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天下沒有不哭的孩子。

但是大多數父母將哭看成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他們想方設法地阻止孩子哭。

你在哭,我就不要你了;

哭什麼哭,煩死了;

不要哭了,我給你買玩具好不好?


臺灣教授洪儷瑜說過:“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到底是哭這件事是錯誤的,還是大人的看法錯誤的呢?明顯是後者。


當孩子哭時,我們要關注哭的背後原因

荷蘭心理學家阿德溫格霍伊斯說:

“眼淚具有很強的符號意義,它能傳達出無助,尤其是在人類最脆弱的童年時代。”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他們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餓了、渴了、困了等信號;再大一點,摔跤了哭,是想得到媽媽的關心。

後來,當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時,他們哭是表達委屈和慾望。

不管哪種原因引起的哭泣,都是孩子的正常情緒,跟“笑”是一樣的,高興的時候笑,不開心的時候哭。


情緒沒有好壞,是大人的看法帶有批判性。


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只會在自己最信任的人面前哭,捨得將自己脆弱的一面呈現給爸媽,你還忍心阻止孩子哭泣嗎?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療傷治癒的過程

哭泣可以治癒心情,小孩如此,大人也是如此。

心理學專家指出:

哭泣是情感的宣洩,眼淚的及時排除不僅讓孩子身心放鬆,更能給身體和心理排毒,哭泣也許不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但在維持健康方面有獨特的功效。

相比忍著不哭的孩子,能夠放肆大哭的孩子,心情能夠立馬轉晴;大人總是感嘆孩子真是變色龍,一下雨一下晴。

其實這跟孩子的情緒自由有關,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心裡就沒有什麼負擔,心情自然更真實。

以前看《爸爸去哪兒》時,嗯哼在節目中動不動就哭,做任務哭,和爸爸分開哭,不開心了哭,抽到不好的房子也哭...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凡事哭三場,但現在看他,成為了有擔當,善於表達的小暖男。

所以,哭不是代表孩子軟弱,它只是情緒發洩,能夠自由發洩情緒的孩子,更健全。


孩子哭泣時,大人需要整理的是自己的情緒

在一個母嬰論壇中,看到一個話題:

你最怕孩子什麼?

第一名是怕孩子生病;第二名是怕孩子哭。

有的寶媽說,聽到孩子哭泣,心情就覺得很煩躁,特想抽他一巴掌,問他到底有什麼可哭的。

英國進化心理學家MortenL Kringelbach說:“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

可見,孩子哭泣引起的是家長的情緒不耐煩,所以家長才想粗暴地阻止孩子哭泣。

有的家長可以正確地處理孩子哭這件事,等孩子發洩完後,再跟他溝通;有的家長採用威逼利誘的方式,阻止孩子哭。

兩種不同的方式,必然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前者的孩子情緒自由,負面情緒能夠排除體外;後者會讓孩子覺得哭是一件可恥的事,今後很難放肆哭,更別說開懷大笑了。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表示後悔曾經使用過哭聲免疫法對待自己的女兒,坦言這種固執而麻痺的方式對孩子對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漠視孩子的無助,是扭曲的育兒理念。

所以,聰明的家長會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愚蠢的家長,一味地指責孩子。


不允許哭的孩子,負面情緒會積聚在心裡

哭可以讓孩子自愈,不讓哭時,負面情緒就會積聚在心裡,會吞噬孩子。


當孩子無法順利地將情緒感受表達給父母時,會採取兩種做法:

一是深埋心中,攻擊自己;

二是將情緒“丟”給他人,都是別人不好。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

小時候有次數學沒考好,爸爸回到家看到試卷就罵我,我委屈得不行就哭了起來;當時爸爸一巴掌打過來,我被打懵了,哭的更兇,誰知而來的是更嚴厲的懲罰。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讓父母看到我的眼淚;與此同時,我也很難有笑的時候。

當我們大人將哭這件事錯誤地看待時,實際傳遞給孩子的是,情緒這件事是錯誤的,你不能做,你要將它壓在心底。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忽視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會忽視別人的情緒,變成冷漠的人。

在不被允許哭的時間裡,孩子學會了看眼色,活得小心翼翼,多麼悲哀。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看見孩子的情緒,才是對孩子的正確回應

不要在孩子哭泣時給他講道理,那就是一種“暴力”。

孫儷之前曾發微博分享自己育兒觀: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當孩子在發洩情緒時,大人不要想當然地用自己的行為來回應孩子,否則孩子哭的會越來越兇。

關鍵是看見孩子的情緒,給他一個擁抱,事後再溝通。

第2期的《超人媽媽帶娃記》中,小魚兒在超市裡拿起口香糖,直接拆開準備給哥哥吃。

胡可阻止他說,付了錢才可以打開,沒想到小魚兒不肯,就哭了起來。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而胡可並沒有上前及時給他講道理,而是在一旁靜靜地等著,等小魚兒情緒宣洩的差不多的時候再給他講道理。

從小不允許哭的孩子,難以情緒自由

之後,小魚兒也認真聽取了媽媽的意見。

看見孩子的情緒,認真地等待,才是正確地做法。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所以,當孩子哭泣時,我們要當個“心大”的父母,讓他哭,哭完再說。


讓孩子實現情緒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