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我想读书,可是我根本没有时间······”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阅读,可是我的阅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我每天晚上都阅读的,可是看不到一会儿,就困了······”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烦恼,感慨自己的阅读似乎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

不要着急,并非我们能力不行。其实,快速阅读是有法可循的,只要我们能改变自己对阅读行为的认知,调整阅读方法,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了。

《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先生也曾是一位慢读者。以前,他阅读一页内容需要5~10分钟,而如今他已成为书评人,每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每年阅读量700本以上。

这是一本“一个曾经并不擅长阅读的人撰写的,能够提供克服自身缺陷和解决办法”的书,他所经历的一切正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希望也能对你的阅读能力有所助益。

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改变认知,重新认识阅读

很多人阅读速度缓慢,并不是缺少方法,根源在于对阅读的错误认知。

只要能够改变认知,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更重要的是,改变认知之后,读书会变得轻松愉快。你是否怀念那久违的读书乐趣?


  • 错误认知1:阅读得越慢越仔细,我理解得就越深刻,记忆得越清楚

南宋·朱熹在《训学斋规》里说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大意是,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话说的是没错,但放在当今时代却并不适用。

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海量信息如洪水般涌现,很多人的阅读方式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如果依旧使用传统的逐字阅读法,必然捉襟见肘。

除此之外,也并不是读得越慢,就记得越清楚。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不复习,在一天之后,遗忘的内容高达66%,一周后达到85%。因此一本书的阅读时间拉得越长,你最后能记住的内容就可能越少。

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最后,你只能绝望的发现:无论你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

大多数人的亲身经历证明: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


  • 错误认知2:奢求读一遍就可以记住100%内容

“书籍的内容,就是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思想内涵’。”

“读书,就是将其忠实地复制在自己的头脑之中。”

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读书,你的大脑就永远只是个硬盘,而不是CPU。

两者的功能显而易见,前者只能存储信息,后者却可以处理信息。

很多人读书感到疲惫、厌倦,其实是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拼命努力的想把书中所有的内容装在脑子里。

但是,很遗憾,真相是随着时间流逝,大部分内容会淡出我们的记忆。

世界上也有一些具有无与伦比记忆力的人,但他们也并不会记忆所有内容。

因为他们深知:大脑不是用来存储的,电脑存储的容量是大脑的万倍,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处理信息,并只用来记忆一些关键、重要的信息。

请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的书籍,我们真的牢牢记住其中的内容了吗?哪怕只有一页。

能够留在记忆中的,至多一两句话。或者,更常见的情况是:“想不起来具体写了什么,只记得‘这是一本好书’。”

由此可知,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 错误认知3:期待“一次阅读”就带来改变

无论我们多么仔细阅读一本书,最后留在记忆的只会是“知识片段”。

既然如此,就请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并非要深入阅读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 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片段”,积少成多,汇小溪以成江海。

在汇集知识片段的过程中,这些片段将逐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说的形象些,就好像孩子们的乐高积木,由一个个小碎块拼接成各种形状或事物。

不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拼接乐高积木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数量的积木碎块,也是难以从中找寻到快乐的。

不懂读书乐趣的人,手里紧抱着几本书,就像手中拥有的积木碎块有限,无法借此拼接新事物,自然难以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几块积木


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足够数量的积木可以拼接城堡

所谓的阅读速度缓慢,实则是我们被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念头所束缚。

并不存在“能够快速阅读的人”和“不能快速阅读的人”。

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是“能够摆脱束缚”,还是“纠结其中”,仅此而已。

摆脱错误认知,学习全新理念,我们需要学会“流水式阅读”。


什么是“流水式阅读”

印南敦史先生在《快速阅读术》中提出一个全新的阅读理念——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意为“流动”。

“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流过”一词本身就很随意,很轻松。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书,那么书读起来一定会自然流畅,速度也就快了。

就好像听音乐,我们希望让它们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记忆音符的排列、背诵歌词、能够用乐器再现旋律——这些都不是我们聆听音乐的初衷。阅读同样如此。

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我们的慢就是因为我们太一本正经了。

或者说,我们只把读书当作一本正经的学习了。这种观念上的束缚或许源于学校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选出准确表达主人公心情的选项。

就这样,在无形中,我们被灌输了一条不成文的清规戒律:“读书,就是要一字一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里。”

有些人,因为某种原因摆脱了这样的束缚,能够随意、率性地阅读书籍。于是,这样的人就成了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相反,被仔细阅读的魔咒套牢的人,就好像在逐字逐句记录老师板书的学生,孜孜不倦地努力将书籍的内容印在脑海里。

然而,<strong>这样的努力有意义吗?是否将读书这件事考虑得过于沉重了呢?

加之,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呈指数递增,再想要将信息存储到脑子里是不现实的。

因此,流水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最合理并且可以避免堆积的阅读方式。


如何实现流水式阅读

印南先生在书中从阅读技巧阅读习惯阅读环境的打造等方面,讲解实现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方法。

为了让读者理解流水式阅读的操作过程,笔者将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方面讲解。想要了解印南先生讲解步骤的,请自行阅读原著。


1.阅读前,如何选书——9:1原则

书籍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不必读的书。

2.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3.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不必读的书”,并非意味着这类书没有价值,而是指自己并不需要。对于其他人可能有用,但并不适合自己。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如小说、随笔等,漫画、绘本也属此类。这类书情节走向非常重要,因此不能跳跃式阅读。另一类则没什么标准,就是自己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的特点就在于,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如致用类图书。《快速阅读术》也属于此类。

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还要尽量加入能够快速读完的书籍,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

这种已读书籍数量不断累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因此,选择阅读书目,注意“9:1”原则——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

另外,同时阅读多本书籍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在细细品味无法快读的书籍时,同时准备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搭配阅读,让阅读生活丰富多彩。


2.阅读中,呼吸读书法

读书就像呼吸,有吸气,自然有呼气。二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呼吸的节奏。

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这也是我们常说“输出倒逼输入”。

每年读700本书,慢读重症患者需要了解的《快速阅读术》

印南先生作为知名书评人,他写的书评为众多网友所喜爱。其独特之处在于,印南先生在书评中有意识地加入了较多的“摘录”。

“摘录”,指仅仅摘选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通过摘录,可以产生两个效果。

第一个是信息效果,读者能通过阅读书评迅速把握书籍内容的精华,既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提及,也可以作为购买书籍时的参考。

第二个效果则是读书人产生的效果。通过摘录,可以明确书中的哪些地方让读书人感动,什么样的文章令其动心。

将文字摘录下来,不仅能够细细品味,也不容易忘记。

<code>摘录步骤一:“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code>

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遇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开头表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

另外,摘录时,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段,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视觉上的信息采集,还将信息进行了重组,让阅读的内容流进脑海里。较之单一的逐字阅读,效果更佳。

<code>摘录步骤二:“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code>

一边读书,一遍整理出属于你自己的摘抄集录。读完全书后,再次浏览,找到能让自己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也是“最精华的一行”——一本书的所有价值,皆凝于这一行。

阅读的妙趣,正在于邂逅“那一行”。无论是什么样的书,都一定有令人难忘的部分——无论它是用什么方式,触动了你的哪根神经。

那久违的读书乐趣正在于此——读书不是测量,更似探宝。

我们之所以觉得读书“麻烦”或“痛苦”,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误区:需要一字不漏地看遍所有文字,而且需要思考所有内容,否则就不是阅读。

然而,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去一座无人居住的岛屿上寻找宝藏,我们会找遍每一寸土地吗?

不,我们不会。我们会利用各种线索,尽量找到最短的路找到宝藏。毋庸置疑,寻宝的过程是非常兴奋、快乐的,绝不会是一种痛苦。读书就是寻宝。


3.阅读后,回顾

上面说到“一行采集”、“一行精华”,这里即将说到阅读方法是后续。

<code>摘录步骤三:“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code>

这一行评论,是对于“一行精华”的一句感想。从“为什么会对这一行文字产生共鸣”这个角度简单记录下,30~40字即可。

我们在刚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会记得这一段精彩的原因。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渐渐就会遗忘为之心动的原因。这说起来多么伤感,就好像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渐渐忘记初见时心动的原因。难怪纳兰性德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慨叹。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有必要将产生共鸣的原因也一并记录下来。

时光荏苒,当我们逐渐忘记时,只需扫上一眼,便可回忆起阅读时的心情,用一行感想,唤醒一册记忆。

<code>摘录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code>

建议大家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和感想。

并在这12本书中,甄选出最佳的一本。

到了年终,再从这一年历次选出的“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让自己遗忘阅读时体会到的感动。

定期盘点、回顾自己喜爱的书籍,不断回味那些感动,那些阅读经历,也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还记得初阅读时的心境吗——有些迫不及待又兴奋不已地翻动着书页,并沉醉于其中。

按照《快速阅读术》这本书去练习,我相信,你也可以做到每年700本书。10年之后,7000本书的世界在向你招手。

但我更希望,多年以后,你仍能以儿时的心境去读书。愿你我人生只如初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