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温病的预防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大多具有传染性,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甚至引起流行,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及时有效的预防,能有效地控制发病及流行,因此,温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记载了关于预防疾病的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充分表明了当时对于无病早防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古代医学家还观察到某些疾病可以传染并造成流行,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方法:“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主张保持人体正气的强盛以抵御病邪侵袭,同时设法避免接触病邪以染病。这些论述,至今仍为预防温病的指导原则。


针对传染病,古代医家很早就重视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饮食卫生,除害灭虫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主张:避邪隔患,药物预防,接种免疫等方法。


01避邪隔患


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躲避外邪、隔离患者对温病预防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晋书·王彪之传》记载,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即不仅注意到对已有病人的隔离,而且还注意到对已与病人有接触但尚未发病者的隔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出:“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提出了消毒病人衣物的方法。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专司检查京城的天花患者,一旦发现,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


02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温病的发生是主要预防手段之一。早在《素问·刺法论》中就用小金丹预防疫病。在晋代《肘后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籍中都列有辟温方,如后者载有雄黄丸、太乙流金散、杀鬼烧药、虎头杀鬼丸、金牙散等,都是采用药物来预防温病的发生。元代滑寿主张在麻疹流行期间用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来预防温病。历代常用预防温病的药物有雄黄、朱砂、菖蒲、白芷、芜荑、踯躅花等,用药的方法大致有制成丸剂、散剂、药酒等内服,或作薰药,或作随身佩带等。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03接种免疫


接种免疫是预防传染的最有效的措施。古代医家很早就发现某些传染病在发病之后,一般不会再患该病。明·万全《痘疹世医心得》中说:“至于疹子则与痘疹相似,彼此传染,但发过不再作耳。”亦即现在所说的“人工免疫”法。“免疫”之说在我国18世纪医学文献中即已出现,而《肘后备急方》中提出的:“疗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以及《诸病源候论》中所说的射工病预防可“得其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等,均是人工免疫法的尝试。而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则是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有文献记载,我国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这是医学科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医宗金鉴》记载的已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等。种痘术的发明,不仅对当时保护人民健康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为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以至在全球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预防温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点 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充足,体质壮实,温邪就不易侵犯人体,即使发病其病情也较轻微,易于治愈康复。培固正气,强壮体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我国医学家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气功、保健按摩及武术运动等,都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如年龄、职业、居住环境、爱好等,选择锻炼项目,提高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2. 顺应四时,调适寒温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中,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降,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冬日不可受寒也不宜保暖过度,夏日不可过分劳作也不宜贪凉安逸、恣食生冷。这对于小儿尤为重要,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生病。


3. 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人体内的阴精对抵御外来温邪的侵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方法除避免早婚、早育、房劳过度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必须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强调了保护体内阴精对预防温病的重要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


第二点 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必须早期诊治,及时隔离,控制传播。并迅速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点 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在温病流行或可能流行的季节,目前较多采用的预防方法和使用的药物主要有:


1. 熏蒸预防法 即用药物燃烧烟熏,或将药物煮沸蒸熏。此法一般适用于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的温病的预防。如在风温病流行期间,可用食醋按每立方米2~10ml加等量清水,在居室内煮沸蒸熏1小时,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又如采用苍术、艾叶烟熏剂在室内燃烧烟熏,对预防腮腺炎、水痘、猩红热、流感等传染病有显著效果。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2. 滴喷预防法 即用药物滴入鼻腔内,或用药粉吸入鼻腔内或喷入咽喉。此法多用于呼吸道传染性温病的预防。例如:在风温、春温、暑温流行期间,将食醋用冷开水稀释后滴鼻,有一定预防作用。或用白芷3g,冰片1.5g,防风3g,共研细末,取少量吹入两侧鼻孔,或放在口罩内任其缓慢吸收,也有预防作用。又如在缠喉风(白喉)流行时,用锡类散喷入咽喉部,有预防的效果。


3. 中药预防法 即用一味或多味中药煎服以预防温病。在临床实际中应主张辨证施防,否则适得其反。无病者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养,比如湿气重的人可用健脾祛湿方,如四君子汤;体寒的人,可用温中升阳方,如附子理中丸;阴虚的人,可用养阴方,如沙参麦冬汤或六味地黄丸;湿热体质者,可用清热祛湿方,如三仁汤;火盛者,可用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四季气候特点加减,比如春季或冬春之交,流感很多,多属温病范畴,如风温病多,可酌情加入银花、连翘等;如春温病多,可加入银花、连翘、贯众、蒲公英、三桠苦等;如湿温多、可加入薏苡仁、杏仁、白蔻仁通利三焦湿气。


4. 食物预防法 食疗有助于预防某些温病。如春天多风,易犯风温,可多食鲜桑叶瘦肉汤,菊花茶等;如湿气弥漫天气时,可多饮五指毛桃鸡汤,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生姜汤等,以预防湿温;如秋末冬初,气候干燥,多饮甘蔗汁、胡萝卜汤、无花果汤等,预防秋燥。大蒜适量,进餐时拌食用,或马齿苋加大蒜煎服,可预防痢疾。每日吃大蒜5g左右,可预防流脑等。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温疫——什么是温热疫?

朋友们好!温病的病种繁多,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温、暑湿、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热疫、暑热疫、湿热疫,还有霍乱、痢疾、缠喉风等等,针对最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主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温疫的知识,温疫有温热疫、暑热疫、湿热疫,还有一些不能归类的杂疫。


我们在第三讲的学习提过温疫是指由疠气引起的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病,代表性的疫病有温热疫、暑热疫、湿热疫。这类温病虽然与部分四时温病在临床表现和证治等方面有部分相通之处,但因其致病因素为疠气,致病暴戾,沿门阖户,可迅速传播流行,故这类疾病属于疫病范畴,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在古代,医家们早有相关专著专论,一般认为,吴又可《温疫论》所论之温疫,主要是在讲湿热疫,提出湿热疠气始伤遏伏膜原,以流连气分为多;而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刘松峰的《松峰说疫》所论疫病,主要是现在认为的温热疫,指出了疠气怫郁于里,充斥表里、上下、内外;余师愚《疫疹一得》所论疫病,主要是现在认为为暑热疫,火热性质显著,暑热燔炽阳明,易动血闭窍,大家可以参阅原著。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温热疫。


温热疫是由温热疠气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里热外发为主要证候表现,临床初起即出现但热不恶寒、头身痛、口干咽燥、烦躁便干等症状。本病四季皆可见,以春季为多。


温热疫初起即见明显的里热证,清代医家以杨栗山和刘松峰为代表,他们论述的其实是传染性极强的“温疫”,如杨栗山所言“一切不正之气,升降流行于上下之间,人在气交中无可逃避,……禽兽往往不免,而况人乎”;刘松峰指出“以其为病,沿门阖户皆同,如徭役然”。刘松峰将疫病分为“瘟疫”、“寒疫”和“杂疫”三种,其中“瘟疫者,不过疫中之一症耳,始终感温热之疠气而发”,杨栗山也认为温疫“从无阴证,皆毒火也”,说明两位医家所论之温疫属于温热疫。对于温热疫的认识,以杨栗山最具代表性,其受吴又可温疫学说思想影响,在《伤寒温疫条辨》中提出温病(温热疫)是由杂气、毒气引起,其说:“温病得之天地之杂气,……;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为一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气也。”;其所论杂气的致病特点与吴又可所述杂气特点不同,具有温热性质显著、易化火酿毒,充斥奔迫,致病多凶险等特点,如其说“其实不过专主上中下焦,毒火深重”,“且夫世之凶厉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对于温热疫的治疗,其承喻嘉言之说,“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指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在现代医学中,一些发生于春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具有初起以里热外发为主要证候表现,都可诊断为温热疫。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温热疫的病因病机一


温热疫的病因是温热疠气。而且其气来无定时,着无定方,无论人之强弱,血气之盛衰,有感受者,各随其气而发病。温热疫的发生虽不拘年岁四时,但以春夏季节多发,正气不足者,病邪更易深入。


温热疠气自口鼻而入,怫郁于里,伏于三焦,可因饮食、情志等诱发,亦由里自发,充斥奔迫,表里三焦多部位出现病变,正如杨栗山所说“温病因杂气怫热,自里达表,或饥饱劳碌,或忧思气郁,触动其邪,故暴发竞起,而合病并病为极多,甚有全无所触,止是内郁之热,久则自然蒸动”。初起里热炽盛,浮越于表,突然出现凛凛恶寒、随后但热不恶寒、头痛、口干咽燥等,类似表证而实非表证的表现。大部分患者可在此阶段潜伏数日而突然加重,温热疠气充斥表里三焦,各随其气导致多端变化。或结于阳明胃肠而出现壮热、腹痛、便秘;或疫毒之邪充斥心经,逆乱心神,致谵妄发狂;或邪入血分,迫血动血,导致有斑疹、出血;或瘀热搏结而发黄;或蓄血于下焦等。若患者素有肾虚,或房劳太过,疫邪可速陷下焦,导致气道不施,出现便闭腹胀或至夜发热等表现。因热毒充斥,病变复杂,可出现多脏腑同病,即杨栗山所谓“两感”、“并病”等复杂病情。温热疫后期,疫毒之邪伤气阴,可出现气阴两虚。疠气还可乘侵宿损之处,导致头风痛,腰腿痛,心痛,腹痛,痰火喘嗽,吐血便血,崩带淋沥等旧病复发。


总之:温热疠气从口鼻而入,怫郁于里,充斥三焦,初起即表现里热炽盛之证,温热疫邪炽盛可内拢心神,迫血动血,瘀热搏结,或蓄血于下;还可出现多脏腑同病;后期温热疫邪伤及气阴,可出现气阴两伤。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温热疫因感受温热疠气之邪,怫热于里,充斥表里三焦,各随其气变化多端。故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应注意辨别有无表邪,温热疫初起多由怫郁于里的疫毒之邪,浮越于外所发,杨栗山认为“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故初起虽可见凛凛恶寒,但很快就表现为但热不寒,口渴头痛等,不可强行发汗。


其次要注意结合体质和兼挟病邪辨别主要病变部位,温热疠气随充斥表里三焦,但随其气而变,病位重心有所不同,或入阳明结于胃肠,或与痰热结于心下,或与瘀血蓄于下焦,或入心经扰神闭窍等。


最后注意辨别有无宿疾,通过询问病史可得明确。


总的治疗原则:是升散清泻,逐邪解毒,根据轻重缓急和病变部位的不同救治。里热疫毒轻者,可予轻清透邪,如神解散、清化汤之类;热毒重者,可予芳香饮、加味凉膈散、升降散之类升清降浊。若疠气充斥心经,躁扰心神,谵语发狂,宜泻心经邪火,可予清宫汤合安宫牛黄丸。邪入血分,瘀热搏结,蓄血于下焦或胃肠,宜瘀攻下,如桃仁承气汤;瘀热发黄,宜化瘀清解退黄,可予甘露消毒丹;热与痰合,结于胸脘,宜化痰开结,可予小陷胸汤加减。温热疫后期,气阴两伤,可益气养阴,可予沙参麦冬汤。若温热疫引发旧疾,当先治温疫。


注意:温热疫初起,有类表证,不可辛温发汗。若用辛温解表,犹如抱薪投火,加重热势,助热伤津,邪热会随升提之性而上逆,出现狂躁、斑黄、衄血、亡阳等重候。正如杨栗山所说:“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正发汗之理”,“宜以辛凉苦寒清泻为妙”。

温疫——什么是暑热疫?

有人会注意到,温热疫和暑热疫均是温热性质的温病,临床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暑热疫是由暑热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清乾隆甲子五六月间,京都大暑,疫作,余师愚根据当时温疫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取得成功,他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疫疹一得》。其中疫疹之病,即指感受暑热特点的疠气所引起的以肌表发有斑疹为特点的温疫病,与本节所论病证相当。余氏认为温疫乃感四时不正疠气为病,力主火毒致病说,故在治疗上,余氏强调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主,拟清瘟败毒饮为主方,融清热、解毒、护阴为一法,为暑热疫的治疗开拓了新的境地,对此,王孟英誉之:“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为仲景之功臣”。王孟英、丁甘仁等亦有重要发挥,进一步完善了温疫学说。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生于夏季的具有暑热疫特点者可参考本病辨治。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暑热疫的病因病机一


本病因暑热疠气致病。疠气不同于一般外感六淫之邪,它是在气候反常或是出现自然灾害、战乱饥馑的情况下形成的,加上卫生不良、污秽不洁之物处理不善等,都使疠气容易形成并侵犯人体。不同的环境条件产生的疫疠病邪不同,如暑热偏盛则性偏燥热,而为暑热疫;如湿热秽浊者为湿热疫。人体正气的虚实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吴又可说:“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说明人体正气亏虚,不足以抵御病邪,则容易患温疫病,此为温疫致病的内因。


本病比湿热疫发病更为急骤,传变更为迅速。由于疫邪性质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温疫初起证候亦不同。暑热疫为感受暑热疠气所致,初起多为卫气同病,出现寒热,少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疼等;入里可闭结胃肠或熏蒸阳明,甚则见热毒充斥表里上下之证,见壮热头痛,两目昏瞀,狂躁谵语,骨节烦疼,甚则痉厥、吐衄发斑,舌绛苔焦;热毒深伏,可出现昏愦不语等。若邪来凶猛,病变迅速,则无明显阶段过程,而诸候并见,病甚危笃。


总之: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虽有卫气营血阶段可分,但往往邪气迅速充斥上下内外,气血热毒炽盛明显。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暑热疫起病急骤,传变迅速,辨证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初起即可见表里同病而见热毒充斥内外的表现,如壮热、恶寒、头痛如劈、肌肉骨节烦疼、甚则发展为昏谵、吐衄、项强、抽搐等热入营血、闭窍动风之象。热毒亦可蔓延脏腑,耗损津气,甚或正气溃败,不治而亡。如经抢救,可好转而愈,或后期可因正衰邪恋而留下低热、痴呆、瘫痪等后遗症。


暑热疫的治疗当依据病邪性质和证候表现确定治法和方药,其总的原则是选用针对暑燥疠气的有效药物,迅速祛除疠气,扭转病情。由于本病起病即以阳明胃热为主,疠气很快充斥表里内外。在治疗过程中,亦以清解阳明胃热、解除疫毒为主。并随时注意病情转化,暑热疫热毒充斥表里,则以大剂清热解毒以救阴;热毒亢盛而阴津将绝,当大剂苦寒解毒清热护阴;其他如腑实、昏谵、痉厥等治疗与其他温病基本相同。暑热疫后期,邪去正伤,以临床所见为据,当以清除余邪,恢复阴液为治。

温疫——什么是湿热疫?

前面讲的温热疫和暑热疫都属于温热类温病,下面介绍一种湿热类的温疫,即湿热疫。


湿热疫是由湿热疠气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以夏季和热带多雨水地区多见。


明末医家吴又可,亲身经历了崇祯辛巳年间疫病的流行,将临床治疗体会写成《温疫论》一书,是第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主要阐述了湿热秽浊之疠气所引起的疫病在病因、病机、传变上的特点,并创立疏利透达法祛除疫邪,为温疫学说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吴氏认为湿热疫“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可见,湿热疫疠之邪来势凶猛,从口鼻而入,初起病机既非在表,亦非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之膜原。吴氏指出:“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进一步描述了湿热疫初起表现和治疗方法。在吴又可《温疫论》影响下,继之而起研究温疫者层出不穷。如清代戴天章的《广瘟疫论》,即是在《温疫论》基础上,对温疫的辨证施治广为发挥,特别在辨气、辨色、辨舌、辨脉、辨神、辨温病兼夹证等方面尤有心得,并立汗、下、清、和、补五法施治。刘奎撰《松峰说疫》,沿袭吴又可温疫学说,新组“除湿达原饮”,明确以湿热相称,为温疫的分类奠定了基础。此外,陆九芝、何廉臣等亦有所发挥,进一步丰富了本病辨证论治的内容。


据其传染流行特点、发病方式和临床表现,霍乱、急性肝炎、流感等,凡具有湿热疫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又如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湿热疫颇为相似,故亦可参考。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1湿热疫的病因病机


湿热疫的外因是具有湿热性质的湿热疠气。这类疠气是引起湿热疫发病的主要原因。湿热疫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外感六淫致病之概念,与时气、伏气等诸学说也不尽相同,而属疫气致病的范畴。疫气的产生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卫生条件、生态环境等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温疫论》曰:“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此类疠气引起发病与正气强弱、感邪轻重密切相关。如正气相对充足,感邪较轻,不一定发病,即使发病也较为轻浅;如元气亏乏,感邪又重,则为病深重。如《医学原理》所说“夫瘟疫之病,乃天地不时之疫气,……若体气壮盛之人感之浅者,轻而易疗,若元气虚败,感之深者,重而难愈”。因此,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又是湿热疫发病的内因。另外,发病轻重与疠气致病力强弱有关,若致病力强者,无论体质强弱,一经感染即可发病,即《温疫论》所谓“无论老幼强弱,触之者即病”。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下)


湿热疠气多从口鼻而入,侵入人体之初,病邪既非在表,亦非在里,而是遏伏表里分界之膜原,影响气机之出入。疫邪溃离膜原,因疫邪所伤轻重、体质强弱不同而病理演变有别。吴有性虽有九传之说,概而言之,不外出表、入里两端。所谓出表,系指轻浅之证,稍加治疗病邪即可外出,疾病向愈。而受邪深重,或元气不支者,病邪势必由膜原直走中道,内传入里,而犯及脾胃、大小肠、三焦等脏腑。溃离之邪内传脾胃,与积滞夹杂,无路而出,愈蒸愈闭,则胶闭大肠;损伤脾胃,波及大肠、小肠,导致清浊相干,升降失常而吐泻交作;疠气夹秽浊或夹冷气过重,郁闭中焦,气机窒塞而上下不通,病势深重。疠气化燥,可内传阳明,或邪结肠腑。阴津耗竭则有亡阴之变,津液耗竭严重者,筋脉失于濡养,可引起肢体拘急,均为险恶之证;病情不能控制,进而阴损及阳,阴竭阳脱,又有性命之虞。病久深入厥阴,主客浑受,络脉凝滞,正衰邪恋而为痼疾。诊治恰当,客邪早逐,未行化燥而转入恢复期,则与一般湿热类温病转归相近。如果化燥深入营血,却与暑热疫营血证病机相似。


总之: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大多凶险,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疫气始伤,遏伏膜原,虽然传变无常,总以流连气分为多。



湿热疫辨证,一是辨邪气所在部位,若邪在半表半里,当有寒热往来之证;若湿热疫邪困阻脾胃,当有脘痞腹胀,甚者发黄、吐泻;若湿热疫邪闭塞心窍,可神志昏迷;邪结肠腑,可出现腹部胀痛,大便稀溏不爽;邪入营血,可化燥动血;二是辨湿热疫邪的性质,即湿热的偏重程度。若湿重于热,多见于初起半表半里,舌苔白厚腻;若热重于湿,可见舌红苔黄腻。


湿热疫的治疗原则:初起疠气遏伏膜原,治宜疏利透达。溃离膜原,传变入里,依其病候,随证变法,总宜视其前后可解之处,逐邪为主,兼顾气阴。胶闭大肠者,直行导滞通腑逐邪之法,轻法频下。清浊相干,治宜芳香化浊,分利逐邪;疫秽郁闭中焦,急以辟秽解毒,利气宣中。疫困脾土,当运脾逐邪;邪入心窍,开窍为先,以复苏心神为急务。阳明热盛,则清热生津;邪结肠腑,宜攻下逐邪。耗气亡阴,急急益气养阴,生津救逆;阴竭阳脱,速予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化燥深入营血者,考其在气在血之不同,气分为主兼入营血者,治气分湿热为主,兼治营血;营血证为主,参照暑热疫证治。转入恢复期可参考湿热类温病调治。


注意:湿热疫初起邪伏膜原,入里传变无常,不单犯及脾胃、大小肠、三焦等脏腑,还可以出现肺、肝胆等脏腑病变,正如《伤寒绪论》指出“湿温之证,即藏疫疠在内”,“瘟疫证类多端,岂可一律而论”。临证时,应与湿热类温病证治,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