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作者劉恆心先生近照。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元老、第一創始人、永久名譽會長)


兩千多年前,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被稱為世界兩座文明的燈塔,中國的漢文化和羅馬文化也被譽為照耀世界文明的燦爛的明珠。漢帝國和漢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出生在今江蘇省豐縣的漢高祖劉邦。所以歷代史學家稱劉邦為“漢祖”或“漢之始祖”。

所謂漢文化,即是在劉邦所建立漢朝之後而形成的具有較強生命力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軍事的、藝術的文化財富,包括政治制度、經濟政策、思想意識、軍事科學、文學藝術等,既和古代的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又不同於古代和各個地區的舊文化,是吸收了四方百族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因子後,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風彩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在此之前的文化卻不同於漢文化,也不叫“漢語”、“漢字”、“漢文化”,只是以各地區名稱命名而已,如楚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但作為漢文化的創始人劉邦,確實對漢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大漢壇)

一、劉邦對漢王朝的建立是漢文化產生的先決條件

劉邦對漢文化的突出貢獻,在於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由此再鑄了華夏大地的第二次大統一,並使這種大一統的政治格局鞏固和穩定下來,為四方百族文化的大融合提供了更大更多的有利條件,使殷周時期先民們產生的文化觀念和秦之前的儒、道、法、墨四家文化互相滲透、融合,並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而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統一的“漢字”、“漢語”、“漢文化”觀念,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思想、文教制度及倫理規範,使具有特色的漢文化,正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運行的歷史軌跡,向前發展……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劉邦銅像)

第一、 劉邦在開創大一統國家中的文化貢獻。

一個平民出身的劉邦,何以開創平民天子之先河,建立一個延續四百多年之久的大漢王朝,除客觀原因外,劉邦本人的主觀因素亦是不可否認的。

1、劉邦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劉邦自幼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博大的胸懷,和項羽推翻秦王朝復辟諸侯國的想法絕然不同,而在於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 在秦之前的社會,是一個封建諸侯割據、戰爭連綿、經濟互不相通、文化難以交流、社會制度不一、族源各異、文化心態各不相同的散亂分裂的社會,嚴重地阻礙著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儘管經過了幾百年的你爭我奪的戰爭,到戰國末期由一百多個諸侯小國變成了七國相爭的局面,但人民的生活仍苦不堪言,迫切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安定的環境。秦始皇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本為很得民心的事,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然而,事與願違,人民太失望了,秦王暴政,橫徵暴斂,窮奢極欲,酷刑苛法,正如《史記》和《漢書》所講:“(始皇)貪狼暴虐、殘賊天下,窮困萬民”,達到“誹謗者滅族,偶語者棄市”的局面。在他的統一大業還未來得及完善和鞏固的時候,就暴發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六國敗而未滅的貴族勢力,也趁機復辟。項羽便是一個典型的復辟勢力的代表。他自稱“西楚霸王”,割裂國土,分封十八個諸侯王,把六國之後一一扶植起來,即所謂“分裂天下,而威海內”,“政由項出”(《賈誼過秦論》)這就是他的“興滅國、繼絕世”的旨意。他這個企圖恢復諸侯割據的做法,顯然是完全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

劉邦則不然,他要象秦始皇那樣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王國。他目睹暴秦苛政民不聊生的政局,常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所以“不事農耕生產作業”,卻常常結交英雄豪傑,如樊噲、周勃、夏侯嬰等。劉邦二十八歲才離豐去沛,學武打天下。他服役咸陽,看到秦始皇出巡時威武雄壯的場面後,喟然嘆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漢書·高帝記》),卻有“取而代之”的心願。公元前209年,他以泗水亭長的身份去酈山押送刑徒,行至豐西澤中亭時,竟然不顧全家人的性命安危和個人前程,毅然將刑徒放跑了,開始了他斬蛇起義的大舉,打起了紅旗,隱居芒碭山中。不久攻沛,“自為沛公”(公為舊時有名望人的封爵,公、侯、伯、子、南,公為五爵之首,劉邦願為天下最著名的人物)。之後,他利用賢才武將,歷盡艱苦,消滅了秦朝。進咸陽時,卻重寶財物不取,只將宮中“戶簿律令圖籍”令蕭何收之,可見其有建立統一王朝的志向。正如《史記•高祖本記》中,范增對項羽所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如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他南征北戰,身負百餘處傷而毫不畏懼,終於由弱變強,由敗轉勝,消滅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然而他並沒有高忱無憂,為了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大漢王朝,他極力反對酈食其的分封王侯的建議,卻逐一又消滅了各國的復辟勢力,終於實現了滅群雄而定一尊的心願。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立了一個全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漢皇朝,實現了“取而代之”的夢想。可以想象,若是項羽取勝的話,那就仍然會是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漢王朝當不復存在,既然如此,又何以談得上“漢語”、“漢字”、“漢文化”呢!

2、有卓越的軍事文化才能

劉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他那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和戰略思想及靈活的戰略戰術,亦是漢軍事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

首先說劉邦的“攻心戰”。劉邦打仗作戰,從不強攻硬打,他曾說:“寧鬥智,不鬥力”。他利用仁、義、道德之倫理觀,以正義輿論感化降服人們,實為高明之作戰方略。初起入沛時,不去攻打,卻用箭投書,規勸守城將士及城中父老曰:“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史記•高祖本記》)。果然,守城將士,大開城門迎邦為沛令。還有,劉邦入咸陽的“約法三章”和對秦朝官吏的“案堵如故”皆得秦人的擁護,“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秦王子嬰投降,多人勸劉邦殺之,而劉邦卻說:“始懷王遣我,因此能寬容,且已降服,又殺之,不祥”。然而,之後不久,秦王子嬰被項羽殺害,並“火燒阿房宮,三月火不滅”(《高祖本紀》)。項羽誅殺義帝,而劉邦卻親為義帝發喪,“兵皆縞素”,並“袂而大哭,哀臨三日”(《漢書》),使劉邦大得民心,於是紛紛投向劉邦,擁護劉邦戰勝項羽。劉邦還善於運用輿論宣傳的方法,順應民心之大理,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壯大自己的力量。劉邦西進滅秦多是宣傳暴秦苛政,民不聊生,“天下共誅”之類理論。公元前208年,招降了南陽重地郡守崎,並封其為段侯,使各地的秦吏聞之大喜,不但不抵抗,反而“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漢書•高帝紀》),所以比項羽早入關中一個多月。從張良、劉邦施用的四面楚歌之策,也可以看出劉邦的攻心戰術的高明。

再者,劉邦常用聲東擊西,避強就弱的游擊戰和蘑菇戰術。劉邦運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安定了項羽東歸之心,卻自漢中入武關,很快平定了三秦,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楚戰爭。劉邦在進駐彭城不久,遭到項羽的強烈反攻,幾乎達到全軍潰散,本人被俘的境地。劉邦採用“聲東擊西”、“真真假假”的策略,先攻武關,引項羽南去,以使漢軍守地滎陽、成皋守兵得以休息,既解除了項羽對關中的威脅,又降服了項羽第一強將九江王黥布和諸多兵士,增強了劉邦的實力。實為一舉三得的調虎離山之計。

劉邦在與項羽的戰爭中一貫採用“你逼我跑,你退我追”的游擊戰,一直把數倍於己力的項羽拖垮,弄得項羽筋疲力盡,處於十分孤立的境地,最後,項羽烏江自刎。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第二,劉邦在鞏固大一統的漢王朝中的文化貢獻

1、完善了漢朝的政治制度。為了鞏固和完善這個大一統的漢王朝,以便更好地吸收百族文化為其所用,必須有一個健全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劉邦令蕭何定法律,叔孫通定朝儀,張蒼定曆法和度量衡,韓信定軍法,把文字、倫理道德、車轍等都做了統一的規定叫作“書同文,行同倫”,形成了漢朝一整套完整的法律和文化制度。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即郡、縣、鄉、裡、亭、什、伍的行政管理制度,並有一套完整的選舉、任免、升降、獎懲法規和財稅、徭役、兵役制度。這種郡國制政體代替了以前的分封制政體,將社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種完善的中央集權政體,作為一種文化模式,一直被封建王朝所繼承,甚至影響著世界和當今之社會。它的細密而完備的法律制度,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也促進了四方百族文化的迅速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漢文化”體系,既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保障了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2、制定了正確的民族關係政策。劉邦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也創造了一種和平友好的模式。他以恢宏的氣度,四海一家的心態,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奠定了我國封建國家處理國內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基本開放的格局,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西漢初年,劉邦在對匈奴的戰爭受挫以後,接受婁敬的建議,毅然採取了“和親”政策,創造性地處理國內民族關係理想的模式。其後,漢朝在處理國內民族關係時曾廣泛地推選了這一政策。如王昭君和呼韓單于的聯姻,劉細君和解憂公主的遠嫁烏孫,對穩定社會和加強友好交往起到別無替代的作用,在中國民族關係史上留下千古佳話,也為後來的歷代皇朝所繼承。同時也促進了各方文化教育的融洽和科學文化知識及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如漢文化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對他們的政治制度和文字及科學技術、生活習慣、禮儀道德等都起了非常大的影響和作用。

總之,漢帝國的建立是漢文化教育賴以產生的先決條件,各種典章制度的制訂又是漢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政治基礎。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二、劉邦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是漢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

1、劉邦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質。劉邦既信奉法家思想,也更信奉道家學說,因為他出生在道家的發祥地楚國,連他部下的大將大臣也大都熟悉。道教始祖老子說:“至致至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實,美其服,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昇平現象,劉邦及其大臣都很嚮往。於是便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基本指導思想。其表現就是“休養生息”的經濟發展政策。

無為而治的基本意思就是:(1)使人民安居樂業,清靜自持,不多欲妄為,不巧取豪奪,政出民心,不強加於民。(2)慎用刑罰,以無為清靜導民“自化”。(3)順其自然,不違反客觀規律,也不隨意改變成規。(4)提倡節儉,反對奢華。(5)輕徭簿賦。在此思想指導下,高帝劉邦就下了與民休息詔書,其主要內容是:①復員戰士回家種田,召集流民回家重建家園。②取消奴婢,減輕農民負擔,為十五稅一。③照顧官爵地位。④重農抑商。⑤獎勵功臣等,在此政策下,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2、漢初形成的經濟制度。漢朝所創立和完善的許多經濟制度,如國家所有和私人所有相結合的土地制度,一家一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經營方式,“重本抑末”“鹽鐵官營”的工商政策,和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模式等都延續下來了。劉邦在這一經濟制度的形成上是起了決定的作用的。


三、劉邦在吸收百族文化並促進漢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早年劉邦的生活時代,是以地區為特色的多種文化現象並存的時代。如楚文化、儒文化、中原文化、南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但影響最大的就是楚文化、儒文化、秦文化和中原文化,它們都對漢文化的產生有著重大的影響。

1、楚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

劉邦及其許多大臣都是楚地的豐沛人士,自然受楚文化的影響最深,劉邦會唱楚歌,會跳楚舞,會作楚辭,如“大風歌”、“鴻鵠歌”被稱為“千古絕唱”。所以楚文化是漢文化的核心之一。

楚文化屬於東方文化,其特色是人們多幻想、多思索,表現為恢宏豁達的氣魄,以“龍鳳”作為信奉的圖騰標記並加以崇拜。司馬遷在記述劉邦的出生時就有劉媼(邦母)被龍霧有孕而生劉邦的傳說故事,至今豐縣中陽裡仍留有古龍霧橋址和橋碑。在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刻多是龍的形象,可見龍文化對漢文化影響至深,直至今日人們隨時都可看到騰雲駕霧的巨龍形象。

東方的楚文化又是如何同西方的秦文化融合的呢?

首先,劉邦聽取了婁敬的建議,由洛陽遷都咸陽,就使關東起義的將士進入關西中心,使關東、關西文化交融進入了新時期。其次,還下詔鼓勵關東“諸侯子”留在關中。“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漢書•高帝紀》,而且又下詔,將“徙齊、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姓至關中,興利田宅。”(《漢書•高帝紀》,連劉邦故里的豐縣人也遷去不少。高帝十一年夏四月詔“令豐縣人徙關中者,皆復終身“。應劭曰:“太上皇思土,欲歸豐,高祖乃更築城寺裡如豐縣,號曰新豐,徙豐民以充實之。”(《漢書•高帝紀》),劉邦將豐縣的足球運動傳到新豐宮中,讓遷去的豐民與太上皇同樂,於是“太上皇乃悅”。後來足球運動從宮中傳到軍中,由軍士傳到民間,再由中國的民間波及到世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可見東西文化的迅速融合,對漢文化的產生影響很大。

2、儒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

劉邦在打天下的戰爭年代,是反對儒學的,認為只有武將才能打天下,所以當陸賈勸他讀詩書時,他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但陸賈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於是劉邦叫陸賈寫書,並親自命名為《新語》,因為治理天下需要文人。漢皇故里豐縣緊鄰孔孟家鄉,自然受孔孟思想影響很大,對儒家的仁、義、禮、信的倫理觀念,劉邦也是非常熟悉的,因為儒者不可創業,但可守成,即使在戰爭年代,他仍以仁義道德的倫理思想做統戰和分化瓦解敵對勢力的工作。如親自給楚懷王義帝發喪,對項羽之死“以魯公之禮葬項羽於谷城”,且親自發喪,“泣之而去”,對“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甚至連暴君秦始皇的墓,也下詔派二十戶人家守冢,還不殺秦王等。對於儒文化教育的“忠”“孝”,他猶為重視,當了皇帝后,首先把父親接到宮中,並按父親意願建了新豐宮,尊為太上皇,還定期朝拜。漢倡導的二十四孝之首的丁蘭刻木的故事就發生在劉邦的故鄉豐縣城東的丁蘭集。然而對不忠不義之人他恨而殺之。如《漢書》所載:季布和丁公親兄弟倆,季布為項羽名將,“數窘漢王”,劉邦建漢後,因季布忠於項羽,非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而胞弟丁公,曾在彭城之西追上了劉邦,因劉邦說了幾句好話,便放走了劉邦。建漢後丁公自以為有功向劉邦討封,然而劉邦認為他不忠於國家,不僅不封他官,而且下令將他殺了。這足以說明劉邦的“祟德重義”。以國家為重的思想和吸收儒文化對漢民族的價值導向作用,對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3、中原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

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較早的農耕文化,是四方百族文化交流衝突的爭奪區和交匯點,在交匯過程中,對四方文化加以融合,而形成了漢文化的核心文化,反過來又對百族文化產生巨大的反作用。他的輕財重義的情操和重農抑商的政策,都是受這一文化思想影響而產生的。

4、關中文化對漢文化教育的影響。

關中文化即指秦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天命神權”、“以德配天命”的文化觀念,以血緣為紐帶,以鄉鎮為基層組織,以世襲為政治結構的宗廟社稷為權力象徵的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借宗法維護君統,族權強化政權,家法補充國法,這種文化觀念和東方的龍文化觀念相互融合,便產生了真龍天子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神權代表人物。此神權天子觀念一直被封建皇朝所尊祟利用。

至於巴蜀文化和吳越、南越文化、北方文化等,因劉邦的戰爭生涯,曾去過各地,多少受到一定的影響,對漢文化的形成也起著一定的作用,也吸收了一定的營養,使劉邦所創的漢文化更加豐富和完美。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綜上所述,漢文化的具體表現是:

忠、孝、仁、義的倫理觀點,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正道直行的英雄氣慨,歷久彌堅的愛國主義思想,割達大度的博大胸懷,騰雲駕霧的龍鳳文化特色和民為邦本的思想觀念等等。劉邦所創的漢文化,成為維繫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2000年9月16日

(此為作者參加在臺灣舉辦的楚文化研討會交流資料並被轉載)


試談劉邦對漢文化的貢獻


(有情有義豐縣人劉恆心先生事蹟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