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辛棄疾再多一點野心,歷史會不會不一樣呢?

夢見乾坤


首先,我肯定的回答不會。為什麼這麼說呢。

辛棄疾,大家說他是文人裡面武功最高的,武功裡面文采最好的。年輕時,金人南下。國破家亡,留下了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辛棄疾從山東,糾結一批義士奮力抗金。也曾單槍匹馬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辛棄疾就是這樣一個猛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他有野心,那結局會不一樣嗎,不會。首先,他沒有資本。雖然他堪稱文武全才,出將入相。但是,他沒有兵權。手上能調動的兵力少的可憐。而且他也沒有政權,他最大的官也只是太守而已。沒有朝廷的支持,他什麼都不是,只是一腔熱血的愛國者。岳飛,忠君愛國。有兵也有糧。可還是玩不過政治鬥爭。

其次,他的野心抵不過他的初心。他為什麼要抗金,因為他忠君愛國。在古代,天地君親師,這是他一生的信仰。他不會推翻這些,只會讓自己去成全。所以他放下了自己的滿腔熱血,只能以文抒情。他改變不了什麼,只能做到獨善其身而已。


無敵紫荊


提到辛棄疾,我們都可以想到專業那個一首詞:“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我們拋開課本中的人物註釋,看一看辛棄疾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般歷史比較牛的人物,相貌也是非常特別。比如:《高祖本紀》裡所記載的劉邦,“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意思是劉邦左邊的大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這是牛人的特別之處。

同樣,辛棄疾也有奇特的相貌,他天生“目光有稜,紅頰青眼”和平常人完全不同,正常人根本不會有一對青眼。

特別牛的人物一般在某一個方面都會有一定的天賦。

辛棄疾自小“健壯如牛,背鉀有負,足以荷四國之重”也是力氣賊大,與常人不同。

特別牛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實力。

在古代,如果要說一個人文武雙全,那麼他可定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而辛棄疾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前半生時間基本上都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軍營生活。文武雙全指的是文和武都能超出平常。

首先就是辛棄疾的詞,很多人都讀過,他的藝術風格是沉雄豪邁,壯闊激昂裡面還夾雜著俠骨柔情。“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輕鬆沉靜,“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又有英雄遲暮,還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由此可以可以看出辛棄疾詩詞的功底還是非常強悍的。

我們常說人走茶涼,人情冷暖的瞬間,你就會感到樹倒猢猻散。但是辛棄疾不是這樣的人。辛棄疾和朱熹曾是忘年交,但後來,朱熹病逝,他的理學被朝廷當作了禁書,朱熹瞬間身敗名裂。朝廷還禁止任何人祭拜他。只有辛棄疾不怕被朝廷治罪,依然每年祭拜朱熹。

我們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證明朱熹這個人文武兼修、憂國憂民。無論是他的性格還是他的能力,都能成為後人的楷模。


公元前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幹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於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傑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但是當時辛棄疾不會受到皇帝的重視,很大的原因在於,當時皇帝是受到了主和派的影響,認為一昧的同外族鬥爭,會帶來自己王朝的動亂。同時,當時的宋並沒有很強的實力,保證和金抗爭的過程之中,得到更多的勝利。

而辛棄疾這個人,卻是具有著長遠的眼光,他能直接的看出,作為少數遊牧民族,對於中原地區的虎視眈眈。所以一直都是主戰派的他,不僅是會受到朝內眾多軟弱大臣的反對打壓,也會受到來自統治者的不滿,因而他本人的一生,完全將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培養自己的軍隊實力之上,卻始終得不到重視。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具有著遠大的抱負,同時也有著對國家的絕對忠心,但是卻因為統治層面的主和不主戰,一心不在解決國家危難問題之上,讓這麼一個絕對的文武雙全之士,終生鬱鬱寡歡不得志,實在是可惜。





櫻艾琳


不會。

辛棄疾是“文人中武功最好的,武將中最有文才的”。這話說得不錯,雖然多少有一點調侃的味道。

不過,武將歸武將,他可從來沒建立一支像岳家軍那樣規模龐大的、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嫡系部隊。

辛棄疾在“歸正”以前,也就是在北方的時候,曾經參加過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還擔任了一個“掌書記”的職務。是官也好,不是官也罷,從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類似於秘書、文書的職務,不是直接帶領打仗的。

來到南方,進入宋政府,他從地方小吏,到方面大員,主要做的是行政長官。期間也有創建軍隊之舉,還被後人津津樂道,但是從史料文獻中的記載來看,這支軍隊主要是為了防盜防寇,而不是為了北伐作戰——也許辛棄疾有北伐之理想,但顯然,這個理想並沒有貫徹在飛虎軍的行動中。

不僅如此,辛棄疾很被被諂奪官,失去對飛虎軍的指揮權。以後雖任軍職,不過是參謀、參謀長之類的職務,不是指揮軍隊的軍官。

辛棄疾最大的“野心”,就是收復中原、統一江山,但是被時局政策所限,毫無用武之地。就算他再多一點野心,想著奪取政權,手裡沒兵,能怎麼樣呢?


棲鴻看紅樓


不會,宋朝的積貧積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宋朝有岳飛,有楊家將,但仍然改變不朝廷的地位。

歷史偉人與時代的關係

歷史偉人順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反過來又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偉人,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某個領域或幾個領域,通過自身和團隊的奮鬥,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偉大業績。這些業績對當時或者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國家、民族乃至於全人類有益的。

宋朝懦弱的原因:

宋廷一味想苟安,導致軍隊建設只重消極防禦而不思主動進攻。

北宋、南宋在三百年間一直不努力建設能與北方遊牧民族爭鋒的騎兵,只以步兵修城挖壕並興辦江湖水師賣國奸賊卻在朝得道。宋廷一味想苟安,導致軍隊建設只重消極防禦而不思主動進攻。北宋、南宋在三百年間一直不努力建設能與北方遊牧民族爭鋒的騎兵,只以步兵修城挖壕並興辦江湖水師,剛發明的火器也被那些只知詩文的官員忽視,積弱之勢便不可扭轉。

宋朝允許軍隊經商,導致軍營社會化

駐軍與當地經濟利益盤根錯節,又會造成上級調度不靈,朝廷遇危機時調兵敕命一下,馬上官兵怨憤、家屬哭鬧。金兵進犯開封時招喚救兵的“金牌”道道,各地勤王兵卻來之甚少,徽宗、欽宗二帝被俘的“靖康之恥”就勢不可免。對宋朝軍隊的積弊,當年宰相王安石一度也試圖剷除。他主持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減兵並營”,6年內曾裁軍36萬人,並實行“保馬法”以發展養馬,準備日後以精兵勁騎恢復失地。然而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不出幾年便被廢止,宋軍數額再度膨脹,腐敗則愈演愈烈。

宋代軍隊走向腐朽,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喪失了進取精神而走向衰敗的體現

南宋時所剩人口疆土只及北宋的一半,常備軍卻維持在70萬人以上,戰鬥力更為低下,最後為經濟和文化水平都很落後的遊牧民族所征服。這一悲劇證明,富國並不等於能強兵。宋代經濟的畸形繁榮和詩詞創作雖為古代社會之最,卻因軍隊腐敗而亡,這就只能讓觀此慘狀怒髮衝冠的有識者“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了!


水月嵐曦


辛棄疾,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南宋詞人,這個讀過一點書的人,都很清楚,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便是南宋將領,不僅武功高超,而且膽識過人,是著名抗金將領、愛國者、軍事家。辛棄疾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被人熟知,他的詩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辛棄疾用他的筆,寫出的那一首首筆力雄厚流傳千古的名句,讓讀者賞析之餘,無不為之感慨,但很多的人,卻容易忽略他內心最真實的身份,他本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卻壯志未酬成了後人眼中的文藝青年。

南宋的政治格局,大致是四川福建黨鬥江浙黨,湖南湖北是拉鋸區。辛棄疾是北方來人,不屬於任何一個黨派。問題是他自恃才高,給人祝壽都放狠話。如果他投身任何一派,都有大用的機會,但他又不願意附黨。岳飛一世英雄,也是要仰仗主戰派的團結,才扶持提拔起來,獨當一面。主戰派不團結,是不行的。

就辛棄疾自己來說,他這種才幹氣質,在太祖太宗創業時期,一定受重用。但是到了後來,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了,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只能是一腔熱血罷了。





滄海一次笑


辛棄疾是我國古代南宋愛國將領,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一生以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為己任,卻命運多舛,壯志未酬。

辛棄疾現存的詞作有六百多首,是南宋存詞最多的作家。他的詞形式多樣,既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也有“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風“可婉約可豪放”,被董卿喻為“千古第二詞人”。

辛棄疾雖然在文學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政治上卻一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如果像題主所說的如果他再多一點野心,歷史會不會不一樣呢?個人認為“肯定不會”。

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辛棄疾是一名將才而非帥才”,“衝鋒獻陣,攻城略地

”有餘,“運籌帷幄,號令天下”不足。這點我們可以參照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的一生來看,石達開曾在楊秀清的率領下攻城略地,開僵拓土,屢立戰功,所向無敵,在個人軍事成就上達到全盛時期。後來因為和楊秀清失和,石達開率部出走,卻損兵折將,屢戰屢敗,最後被清軍俘虜,全軍覆沒。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將才只可行軍打仗,不可能扭轉歷史,成為一代君王,也就是說武能強國,但不能治國。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辛棄疾是一個忠貞的愛國主義者,是南宋王朝的堅定擁護者,即使他有統治一方的能力,他的忠君思想也不會允許自己那麼做。我們都知道《水滸傳》裡的宋江,他手下有108名能人異士,又佔據梁山那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坐擁一方自立為王,可他卻一心投靠朝廷,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梁山一眾好漢,這就是那個時代下很多人特定的思維模式,我們今天的人是很難理解的。

稼軒先生雖然在政治上壯志未酬,令人辛慰的是他在文學上取得了世人難企及的成就。不管時光如何變換,先生和他的偉大詞作都會世代相傳,百世流芳。



木堇5


辛棄疾,以前只知道他是個詞人,上學也是學習他的詩詞,對於其他知之甚少,後來知道他還是個將領,帶兵打仗也很厲害,所以更能體會他是詩詞中那種情感。他的偶像是霍去病,封狼居胥是他的目標,看他們的名字很有意思,一個是去病一個是棄疾,異曲同工之妙。辛棄疾的志向只是恢復中原,收復失地,報國雪恥,沒有其他的野心,所以他的詞中才會有壯志難酬的失落情感。




小許同志一鍍鈦


【1會改變】我相信會改寫,我不喜歡時代造就英雄的說法,什麼沒有辛棄疾,時代會造就張棄疾,李棄疾。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改變了,做的事情勢必會改變,改寫是一定的。

【2已改變】宇宙或許是存在多重的,也許在另一個和我們平行宇宙中,正在按照你所期望的劇本在走。

【3不會變】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的改變,往往不具備改變歷史大勢的能力,野心多了可能他就不是我們現在認識的辛棄疾了,可能他的心思不一定都用在正道上,能不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都難說。

最後,我覺得,不論辛棄疾怎麼改變,都是我們的遐想,我們永遠也沒有辦法找到正確的答案


榆岡


公元1127年—1279年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南宋的152年在歷史長河中是那麼的短暫,卻又是那麼的豐富多彩。紛飛戰火在南宋擦出了文藝的星星之火,數不盡的人物在歷經時間千年沖刷後依然清晰可見,有”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的李清照,有“留取丹心照漢青”的文天祥,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陸游,更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

兒時不明其意地背誦著“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少年時故作深沉地吟誦著“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年紀稍長時才開始學習”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似乎一路走來我們對辛棄疾的認識都定格在文學、詞人、學者等字眼上。但是如果把辛棄疾定義為一名詩人的話,那可真的是天大的誤會!實際上真實辛棄疾還有我們所不知的一面!

靖康之恥十年之後,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的官宦家庭。此時的山東已經是在金的統治之下,辛棄疾的爺爺在金朝為官,嚴格來說他是出身於金國的。“靖康之恥”是一堵牆,永遠堵在南宋人民心中,同樣也堵在辛棄疾心中。少年辛棄疾常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加之,生活在金國統治區域,時常能目睹金人欺凌漢人,統治區民不聊生,少年辛棄疾便以恢復為一生的志向。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起兵造反

公元1161年,金國完顏亮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南侵。縱觀我國曆史,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金國已經佔領的後方,有大批的漢族人民已經無法承受金國的壓迫,他們蠢蠢欲動,似乎在等人振臂一呼後揭竿而起。

耿京率先發動起義後,很快隊伍由幾十人發展到二十多萬,成長為當時最龐大的一支起義軍。農民的起義一般都是存在很大侷限性,耿京的隊伍也不列外,他們迫切需求文武雙全的將帥之才。與此同時,年僅22歲的辛棄疾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隊伍。為了壯大起義軍,辛棄疾加入了耿京的隊伍並擔任文書(掌印),自此,辛棄疾踏上了造反的道路。

金戈鐵馬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取人首級

辛棄疾視為兄弟的義端和尚隨他一同加入耿京陣營。但是義端吃不了苦,革命立場不堅定,竟然盜走了辛棄疾所掌管的帥印去金營邀功,簡直是要將辛棄疾置於死地。耿京大發雷霆,問罪辛棄疾。辛棄疾深知確實是自己失職且與義端交好,自己難辭其咎,於是,他立下軍令狀,追回帥印。辛棄疾策馬狂奔,追擊義端和尚。天剛剛朦朦亮時,終於遇上和尚,辛棄疾一個箭步上去,將和尚撲下馬。義端見他殺氣騰騰,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求饒道:“兄弟,我知道你真身是青兕,力能拔山,將來一定你能有打造話……”話音未落,之見辛棄疾手起刀落看,和尚身首異處。

追回帥印後,耿京對這個“文弱書生”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辛棄疾在對時局分析後,主張聯絡宋廷,將義軍歸為宋軍節制。這樣以來進可攻金國,退可過淮水。公元1162年,以辛棄疾代表去聯絡宋廷,在此期間,起義軍中發生內訌,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張安國叛變耿京被殺。剛剛與宋廷談好編制後的辛棄疾得知後,怒髮衝冠,決心鋤奸報仇。返回山東的辛棄疾,火速集結信的過的50騎,奇襲濟南府,以掩耳不及迅雷之速擒拿到了張安國。叛徒被帶到建安,經宋廷審問後,斬首示眾。

自此,23歲的辛棄疾,聲名大噪,更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沙場秋點兵——飛虎軍

宋孝宗後期,南方有很多盜賊(水滸傳歷史背景也是南宋,能映射市局),但是宋國的軍隊有不能很好發揮作用。因為盜賊多為流寇,軍隊調撥弊大於利。多次參與平盜且具有極高軍事才能的辛棄疾主張建立軍隊——飛虎軍。

淳熙七年,辛棄疾的主張終於得到允許,開始籌備各項事物。但是建立軍隊需要的花費較大,朝野議論紛紛。但辛棄疾卻不為所動,堅持己見,經過巨大的努力終於完成。飛虎軍在南宋地方軍隊中,人數不是最多的,但是發揮戰力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一支。飛虎軍前期作為一支地方武裝力量,專聽帥臣節制,一旦原官員離開,便沒有任何關係。宋朝開國趙匡胤便“杯酒釋兵權”,朝廷對軍隊的管制權格外小心。恰恰也正由於飛虎軍沒有絲毫個人武裝力量的特點,所以才被南宋朝廷認可。後期南宋飛虎軍作為代表,屢屢被調往前線戰鬥,聲名顯著。

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不可信!

前面斬殺義端和尚時提到“青兕”。在古代神話中,青兕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神獸。義端說:“知你真身是青兕”,由此可以推測辛棄疾年少時期,有著一副勇猛無敵的外貌,有著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

辛棄疾少年之時獨自,在義軍中曾經獨騎殺了偷盜帥印的和尚義端。後來,又有過率領五十騎突襲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的壯舉,這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敢於出手殺人的狠角色。但真的是殺人如草芥的酷吏嗎?

辛棄疾雕塑

顯然不是的,事實上,辛棄疾是對待各級官吏管理嚴酷,而對待平民百姓很寬厚。他的執政理念和處理政務的出發點就是一切為民,嚴格管官吏。據《真西山集》記載,辛棄疾對底下的官吏十分嚴格,經常就對違法的手下進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員都嚇得心驚膽戰,生怕遵守教條不到位而被追究責任。所以說他殺人如草芥的恐怕是那些不作為的官吏心虛的汙衊。

前面講到了建立飛虎軍耗資巨大,殊不知,沒有這些軍隊是無法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建立軍隊雖為辛棄疾所主張,但利國利民,這一點在後來也得到了體現。況且,花費巨資是未雨綢繆,為的是大宋江山而不是辛棄疾自己。拿“用錢如泥沙”來評價辛棄疾,確實是不妥當的。

可憐白髮生——搵英雄淚

公元1203年,主張北上伐金的韓侂冑啟用主戰派人士,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出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但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辛棄疾再次辭免。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讓他儘快到臨安(杭州)上任。但在詔令傳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被稱為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辛棄疾不僅僅是將兩宋文化藝術推向更高處,更在為國家安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豪放的詩詞,更多的是提劍報國的赤膽忠心,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詞人,更是俠之大者。他的精神融匯成我們的民族精神,指引著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