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如何实现的

翻开历史书,可以看到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被外族所侵扰,从秦时的匈奴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可是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一部被侵犯的历史。可就是这样,为何中华文明还是能够延续至今,而没有被外族同化呢?

两族相遇,文化必有不同,观其孰替孰兴,而文化之优劣分,而民族之存亡,亦由而之判矣。

——吕思勉


战争是文化的碰撞

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人类的文明也是如此,而战争则是解决此类事情首要选择。当一个民族的资源不够用时,就会设法去寻找另一方资源,但是这一方资源也是有主的,此时为了生存就会发生战争,争取是一回事,但是争取到了又是另一回事。

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如何实现的

当一个族群入侵成功另一个族群时,就会带来不同的文化,而这个文化是否能够如战争一般的入侵被侵占地的文化,就要看文化的本事。历代中国的战争中,总是有异族文化随着战争被带入中华大地,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被中华文化同化。战争,不过是一时的,但文化的碰撞则是长久的,如果连同文化一起被入侵、同化,那么,本族文化则可说已断传承,正如"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句话所说一致。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比实刀实枪更难的事情,并且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正如几年前的那本热销小说《狼图腾》中所表达的狼性文化与农耕文化孰优孰劣一般。

中国国民族之与异族遇,不以一时争战之不竞其见其劣,正以终能同化异族见其优,固非聊作解嘲之语矣。

——吕思勉


战争是一时的,同化其它文化才是根本

正如上面引语所说,争战不过是一时的,同化才是根本的。虽然领地被一时入侵,但是只要自身的信念不息,文化传承的根不息,那么一切都可以重来。胜负本就是常事,但文化的胜负并不常有,正如魏晋时期五胡乱华一般,如果那时中国文化被民族同化,那么后续虽然收复失土,但是文化的传承已断,又何谈延续呢?

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如何实现的

故而文化才是根本。当然,小编也不是说,战争的胜利并不重要,而是说战争如胜则好,如败,则文化则自立于心、于族,才是传承的根的本。两者区分,不要混淆。


中国文化为何没有被同化呢?

自古,中国就自诩为文化大国、文明大国、礼仪之邦,当然,这是不是嘲讽。而古中国也是一个农耕大国,在中国周边,则是以游牧为主的其它族群。这也就产生了文化发展的不同,农耕文明是以地为主,也就是中国人所就根的所在。在中国的历史中,有数次人口的迁徙,但都不是出人们的本意,中国人讲落地要生根,而根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游牧民族则不一样,他们以放牧为主,哪里的水土适合放牧就在哪里生活。

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如何实现的

故而也就衍生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这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出两种不一样的文化。上面说到,中国人是讲根的所在,故而虽遭外族入侵,但文化不同,统治的方式也就不同,为了管理好自己好不容易抢到来的东西,自然需要了解这种文化,而自己的文化离开了适合的环境,渐渐的也就没有了养份,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亦被同化了。

当然,同化另一文化也还需自己的文化有适合方式方法及优点,否则就是说破天、谈破地那也是离不了被别人同化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