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那些“不怕死“的復工者 原來和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

中宏網2月26日(記者劉一樂)復工復產已經拉開大幕,從製造業到服務業都在積極行動,“向時間要效益”,成為復工後的頭等大事。中宏網對話了幾名已經返崗的復工者,從他們的講述中,或許能看到那個與我們一樣平凡,卻仍然願意身體力行堅守崗位的普通人……

那些“不怕死“的復工者 原來和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

企業女高管:特殊時期塗的口紅是為自己加油

“到單位看到每個工位都距離一米以上,見到的每個同事都戴著口罩,雖然只露兩眼睛,但笑起來還是很親切的,心裡一下就不那麼慌了。”剛出脯乳期的黎晴是北京南城一家孵化基地的企宣主管,復工剛剛三天,案頭的工作已經堆成了小山。原本年前可以早下班兩小時回家照顧孩子的她,最近幾天,每天都連續工作15個小時以上。“對接渠道,改校本,疫情打亂了原本的宣傳計劃,現在幾乎是重頭做起,但這也正是體現團隊協作的好時候。”

黎晴是“職場女強人”的形象,上班必須是精緻的妝容、穿職業裝、踩高跟鞋。採訪期間,剛主持完兩小時會議的黎晴摘下口罩想喝點水,兩片口紅印沾在了嶄新的口罩上,她無奈地笑了笑,“上班塗口紅有種儀式感,特殊時期的口紅不是給別人看的,就當是給自己鼓勁兒加油了。”

因為兒子還小,對於復工這件事,起初父母是不同意黎晴回單位的。但考慮到十幾個下屬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等到工作安排,就只能拿基本工資這件事兒,她怎麼都不能安心在家帶娃。於是,她跑到洗手間,偷偷向單位確認了回崗時間。“最近都是趁孩子睡覺的時候出門,不然孩子把頭頂都哭紅的樣子,做媽媽的真心受不了。”

那些“不怕死“的復工者 原來和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

服裝廠老闆:接到訂單對恢復士氣尤為重要

河北省滄州市的明珠棉服羽絨服集散基地雖然還沒有正式恢復營業,但是周邊的一些棉服生產廠家的老闆們開始計劃著復工。張華龍所經營的工廠,每年都代加工某一線羽絨服品牌的反季訂單。每年2月,張華龍會與該品牌敲定接單數量,但因為疫情突發該品牌資金流受到影響,對於是否下單的決定,一直懸而未決。

“昨天接到電話,下了幾百件的訂單。”雖然訂單數量並不多,但這對於提振員工信心來說至關重要。張華龍計劃著先安排本地員工回來上班,裁剪環節只需要四、五個人就可以搞定,這樣能有效避免人員密集。

30歲的張華龍做棉服加工已經第5個年頭,這期間他通過招工解決了不少農村滯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為大夥兒實現了增收。張華龍說話很淳樸,他覺得對於城裡人來講一個月多收入幾百塊沒有特別的感覺,但是對於打工的鄉親來講,這些錢尤為重要。“早一天開工,就早一天賺錢。”

那些“不怕死“的復工者 原來和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

電商攝影室創始人:不僅為賺錢也為不辜負他人信任

做電商拍照是最近幾年比較賺錢的行業,幾乎所有產品都對照片有著重度依賴。在杭州開攝影工作室的阿攀,因為技術和口碑雙讚的關係,最近被各種新品訂單砸暈了頭。

“現在是服裝春夏款拍照的高峰期,也是其他品類上新的時候,不能因為疫情耽誤老客戶的正常工作。”阿攀和十幾個員工制定了輪流值班表,一個崗位一班只留一個人,但因為業務量大,他一站就是10幾個小時,幾乎做到一邊出片,一邊精修。疫情期間,最高紀錄是單天拍完300件樣品。

“到現在才發現,開工不只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不辜負信任你的人。”一天能接到快遞小哥幾十個送貨電話的阿攀,拍著自己的相機說,“我和老夥計加加油,一天當兩天干,少睡點覺,多出點成績。”

普通的崗位,普通的勞動者,新冠肺炎防疫期間,說完全不擔心是假的,但內心的責任、使命、擔當讓更多人,義無反顧地回到崗位,搶回失去的時間,用高效的工作,與時間賽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