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幸福的家庭大抵都是相似的,支离与破碎的家庭却各有各的说法。

2018年金棕榈获奖的《小偷家庭》里,是被遗弃和被重新接纳后所组建的拟似家庭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202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中,是固化的阶级结构下底层家庭不断向上所造就的荒诞悲剧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而去年2019年的金马最佳《阳光普照》,同样以家庭为切口,来窥探这整一个社会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从字面意思来看,“阳光普照”这个词包含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阳光与阴影,本就是一体两面的。正因为有光,所以有阴影。

然而在电影中,有人在阳光下窒息,有人在阴影里瑟瑟发抖。

“阳光普照”变成了一个讽刺的“诅咒”。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从开场到结局,《阳光普照》仿佛在娓娓叙述一个浪子的回头路。

然而当我们凑近去看时,却会发现,它其实并非一个讲述濒临破碎崩溃的家庭兜兜转转、最终得到救赎和重建的故事。

整部电影如同初春从窗外射入的一缕阳光,阴冷与温暖交织,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它的质感——冷冽地温情,轻盈地沉重


01 家庭群像

电影描绘了一幅当代家庭的群像,并将视角聚焦于家庭之下的个体。

阿和一家是台北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

小儿子阿和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少年,他和好朋友菜头砍伤了人,被判刑三年送入少年管教所,然而他搞得麻烦还不止这些。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大儿子阿豪与他的弟弟则代表两种极端。他就像父母口中时常提到的“别人家的小孩”,长相出众,成绩优异,性格温顺。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父亲阿文是一个普通的驾校教练,他时常将“把握时间,掌握方向”这个人生信条挂在嘴边。然而对于自己顽劣的小儿子漠不关心,将希望都寄托在即将考入医学院的大儿子身上。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他的心中,阿豪就像是时刻闪耀的阳光,而阿和则是他避之不及的阴影

当对别人提及自己的儿子时,他从来都说“只有一个”。阿豪是他的“A Son”,也是全家人的“A Sun”。

而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人物,是阿和的好友菜头。在影片里,他几乎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存在的。

但是当我们细细琢磨,他似乎又变成了整部电影中最悲情的人物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法庭的对峙戏里,阿和的身边坐着家人,而菜头却只有他一人。

家庭的缺失让他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出狱后,本来可以成为他救赎的奶奶和阿和却都离他而去。

处于社会底层,失去话语权的无力,让他只能想到发泄报复这一条路。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而阿和尽管劣迹斑斑,与父亲形同陌生人,身边却始终有在支撑着他的人。在电影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至少我还在这里。”

阳光从不曾照耀每一个人,生活也是。

三个少年不同的生存状态,最终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结局。


02 寓言与投射

私以为哥哥这条线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

电影以一场暴力事件作为开场。而哥哥的自杀则在演绎着另一场沉默的暴力。

在这个家庭里,哥哥阿豪是家中唯一的希望,也是所有人眼中耀眼的太阳。

然而他的光亮却是沉重的。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阿豪自杀这一条线,直到最后也没有清晰地呈现给观众,更像一个单薄的、符号化的寓言

但或许这才是目的。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或许谁也无法真正去了解他的内心,而所有试图理解他自杀的猜测都是一厢情愿。

于是剧作留出了这个空档,观众便可以把所有秘而不宣的绝望情绪投射在他的身上。

在公交站他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取自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小说集《寂寞的游戏》。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袁哲生在2004年自杀离世,电影中的阿豪借他的故事讲述自己的孤独,最终也做出了和他一样的决定。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动物园的这段独白,打开了通往电影主题的通道。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抑郁,家庭的期望与重压,孤立无援的绝望,这些或许都是他自杀的原因。

但就如他交好的女同学说,他把所有的好都用来照耀别人,却不知道如何与真实的自己相处

缓慢、静止的画面让氛围变得更加凝重,空旷街道与被分隔开的光影展示的是阿豪的内心。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渴望阳光普照,正如我们为性格温和、成绩优异的哥哥自杀而感到惋惜一样。然而正因为有阳光,才会有黑暗;正因美好,所以才更显残酷。

而与此相反,得知菜头这个“找麻烦的人”已经死了之后,阿和在高架桥上奔跑这场戏,又仿佛

让压在人身上沉重的阳光变得轻盈了起来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这里,光影作为电影一个重要的叙事工具,除了暗示人物心理,也在暗示剧作走向。

一场死亡,一个新生。有人从光亮中坠入黑暗,有人从阴影里跑到亮处。

父亲梦中的阿豪,将他带到自己的小儿子身边,让阿和与父亲完成了这场和解。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一段点明了电影一个重要的主题,家庭关系的崩坏,其实源于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主动疏远。

送去再多的笔记本,也比不上一次打破沉默的沟通

就像在开阔的山坡上,父亲阿文向妻子袒露自己为了唯一的儿子

所做的一切。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其实哪有什么阳光普照,只不过有人成为太阳照耀他人,有人化作暗影负重前行。

在父亲与母亲的拥抱戏中,光与影在不稳定的持续晃动中达成了一个平衡。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无论纬度高度,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

在影片的最后,母亲接受了自己小儿子的不完美,接受了丈夫的“黑暗秘密”,细碎的阳光和斑驳的树影一齐投在她的脸上,仿佛他们的未来即将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阳光普照》之下,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