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

20多年前结识了张书碧先生和他的“黄河神龙巨砚”,现如今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对于这样的荣誉,张书碧先生说:“是不是宝物,最终还得让作品自己说话。艺术是一种文化的注入,盘谷砚是一个载体,它就像船,承载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将要开向一个遥远的时空,以此展示中华民族的英明睿智。

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

“黄河神龙巨砚”

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


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

[背景资料]

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


张书碧,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1999年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采访中,张书碧思路清晰、从容随和,绝无艺人的那种清高和咄咄逼人的架势,让人禁不住产生一种错觉:这样一位爽朗的人,理应活跃在众所注目的舞台,而不应整天跟石头和雕刀打交道。

听张书碧讲自己的制砚故事,似乎有些平淡,并不如期待中的那么曲折精彩。因为,按照常人的思维,一心扑在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鉴赏品中,靠制砚打拼天下的张书碧,他的人生一定伴随着很多艰辛、困苦以及,欲说还休的无奈,回首起来肯定感慨颇多。但在张书碧看来,自己可以说是一路欢快地走到今天,他默默无闻地雕刻,花费10年工夫完成一件作品“黄河神龙巨砚”。在制砚这一特殊领域,他一直自编自导着自己的精彩。

入门伴侣 事业搭档

35年前,一个10岁的小男孩捧着自己的画本跑到县文化馆,想拜这里的安民先生为师。馆里的人见找“老安”的竟是一个小孩,都大笑。这时,一位个头不高、身材稍胖的人站到了男孩儿面前,笑着告诉他自己就是他要找的老安。当安民老师问小男孩有什么事时,小男孩激动的回答:“我要学画画!”于是掏出自己的画本给老安看。老安欣赏他的胆识,想都没想就收这个小男孩为徒,这个男孩就是张书碧。

从小酷爱绘画的张书碧与在文化馆工作的安民先生,注定要成为事业搭档。与其说他们是师徒关系,不如说安民是他制砚路上的黄金伴侣。

安民生于1916年,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延安,后随画家赵望云学画。虽经历各种磨难,但他仍以满腔激情,带着画笔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而张书碧上小学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虽酷爱画画,但无钱买画笔,他的童年是靠自制炭笔画画的!正是张书碧和安民先生有了这种相似的经历、梦想与共同爱好,成就了他们同时扎根艺术的冲动。

1971年,因国家出口需要,特别是国外友人提出对盘谷砚(盘谷砚亦称天坛砚,因其砚石产于河南省济源市盘谷山地而得名)的需求,国家外贸部、轻工业部、河南省轻工厅等,组织了对濒临失传的盘谷砚的恢复生产工作。张书碧从安民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砚雕。当时主持恢复盘谷砚生产的副局长把安民先生从文化馆调出来,聘请他为盘谷砚的专业设计师。为加强对雕刻人员的培养,决定除老艺人带子学艺外,另由安民老师推荐,从全县的美术爱好者中选拔人才。张书碧是幸运的,顺理成章地在安民的引荐下,进厂当了雕砚工,走上了专业制砚路。

安民负责砚台的造型设计,张书碧的工作则是在老艺人的教授下照样品雕刻。安民对图纸的设计很认真,每定一个题材,他都尽力搜集资料,根据艺人的雕刻技法和各自不同风格画出草图,征求艺人意见后,再画出正式图稿。盘谷砚是一个博大精深、集金石、书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的艺术。渐渐地,张书碧意识到:历史上关于盘谷砚的著述很少,而盘谷砚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挖掘、继承、发扬。去哪里找一本这样详述盘谷砚精髓的书呢?他找遍各个书店,却失望而归。

既然买不到自己寻觅已久的书籍,“我就要为盘谷砚著书立说”。当张书碧把著书立说的想法、计划和搜集到的资料交给安民老师时,老师激动的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要细心去做,不能棒槌拉二弦——粗而糙,要从历史和艺术多方面进行阐述。”

得到了安民老师的支持,张书碧信心倍增。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探访创作之路。他先后拜访了许多我国著名的权威专家、学者,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叶喆民、北大地质系的郑辙、故宫博物院的傅秉全、画家钟灵、田零、马萧萧等,这些大师们的指导让他受益匪浅。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一部首次反映盘谷砚的专著《中国天坛砚》一书完成。全书共16万字,包括砚史、砚石品种、砚矿地质、雕刻技法、设计造型、传统题材、铭文、传说等内容。因此书的精辟渊博,他先后荣获“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疯狂开拓 十年磨一砚

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带给张书碧无限灵感。

他拿着地质图,对济源的太行、王屋山区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察。一次,当他奋力登上一座山峰时,发现立足处只有一米见方,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他惊呆了,等他缓过神观察四周时,发现这险绝之处正是山西高地与华北平原典型的断裂带——盘谷断层。也正是这一连绵30多公里的盘谷断层,使得距今6亿年的盘谷砚石得以从深深的岩层中显露于世。

不畏艰险考察地质、博览群书,张书碧具备了开阔的文化视野。他感到,只有将砚雕艺人与书画家、文学艺术家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砚雕艺术与书画艺术的融汇,才能促进砚雕艺术的发展。经过反复思考,他依砚石形状选择了歌颂“黄河·母亲”的主题,作品名称定为《黄河神龙巨砚》。

巨砚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历经了许多生活、工作的艰辛。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说:“狼虫虎豹就不说了,为了搜集资料、考察地质,我整天都要在森林里寻摸,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喝些小河水。”有一天,他正在森林里进行地质考察,突然听见哗啦啦的响声。他好奇地走了过去,出现在他面前的原来是一群威猛的“牛犊”,正在洞门口休息。发现稀奇的动物,他并没有上前打扰这群“牛犊”,转身悄然离开了。遇到山民时,他问起了这件事,山民们吓得目瞪口呆,告诉他那是一群狼,不是什么牛犊,他闯进狼窝了!上天保佑,在有惊无险中他离开了狼窝,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累得病倒了但还是爬起来继续干。当砚面上是高低起伏的浮雕、四周是铭文的巨砚展现在眼前的时候,他那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完成的那刻,全家欢呼着一起动手帮他打磨抛光。

巨砚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前竣工。

“黄河神龙巨砚”砚长2米,宽1.2米,近3吨重。砚池周围是56条巨龙,巨龙间雕刻着各个历史时期黄河文化的经典景与物。他用龙具象化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巨砚周围40厘米高的侧面上,镌刻有臧克家、贺敬之、光未然、吴祖光等30多位著名文人的手迹。

经鉴定,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对于这样的荣誉,张书碧说:“是不是宝物,最终还得让作品自己说话。艺术是一种文化的注入,盘谷砚是一个载体,它就像船,承载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将要开向一个遥远的时空,以此展示中华民族的英明睿智。

打造精品 精致人生

常年躬耕于砚石制作,雕刻、打磨、抛光……这些枯燥单调的工作,并没有改变张书碧热情开朗的性格。

2006年,雕塑市场成交量小,价格偏低。雕塑仍以城市雕塑为主,而城市雕塑艺术性差且滥。架上雕塑受到冷遇,缺少精品力作。

在这种情况下,张书碧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失去信心,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推出精品,提高小型砚台的生产量,让人们意识到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坚决不能丢弃。事实证明,张书碧的果敢生产及兼容并包的生产模式不但没有影响产品的销售额,反而为自己的产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形成了造型优美、品种多样的系列化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分别在几百元至几十万元之间,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其中,有人出200万元~300万元的价格购买“黄河神龙巨砚”,他没有心动。

张书碧说:“我的作品,有可能被历史湮没,但也有可能流传下去。我觉得产品的价格是合理的,因为我用的是最好的天然砚料,是经过数年考察严格筛选的珍贵素材,从材料的品质和雕塑的标准上都是有保证的。”

做精品,是每个创业者的追求,但并不是都能成功。经过20余年的摸爬滚打,张书碧深有感触。他说,做精品,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耐力,需要忍受阵痛,最需要的是坚持,哪怕是命悬一线,也不要随波逐流,急功近利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辉煌。他不希望自己的事业一飞冲天,期盼的是产品的蒸蒸日上,循序渐进。他说,这样更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只有执著地付出,才能拥有体验收获时的坦然之乐;只有心态超然,才能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10岁开始寻找自己的事业搭档,20岁开始学习雕塑,30岁被人关注,让张书碧觉得环境和空间都有些不够用,而媒体的报道也不一定准确。但他说:“这都没有关系。时间可以说明一切,你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艺术家,会慢慢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张书碧说自己没有传奇的制砚故事,他一直按着设计的模式在从小到大发展,引经据典、收集素材,没有承受那种大起大落的失重,而他自己的经历也平淡无奇。顺顺利利地工作,踏踏实实地经营,勤勤奋奋地雕刻,一切都顺理成章。

一个执著于做精品的人,也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精致丰富,张书碧就是这样。市场经营是困难的,但他却能在雕塑市场的沙漠中开辟出绿洲。用别人的话说,他的成就不是一夜之间,是慢热起来的。这种热度不是靠广告“烘”出来的,而是靠理念焐出来的,是几十年之功锻造出来的。



国家轻工部把“黄河神龙巨砚”定为国宝


张金贵(黄河风)隽闻斋主人,汉族,1962年出生于封丘,下过乡、当过兵、从事摄影和影视工作20余年。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华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新乡大华书画院院长、新乡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黄河风影视艺术总监、《中国时代名牌》杂志记者。2006年创办《黄河风摄影网站》。2005年摄影作品获“亚洲风采”佳作奖、同年获第九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大展一等奖,2008年摄影作品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0年获得“七彩新乡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第十九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第十二届新乡市摄影艺术展一等奖,新乡市2009—2010年度摄影创作奖,2015年度摄影贡献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