爸。期待他早日凱旋,我們邀請他來學校作一次報告,激勵更多的家長和同學向他學習……”班主任在班級家長群轉發了丁新民醫生的事蹟,引來家長和學生們的讚歎。就這樣,一個患者心中的“明星”醫生,變成了全班學生心中的“明星”榜樣。(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文\\記者:張惠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