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王鼎鈞先生的傳奇一生,最終以文名顯身中外。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王鼎鈞

可以借用他的《講理》一書中主人公楊老師的話,總結王先生的傳奇:

“抗戰時期我到四川,四川人說我是‘下江人’,意思是長江下游來的人,他們看不起這種人。我告訴他們,我從黃河下游來,不從長江下游來,可是沒有用,你還是下江人。抗戰勝利了,我到了南京,南京人管我叫‘重慶客’,‘重慶客’這三個字表示他們用另一種眼光看你。我對他們說,我在重慶的時候是下江人,為‘下江人’三個字受了不少委屈,現在我到了長江下游,你們待我親切一點吧,可是沒有用,你還是‘重慶客’。我先是下江人,後是重慶客,來到臺灣又變成‘內地人’,說不定,將來回大陸後,我又變成臺灣人。”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三聯出版社出版的王先生的自傳體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沖淡、雅緻、雋永的文字中飽涵文思,頗有古人“雲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他早年創作的“作文四書”中的《講理》。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對於我們的高中學生,議論文的寫作一直是讓同學們頭疼的一件大事。畢竟事關高考60分!

以往我們的老師,總是改頭換面地創造出很多議論文寫作方法,什麼“六字真言”、“九字真言”呀!什麼新奇的寫作法呀!而在“臨床”上往往不起任何作用,甚至會產生反作用。如果做一次教學“雙盲實驗”,不知結果如何。

其實,對於這些所謂議論文作文高考訓練技法,兩個字就足以概括——“套路”。起承轉合,八股未盡之事業也。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而王先生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告訴我們寫作議論文的正道。楊傳珍先生在序言裡說,他在教學的時候做過嘗試,兩個班講規定教材,兩個班講王鼎鈞的“作文四書”。

一學年下來,聽“作文四書”的學生,寫作水平明顯高於聽規定教材的學生,至於人格建構上的飛躍,那就更難以估量了。

王先生當初創作《講理》的目的就很明確。他在前言中說,“這本書的書名可以有個副題:論說文作法。”文中提到:

“現在的學生不怕抒情文,最怕寫議論文。年輕人情感豐富,傷春悲秋無論如何可以寫幾句,論說文要有見解,就難住了他們。升學考試偏偏愛出論說題!”

王先生以一個成熟作家的身份在1964年出版了這樣一部小書,可謂煞費苦心。他是一個非常有社會情懷的作家。在書的後記中,他說道:

我有向前方將士送棉衣的心情。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前方將士指得就是考生,當時,作文一項佔臺灣國文成績的百分之五十。為了這一目的,王鼎鈞將自己的一套獨家設計運用到汐止中學的兼職教學中(為了實驗,他特別應聘到中學兼職教了一個學年的國文課)。

王鼎鈞先生將議論文的寫作歸納為“講理”兩個字。所謂講理,就是講道理。他認為,議論文的核心就是見解和邏輯。作文指導書容易流於枯燥,但在這本書中,他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實例,輕鬆活潑地把議論文寫法告訴了讀者。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比如,在第一章中,他說,中國有句俗話,叫“理正泰山倒”。理的力量比泰山還大。跟人家講理的文章,就是議論文。隨後,他在文中舉了三個例子。

“有一位太太帶著一個小孩,在河邊玩耍,他們不知道水裡面有可怕的鱷魚。小孩兒一不小心,被鱷魚的尾巴打昏了,跌進水裡。這位太太連忙哀求鱷魚把孩子放回來,只要把孩子放回來,她願意答應鱷魚任何條件。鱷魚說:‘我要你說一句話。’太太忙問是什麼樣的一句話,鱷魚說:‘你說情願讓我把孩子吃掉。’”

“有一位小姐,不喜歡一位先生,這位先生偏要追她。天天坐在她家裡不走。這位小姐,起初還應付他,後來覺得他實在討厭,就下逐客令,要他永遠不要再來。這個男的說:‘如果你答應我一個條件,我就永不再來。’小姐說:‘什麼條件?你說好了。’那個男的說:‘你嫁給我。’”

“過陰曆年的時候,我坐火車到鄉下去拜年。車上乘客很多,有一個人,顯然是喝醉了,也坐在車上。過了一會兒,列車長來查票,那個喝醉了的乘客拿不出票來。列車長說:‘請你補票。’他說:‘沒有錢嘛。’列車長說:‘沒有錢,為什麼坐車?’他說:‘要過年嘛!’列車長說:‘過年坐車也得買票呀!’他又說:‘沒有錢嘛!’”

三個例子通俗易懂,而且邏輯性強,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議論文寫作的道理。

隨後的章節中,王鼎鈞先生分別利用很多生動的故事來說明議論文的文體、語言以及各類論據和各種論證方法。用骨骼、肌肉來形容文章的架構、論據、論證過程。巧妙地將胡適的《社會的不朽論》、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作為例子全篇引入書中。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在“補習”一章中,王先生借用書中故事主角楊書質老師的話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論說文的句子,是一種‘是非法’的句子。”他又總結出了“楊八條”——

1.用“是非法”的句子組成骨幹;

2.為這個“是非”找兩個以上的依據;

3.如果可能,準備一個小故事;

4.如果可能,準備一兩位權威的話;

5.如果需要,準備一些詩句;

6.如果需要,準備使用描寫、比喻;

7.偶然用反問的語氣;

8.偶然用感嘆的語氣。

隨後,他還補充道:

“那個所謂‘楊八條’,並不是一條也不能缺少。一篇論說文,不一定要有反問的語氣、感嘆的口吻,不一定非用描寫、譬喻不可,不一定要引詩,更不一定要穿插故事。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大體說來,你的論說文必須有個思想骨架,必須找出兩、三個證據,這兩項頂要緊,其餘幾項,在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減少。”

名師談 | 王鼎鈞:於小故事中尋找寫好議論文的大道

書的最後幾章,用主人公楊書質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通過用辯論會、抽樣調查、就事論理等故事,來說明怎麼用身邊的事物來寫議論文。

讀過王鼎鈞先生的《講理》,我相信,你會明白什麼是“於平淡中見神奇”

-END-

作者 | 李民剛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