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為何三十年不上朝?

尋找一種叫幸福


萬曆十五年開始,原本勤政的皇帝開始不上朝並持續幾十年這個事確為歷史一大謎團,明神宗的不作為對二十多年後的明朝滅亡是否負有重大責任歷來也是頗有爭議,曉木以為,這件事還要從明朝立國的政治格局走向開始去進行分析。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遊戲規則,明朝猶是特例。顧誠先生在對明朝社會研究中即表示不可從一始終,明朝社會的前期和後期有著巨大的政治差異,社會形態亦是迥然。洪武大帝開國後屠戮文臣,廢除宰相,皇權集身的模式是一種類似後來滿清的皇帝獨乾的格局。洪武可謂勞動模範,為他自己量身打造的朝廷運行模式還能維持著皇權全面壓制文官,這種情況從成祖開始發生變化。成祖起成立內閣,作為彌補相權缺失的方法,但也成立東廠,讓宦官進入核心權力層用以互相制衡。此時宦權、文官權力皆出自皇權,皇帝同時有功勳後代的力量作為拱衛,皇帝是此時的核心權力者,可以說一不二。這種情況在仁宣得到繼承和鞏固,而後,事情起了變化......

宣宗死的早,英宗年幼上臺,隨後而來的土木堡事變,直接導致了拱衛皇權的功勳勢力的大流血,皇帝北狩,于謙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立 代宗,而後迎回英宗,而後代宗死,英宗重新上臺,等等。這中間的一系列變化看似最後以英宗繼續得以終續一朝而結束,但其中皇權明顯的弱化了下去,功勳勢力不再,原本被完全掌控的文官團體甚至嚐到了自立新君的滋味,加在其身上的枷鎖終於開始動搖。

文官的權力達到一個高峰是在弘治朝。作為一個替父親擦屁股的皇帝,弘治在位十八年的主要功績便是垂拱而治,說白了便是各按本分做事。皇帝與其說是立志在勤政愛民,不如說是被文官團體構建的那個運行機制駕著在勤政愛民。史料記載弘治唯一得以早朝請假成功的一次是皇宮失火,弘治沒休息好,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方得以罷朝一日,文官此時的權力已經可見一斑。

正德不甘心於被文官如此牽著走,各種荒誕不經,試圖打破沉悶的政治環境,最後英年早逝,死因是落水受寒,真是詭異。一個可以兩次率軍作戰的皇帝竟然死在水冷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讓皇帝身邊的近衛背上密謀弒君的黑鍋,史料記載也真是夠有趣的。

終於,文官團體又立了一位皇帝上臺,可惜這次的皇帝還真不是個吃素的,年紀輕輕便在大禮議的爭執上對文官團體贏得了勝利。嘉靖雖然是有名的神棍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深知權術制衡的皇帝,嘉靖在位的後二十五年雖然不上朝,但尚能運用權謀之術掌控已然成熟的文官團隊。即便如此,在最後的歲月裡,嘉靖依舊感到了自己對權力控制的力不從心: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紛至沓來,至其死後的隆慶一朝,隆慶完全成了弘治第二,由於他本人能力不夠,權力重心一再向著文官們的方向移去,這種現象在年幼的萬曆皇帝上臺,張居正擔任首輔時終於走向了巔峰。

好的,簡短的回顧了一下萬曆之前的歷史,你們發現了什麼?



明朝從土木堡之後起中央便一直在發生著皇權與文官權力之間的爭奪,並且隨著文官團隊的越發成熟,皇帝越來越無法與這個日益強大的團體抗衡。

本以為從張居正的改革團隊那兒收回了權力,以為終於能夠主政的萬曆突然發現,原來自己被愚弄了,自己不過是被當成了文官黨爭的工具,自己雖然貴為天子,竟然連選擇自己心愛的皇子做儲君的權力都沒有。萬曆皇帝沒有正德那種勇氣去硬碰硬的頂撞整個強大的文官團體,他選擇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對付,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與他自己的性格有關,但當時的主流,已經將歷史的走向大致定下,萬曆的個人選擇無關大明朝最後的結局。

-------------------------------------------------------------------------------------------------------------------------------------------

當然,萬曆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管事了。內閣在遇到無法依規矩行事的事情時,還是要去奏請得到皇帝的旨意。朝鮮被日本亡國的時候,滿朝的大臣均表示無需干涉,但萬曆皇帝還是看到了出兵的重要性,最後明朝出兵朝鮮可謂是萬曆的個人意志作出的決定。


同樣,萬曆皇帝派遣大量太監前往各地徵派礦稅、鹽稅、關稅等,瘋狂為國庫斂財,同時摳門的發放三大徵所需的軍餉,不同於後世對萬曆三大徵導致明朝元氣大傷的看法,萬曆直到死時,亦給後面人留下了相當可觀的錢財。萬曆年間,明朝進入著名的“小冰河期”,農業逐漸荒蕪,文官們黨同伐異,明朝可謂是漏洞百出,疲態盡顯。萬曆憑藉張居正改革留下的財富,搭上自己被文官寫入史冊的“與民爭利”遺臭萬年的罵名,尚且能夠延續國祚,沒讓江山毀在自己的手裡,這本身也是需要一點手腕的


曉木曰兮歷史系


作為一個在臣子教育之下長大的皇帝,萬曆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去引導他成為一個聖君明主,在張居正主政的十年裡,甚至迎來了迴光返照式的萬曆中興。在張居正在死後遭到清算的不長一段時間內,他也勤於政務,很好的履行了一個君主應該承擔的職責。他並非純粹的無道昏君,但為什麼不能長久的堅持下去、進而成為一代英主呢?造成萬曆怠政的原因是多多方面的。首先,對文官集團失去了信任,在他眼裡,這個龐大的文官集團既爭名奪利,又藐視皇權,他們常常把道德掛在嘴上,卻心口不一,如他的首輔張居正之流,所以當文官職位有空缺時,他也不去增補。其次,對文官集團失去了信心,這個龐大的官僚集團總是站在他的對立面,用各種各樣的規則與要求去約束他,抑制他個性和興趣的發展。不讓他立心愛的鄭貴妃為後,立其子為太子等,甚至對他的私生活也橫加指點,這一切都使他感到厭煩。最後,沒有感受到當皇帝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作為皇帝,要履行各種各樣的職責,日復一日的早朝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萬曆時常在群臣的指責中感到落寞。於是,他採用不合作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時間一長,他也就不在乎群臣對自己的看法了,於是荒怠之名大著。


春秋拾遺


明朝皇帝奇葩多,一個個都有個性,再遇上嘴炮能殺人,更有個性的明朝文官們,明朝朝廷就成了撕逼世界的角鬥場。閒話少敘,且說這朱翊鈞人稱“明神宗”,真TM是個神人呀!聽我給你嘮嘮,他怎麼神?

十來歲繼位,遇著一個牛人的張居正,明神宗年紀小,啥也不用管,躺著就賺來一個“萬曆中興”的好時代。本來明朝就快不行了,張居正這十年硬生生讓明朝迴光返照,國庫也堆滿了,社會也安穩了。

飽滿思淫慾,安逸出紈絝。張居正駕鶴西遊,才三五年,明神宗就開始跳大神了,據歷史記載是酒色傷身,年紀輕輕不到30歲,身子骨就垮了。再就是吵架,吵不過大臣們剛就乾脆撂挑子了。

得嘞,朱翊鈞在後宮閉關,修煉吃喝嫖賭大法。皇帝整天曠工,大臣們想找皇帝嘮嘮嗑都見不著,怎麼處理國家大事呢?傳紙條唄。

就是“萬曆三大徵”中,滅日本豐田秀吉這樣的國戰,都是靠“傳紙條”跟大臣們嘮嗑。

  • 明神宗:“小樣的,大爺一個紙條滅你10萬兵”。

  • 豐田秀吉:“八格牙路,老子還會回來的”,遂吐血而亡。

之前吧,明神宗偶爾還露一臉,後來他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大臣們卻擁護皇長子朱常洛,一扯皮就是15年(吉尼斯最長撕逼記錄)。明神宗鬱悶了,大爺天下至尊,連這麼個屁事都做不了主?

從此明神宗成了王者級的“宅男”,再也沒有上過朝,也沒接見大臣,更沒走出房門一步(宅男祖師爺)。

我就好奇了,那個年代沒網遊、沒島國小視頻,他宅在家裡幹什麼呢?生孩子嗎?關鍵是他的孩子也不多(才18個)。

反正他不上朝,就被大臣們認為是不勤勞、不上進,於是歷史上明神宗的名聲就臭大街了。尤其是滿清篡改後的歷史,到處遮遮掩掩,我們都沒法研究,究竟萬曆30年不上朝,這真實內幕是什麼?

《明史》中直接就給明神宗,定調調了: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不上朝為什麼?咱們很好奇,歷史大咖郭沫若也很好奇,於是郭大咖就去挖人家明神宗的墓了。明神宗的“定陵”是國家主動挖開的唯一皇帝陵。

郭沫若看到了明神宗的屍骨,於是發現明神宗不上朝,另有隱情。他的左腿長、右腿短,右腿嚴重蜷曲,可以斷定他有嚴重的腿腳疾病,甚至走路已經不好使。

由於身體疾病無法外出,影響工作,這也情有可原,於是有了萬曆“離朝不離政”的說法。


爾朱少帥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一切正常?誰給你們講的?為什麼還有人相信這句話,都不讀書的嗎?
\n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中後期倦政怠工,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只是通過諭旨的形式發佈旨意。明吹們常說:我大明制度先進,有內閣,皇帝不用幹活也一切正常。可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先來講講正常情況是什麼,正常是某官員上奏摺,奏摺交於內閣,內閣批示呈報皇帝,由皇帝批覆同意或不同意,皇帝同意則蓋章下發實行,不同意發回重新由內閣議定。


時任首輔葉向高
\n那萬曆是怎麼做的呢,內閣奏章到他手中,他不做批示也不駁回,內閣啟奏摺子便石沉大海,沒有皇帝批示,內閣就沒什麼用了,也就不能實行。那有人會問,內閣為什麼不直接下發命令給六部呢?因為他們怕死。內閣在張居正時期達到最強,背靠司禮監,權傾六部。但是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決策機構,與前代中書省不同,內閣與六部沒有任何統屬關係,六部只對皇帝負責,只聽皇帝的命令,其它人無權命令他們。假如內閣一定要越過皇帝給六部下旨,那皇帝會迅速幹掉他,因為這是違制逾權重罪,是蔑視君權的表現,是要族滅的。假如內閣是以私人信件形式請求六部幹活,六部做了,皇帝也會幹掉他們,這是六部欺君違制重罪,沒聖旨私自行事,不殺你殺誰。


\n正是由於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制度,神宗的怠政給明朝帶來了嚴重後果,其具體表現有兩點,"人滯於官"與"曹署多空"。
\n

人滯於官指由於內閣與吏部的官員根據績效升遷奏摺和六科彈劾官員的摺子到了皇帝手上就不見音信,這就出現了主要官員的正常升遷停止,你的官位既沒法升又沒法降,皇帝不管了,升遷不批,這種情況如果時間一長就出現官員不好好幹活了,廢話,獎懲機制失效了,你乾的好乾的壞一個樣,知道自己升不了官還會努力幹嗎,知道自己不會被降職還會有所顧忌嗎?人員大量停留在原官職,根據記錄,很多官員有十幾年不換崗的情況,所以神宗中後期的官員,幾乎都是得過且過,更有甚者貪贓枉法,史書上講有的官員便是想上班就去,不想幹活就不去,這種狀態的官僚體制能正常?
\n

曹署多空指得是萬曆中後期很多官員得不到升遷,漸漸老了或死亡,畢竟萬曆怠工了二十年,很多人被萬曆給耗死了。官員死亡,正常就要補缺,但是由於吏部和內閣的補缺摺子遞上去萬曆不批覆,吏部又不敢自作主張,就造成在很多官署的官員大量出缺。有多麼嚴重呢,我大致列一下,在中央,萬曆四十年,內閣僅一人,六部尚書只有一個刑部尚書,其中禮戶工三部各只有一個侍郎,六科御史只有四個人,缺三十多個,其中只有一科有主官。十三道正常是一百多人,僅剩五個。都御史署更是連續幾年是沒人空署的。在全國,萬曆三十年,天下巡撫缺三,佈政監司缺六十六,地方知府缺二十五,至於地方州縣官幾乎是十之缺五。大面積的官員出缺帶來的是政令不通,當然會有人說,除了官還有副官或吏員嗎?你可以問問公務員們,他們領導不在了,他敢不敢拿領導的章蓋章,這是違制越權,有掉腦袋風險的,違法風險太大而且這和貪汙不同,你蓋章是光明正大是藏不了的,而且要知道皇帝只是不管官員,像這種吏員小官,刑部無須上報直接治罪的,人家吏員也是要好好過日子的,誰肯給你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呀。


\n在萬曆後二十年,就發佈過幾次詔令,無非幾個事,平定叛亂,斂財,花錢就這些事。所以,萬曆後期,政府在職官員尸位素餐,大量官員缺失,中央政府下不了政令(皇帝不批),地方政府大事不能決斷(主官不在,中央還沒人發令),所以萬曆後期政府在救災,興修水利,鼓勵生產,緩和矛盾等方面大為缺位。


\n這就造成在萬曆時期中國史上奇特景象一一無政府狀態,政府已經不管事了。政府管經濟少,就像亞當斯的古典主義思想,市場高度自由化,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很美好吧,但背後代價是什麼呢?政府不管就意味著,富者更富,優勢者更優,大量地主侵佔土地,普通小民紛紛破產,土地兼併增速,反正沒人管,想兼併多少就兼多少,所以在神宗後期,出現了許多大地主,良田萬頃者不在少數。在江南,大量農民成為佃戶奴僕,士紳田地幾乎在二十年內翻了一倍。在北方,大量農民破產逃亡,陝西的賠累份額翻了兩倍,達到一戶擔三戶之稅的程度。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增,直接加速了明朝滅亡。至萬曆末期,農民起義數量規模直線上漲,與之前的起義情形不可同日而語。故曰:明亡,實亡於萬曆。


\n綜上,明粉就不要yy皇帝不上朝一切正常了。


李子木沆


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但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無法琢磨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三十年不上朝,可謂奇葩至極!


明朝的早朝制度,每天都上早朝,即便精力充沛的人都無法堅持,別說處在九五之尊的皇帝。除了每日上早朝之外,皇帝還有每月三次的經筵。講官在前面將儒學相關內容,下面所聽人員包括皇帝都凝神靜氣聽著,皇帝還要坐的姿態莊重。這些活動讓萬曆很是頭疼。

萬曆朝皇帝和文官集團矛盾空前絕後,萬曆和文官對著幹,故意消極怠工不上朝,這是萬曆對於文官臣子不同意廢長立幼的一種報復行為。文官集團不同意立朱常洵為太子,萬曆也不立朱常洛為太子,這樣的對抗行為持續了整整十年。



萬曆皇帝本身也很懶,1586年,二十三歲的萬曆以身體不適為由停止了早朝和經筵,這一停止就是一年時間。以後這種身體不適奇妙的重複出現,成了萬曆不上朝的藉口。


歷史大觀園GD



一、對文官集團的報復

皇帝這個除了萬人之上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封建體制乃至封建時代的一大悲劇。沒有實際政權控制,又生逢末世,更難以擺脫這種體制的扼殺,文官集團反成實際控制者。

二、對當時現狀的逃避

皇帝及其文臣武將無論昏庸無能還是勵精圖治,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現狀無法改變。

三、對言官制度的抵抗

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再殘暴的君主也不願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實在氣憤了,最多也只是“廷杖”。

四、對奢侈生活的沉迷

在民間大選嬪妃。不僅如此,他甚至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還玩起了小太監。


煮酒de青梅


都別搶,先歇會兒!波仔以為----其中一個原因:拉鍊門事件!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剛登基期間,在張居正的輔佐、監督及帶領下,百姓安居樂業,文武百官還算老實,並且在萬曆八年及十年期間,經濟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後期,萬曆才逐漸覺得張居正功高蓋主,在他去世之後,急於親政,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

但是後來,大家都說,萬曆沉迷於酒色,身體虛弱,幾十年不上朝,明朝開始在這個時期由輝煌轉向衰落!但是在這期間,為什麼不上朝,原因到底是什麼?下面由波仔為您揭秘!

因為萬曆特別不喜歡它的長子朱常洛,因為他們和一樁醜事有關!

萬曆九年,萬曆像往常一樣去慈寧宮請安,不巧,他的母親那次正好不在,宮內一名17歲的宮女王氏向19歲的萬曆獻茶,一時衝動,寵幸了她!

對於飽讀聖賢書的萬曆來說,事後想起來,無疑是一件失禮、羞愧之事,時間是在向母后請安的時候,地點是在母后宮中,人物還是母后身邊的宮女,均不符合儒家道德倫理!然而王氏更加有心機,竟然懷了龍種。這讓萬曆在百官面前無地自容,丟盡了顏面,讓他懷恨在心。

這就是“拉鍊門事件”,萬曆為什麼會看上一個宮女?又為什麼這麼高的中獎幾率?這到底是別人設計的陷阱還是純屬被動意外事件,無從考證。

萬曆的生母一直期待著皇長孫的誕生,在慈寧宮太監的佐證下,萬曆承認此事,並封王氏為貴妃,於萬曆十年產下朱常洛,但是萬曆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波仔也想了,這個真的是純屬意外啊。我只是給你玩玩,你竟然居然生了一個孩子下來,還是龍種,是何居心?放誰也不高興!

同年,14歲鄭氏被選入宮,以她的才華、容貌、聰明很快征服了萬曆,萬曆覺得,這才是我的真愛!萬曆十四年,鄭氏產下次子朱常洵,明朝祖制有著: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極的繼位制度,顯然怎麼輪也輪不到朱常洵,除非廢了王氏。萬曆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廢除皇后,由鄭氏取代,然後立朱常洵為太子,就能取而代之,但是大臣們不願意,因為這件事處罰了很多大臣。越是這樣,萬曆逆反的心理越重,因為這件事你來我往,難解難分,從萬曆十年到萬曆十九年才告一段落。

這個無聊的內耗牽涉了大量的精力,君臣關係緊張。於是他長期不上朝,目的就是減少群臣吵架的機會,實施“靜攝”。這就是萬曆不上朝的內幕:拉鍊門事件!

波仔分析,在古代,一個有心計的女人,在她努力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目的,至於什麼目的,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王氏到底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波仔認為,在皇宮裡,皇帝違背內心所作的任何一件事都是身邊的大臣或者後宮所安排的“搭橋事件”而已,目的總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皇宮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哈哈。

當然,這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當一個事情發生,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波仔談歷史


萬曆是歷代帝王中比較著名的荒唐帝王 。即便在昏君輩出的明代,他也算得上奇葩一朵。萬曆上位之初,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已顯露出崩潰的跡象,無論朝野都憂心如焚。面對財政危機,當朝首輔張居正進行了“一條鞭法”改革,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開來。“一條鞭法”改革主要內容是:清量土地,擴大徵稅範圍,使稅負相對平均,逼迫豪強地主不敢隱瞞土地,嚴懲偷稅漏稅;統一賦稅、徵役,限制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民眾只需按規定繳納一種稅即可;計畝徵銀,官收官解,使徵收辦法更完備、更正規。根據土地多寡徵稅,稅源有了保證,且相對公平,逐漸夯實了了大明財政的穩定。

年少的朱翊鈞對師保(師傅)張居正很是尊重,甚至有些畏懼,因此,上位頭幾年的他表現還算中規中矩,然而這種情況在萬曆十年(1582年)發生了變化。這年6月,權臣張居正去世。至此,之前一直戰戰兢兢的朱翊鈞才算正式開始行使皇帝的權力,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帝王 。

萬曆將擅作威福的宦官頭子馮寶驅逐出宮,並抄了他的家,得金銀100餘萬兩, 珠玉無數,初次嚐到了查抄的甜頭。接著,他開始報復性地清算曾經嚴厲管教自己的師保張居正。因張居正為官一貫清廉,府裡實在搜不出啥黃白之物,欽差感到難以交代,便把他的兒子、禮部侍郎張敬修抓起來拷問,逼他交出藏匿起來的財物。後來,張敬修被逼自縊身亡,其弟張懋修幾次自殺未死,其慘狀震驚朝野。經兩年清算報復後,昏庸的朱翊鈞終於徹底拂去了張居正、馮寶政治威勢給他心理上投下的巨大壓迫感與陰影,終於掌控了至高無上的朝政大權。

沒有了掣肘,萬曆帝洋洋自得地親政了。沒多久,面對內外交困、紛繁複雜的朝政,不耐煩巨的他開始倦怠,其天性中自帶的慵懶異常、驕奢淫逸的本性開始漸漸流露。接替張居正擔任首輔的申時行對萬曆的影響最大,他教會了萬曆如何偷懶,如何及時行樂。申時行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狀元,其人才學雖高,品行卻很低下,是個媚上欺下的主。萬曆親政之初,言官經常抗勸他奢侈鋪張的行徑,弄得他頭很痛。善於揣摩上意的申時行趁機教他“留中”之法,意思是將言官的奏疏扣下,不出示外廷,上奏之人以為皇帝尚在斟酌、考慮中,自然不會馬上抗議喧鬧,如此豈不兩全其美?萬曆一試,果然沒出亂子,耳根還得以清淨,於是就將“留中”之策視為法寶,之後,他要處理的奏章果然少了很多,掩耳盜鈴的他終於可以縱情於酒色中了。

史載,萬曆20歲親政時,後宮早已擁佳麗三千,他日夜縱酒淫樂,動輒酩汀大醉,醉後必定發雷霆之怒,一旦大怒就會發酒瘋,就要胡亂杖責宮女、太監,經常有人被打死。他還學會了新舶來的洋玩意——抽大煙,養貓飼犬、提籠架鳥、騎馬射獵更是他的心頭最愛。

萬曆之惰 ,亙古罕見。《明史》載,他自萬曆十八年(1590)起,便不再臨朝,大臣的奏章,他的諭旨、批示,都靠內監上傳下達。甚至連祭祀大典等重要儀式他也懶得親自參加,而讓宗藩或首輔代替。直到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梃擊案” ,他才勉強召見了一次群臣問策,滿朝文武時隔20餘年才幸運地得以重瞻天顏,很多人甚至從沒見過他。而從那以後他至死再也沒上過朝。

說萬曆不理政事,僅僅是因為生性懶惰或耽於酒色,似乎不很確切。他還很貪婪好貨,橫徵暴斂(強徵礦稅的惡行最為人所詬病),並肆意揮霍,奢侈靡費。萬曆的荒唐事,三言兩語是說不完的,他把大明江山當作一片無需耕耘的田地,把臣民看成一群無思無慮、不用管理的牛羊,引得在遼東窺視他江山社稷的後金梟雄努爾哈赤瞠目結舌並驚訝感嘆不已 ,當然了,他佩服的是萬曆皇帝視國之大事如兒戲的“底氣”與“本領”。

萬曆有兩子,一為嫡出,名曰常洛; 一為庶出,曰常洵。他喜歡庶出的二子朱常洵,經常想廢長立幼。 後來,因為立儲一事,朝臣們逐漸分成幾派,與萬曆爭執不下,並在十餘年的建儲之爭中將矛盾逐步公開化、尖銳化。再後來,本已激烈的明末黨爭因“國本之爭”而漸次升級,形成了東林黨和閹黨、浙黨、楚黨、齊黨等集團的分野。

隨著黨爭不受控制且愈演愈烈,加上萬歷賭氣不上朝,明廷上下一片烏煙瘴氣 ,國勢一日不如一日。

萬曆三十年(也有29年一說)不上朝,但大明國家機器照常運轉 ,似乎並未徹底崩潰,這是為何?

細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 :萬曆執政中期後,他雖然長期不上朝, 不打理朝政, 但並沒有宦禍(魏忠賢尚未把持朝政 )之亂 ,也沒有外戚干政, 更沒有嚴嵩這樣的大奸臣禍亂朝綱,朝內黨爭雖烈,但後來也逐漸有所控制與收斂,並未引發大亂 ;東林黨人雖然喜歡諷喻朝政、也沉溺於黨爭與內訌中樂此不疲,但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楊漣、左光斗、魏大中、 熊廷弼等黨人還算能臣,尚能夠恪盡職守、把控局勢 ;萬曆雖然深居後宮,但對於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等幾起突發大事都有所反應,他以一些行動作出表示 ,自己雖然忽略一般朝政,但還是關心國家大事的,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比如利用閹黨和東林黨之爭)來控制權力 。因此他執政中晚期,雖然長期不上朝,且內憂外患此起彼伏,但至少表面上還能大體維持。

但是,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明王朝在這位30 年不上朝的荒唐帝王的掌舵下已經衰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萬曆死後僅7年(天啟7年 公元1627年),陝北饑民暴動,揭開了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大起義之序幕 。有人說: 明亡於崇禎,但根在萬曆。個人認為,這句評語可謂一針見血。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內閣大學士一般只具有顧問身份和票擬的權力,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至於為什麼皇帝不上朝,國家機器照樣運轉,一個是因為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仍在通過各種手段掌控朝政,比如:錦衣衛、東廠;此外,在宣宗時期,司禮監的太監被允許按照皇帝的意思批閱部分奏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會牽制住內閣的權力,不會使其一方獨大。“萬曆怠政”指的是清朝人編撰的《明史》裡萬曆帝在位期間長期不上朝的事情。然而這件事情並不完全像清朝人所誇大的那樣。萬曆登基是還只是個孩子,這就導致大權旁落,朝政基本被把持在太后和內閣首輔張居正手中,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都由張居正一手操控,皇帝形同虛設。張居正死後初期,萬曆帝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是,在萬曆三大徵: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取得勝利後,萬曆帝開始居功自傲,怠於政事。萬曆十四年九月,萬曆帝因病連日免朝,萬曆十四年後,萬曆帝就開始連續不上朝。李太后年紀漸大,對明神宗也實在無力再管束。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萬曆帝。萬曆十七年元旦後,萬曆帝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的元旦萬曆帝再也不視朝。此後,萬曆帝不視朝長達三十年。《明史》的編撰時間是在清朝前期,有清朝官員負責編撰的,所以其中的描述必然會有失實的地方。事實上,在明朝中葉,我國江南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白銀儲存量世界第一;雖然說由於萬曆帝長期不上朝導致明朝的官員機構出現大量缺失,但是明朝的人口峰值也是在 萬曆年 間出現的;在文學方面,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三部都是產生於明朝。


小熊貓說視頻


對於萬曆朝局的分析,個人認為,最為透徹的分析,還是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最為精準透徹。所以針對問題邀請,在這裡狗尾續貂的碼一些字,娛樂一下大家。

萬曆朝應該分為三個階段來分析。
(嘉靖帝,慈眉善目的老辣權謀高手)
(隆慶帝,看著就厚道)


第一,萬曆之前,嘉靖和隆慶。嘉靖帝是明朝中不可多得的政治手腕技巧集大成者。面對正德死後無子的局面,嘉靖帝即位就開始做大禮儀之爭,把那些曾經與正德帝戰天鬥地的文官集團搞得沒了脾氣。正德在世時,跟文官集團採取的是硬來,文官集團愛說什麼說什麼,我行我素,就不聽你們的!但嘉靖帝不這麼幹,跟文官集團有商有量,軟硬兼施,尋找自己在文官集團中的代理人,讓你們起內訌,逐漸把自己跳脫出來,成為了第三方,坐收漁人之利。等你們打的差不多了,嘉靖帝有開始對內閣首輔更替定規矩,進行可控性操作,首輔天天要防著次輔,次輔要天天算計首輔,嘉靖帝還是坐收漁人之利。政治手段狠辣老道,把整個文官集團玩弄於股掌之間。而到了隆慶帝,這種既成的政治勢力角逐運作的慣性還在持續,加之隆慶帝,個人性格寬容平和,所以表面上君臣之間、滿朝文武一團和氣。但實際上危機已經蘊含其中,而之所以沒有爆發在隆慶朝,關鍵就在於隆慶帝只有六年,時間太短,還來不及積蓄起力量,放大招!

(額,張相公,現成的就找到了這張。看著挺和氣的一個人)


第二,萬曆初起,張居正。隆慶帝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個幼子寡婦,這時候文官集團看到了一個曙光,文官集團那種要當皇上的皇上的心態再次展現了出來。咱們之間,自己人啊,打什麼打,一起出來教育小皇上,欺負他們孤兒寡母多開心啊。這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了,說那不行,老皇帝託孤於我我要盡心盡力,教導小皇帝當個御宇天下的聖主,我要勵精圖治搞改革為皇上打下萬事基業,輔佐皇帝做箇中興之君,這個人是誰?牛人張居正。文官集團不幹了,你個張居正不按套路來啊,不和大家分果子吃是吧,那好就跟你對著幹,咱們比劃比劃!張居正呢?來啊,看看誰厲害,弄不死你們。就這樣萬曆最初的十年,文官集團再次內訌,這次是原發性內訌,不是由於皇帝調動的,但間接地又對年幼的萬曆起到了保護作用,沒有收到文官集團的直接衝擊。但這種保護對萬曆除了好處沒有壞處嗎?!

(看不出個頭,看不出腿短,挺正常的嘛!)

第三、萬曆中後期,朱翊鈞。終於輪到正主上場了,該大展拳腳了。來來來,文官集團咱們過過招吧!文官集團說了,過招,過什麼招,我們都被張居正欺負慘了,你想當我們主子,讓我們聽你的,你得先替我們做主啊!萬曆一想,嗯,言之有理。怎麼替你們做主呢,你們說吧,我是皇帝,什麼不能做。文官集團馬上表示,抄家張居正!萬曆想了想,反正是個死人,又管了我這麼多年,抄了就抄了吧!可憐,盡忠張居正!替文官集團出完氣,萬曆說,這回大家該聽我的了吧?文官集團,笑了笑,萬歲,您的投名狀都交了,咱們就是一夥的了!但是你說您說您前十年,一直在張居正的把持下,根本不知道什麼治理國家,所以說,現在還得多依靠我們,多跟我們學習啊!得了,您也聽慣了別人的了,以後就接著還是挺我們的吧!萬曆一聽,傻了!一開始不是這麼說的啊,怎麼還能這麼玩?你們們不講究啊。誰來評評理,幫幫我跟這幫騙人的傢伙對著幹啊!?萬曆回顧一看,那還有什麼人啊!都低下了頭,站到了文官集團那邊。你萬曆也不想想,為你拼死拼活的張居正,你都抄了人家,誰還會幫你幹啊?!氣急敗壞的萬曆無奈的明白,世間再無張居正!好吧,那我就給你們這幫子騙我的文官集團,來個狠的——萬曆把自己“留中不發”。文官集團,一看,也有點傻眼,不過,先這樣吧,你不管我們正好,咱們兩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等你待膩了,也就該老老實實的出來了。誰知道,這位萬曆皇帝當真是一大狠人,你們不是不聽我的嗎?那我就不上朝,愛咋地咋地!就這樣萬曆真的三十年不上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