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天才導演”是如何煉成的。
本文系網易看客欄目出品。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剛拿了最佳國際電影獎,我以為今天就結束了,正想放鬆來著……”
奧斯卡頒獎禮上,奉俊昊看著手裡的最佳導演獎項,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表情。
但奧斯卡沒有給他放鬆的餘裕。沒多久,他再次走上領獎臺,接過最佳影片的小金人。這是奧斯卡史上第一次將此殊榮頒給一部非英語電影。
正如他隨後採訪所言,這是一個“fucking crazy”的夜晚 ——
奉俊昊以及他所代表的韓國電影,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矚目。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寄生蟲》一共拿了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四項大獎。韓國一所大學電影社團的學生在觀看奧斯卡直播時,激動得大喊大叫。
有一種電影類型,叫奉俊昊
去年5月,《寄生蟲》摘下了韓國電影史上第一片金棕櫚。自此之後,這部電影一直是全球影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奧斯卡後,全球票房更是井噴,目前已突破兩億美金。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寄生蟲》講述的是一個住半地下室的貧困家庭,通過做家教、司機、管家的方式滲透進一個富人家庭的故事。
《寄生蟲》的創作靈感,源自奉俊昊大學時代的一次家教經歷。
當他第一次按下那戶人家的門鈴時,高檔別墅的鐵門"吱"地一聲打開。他驚訝地發現,別墅的二樓甚至有私人桑拿室。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寄生蟲》劇照。
“我想象著,如果我一個接一個地將朋友帶進來,會發生什麼。”
雖然,因為老是和學生閒聊,年輕的奉俊昊才做了兩天的家教,就被解僱了。
可是,鐵門打開的聲音、大理石的觸感後來都被融進了電影裡。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電影圈內,《寄生蟲》得到不少專業人士的認可。


馬丁·斯科塞斯曾坦言,奧斯卡提名影片中最愛《寄生蟲》;昆汀·塔倫蒂諾則把《殺人回憶》、《漢江怪物》列入自己的最愛影單中。
演員蒂爾達·斯文頓一看完《寄生蟲》,就興奮得立刻安利朋友:“這是一部傑作!”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奉俊昊與昆汀的私交不錯,奉在臺上直接表白:Quentin, I love you.
而回顧導演的職業生涯,他的作品向來是不缺大眾性的。


《殺人回憶》是韓國2003年的票房冠軍;《漢江怪物》觀影人次超過1300萬,在《阿凡達》上映前一度是韓國最賣座的電影。
前來觀看奉俊昊電影的觀眾裡,除了“film nerds”(資深影迷),還有不少家庭主婦。
有影評人指出,《寄生蟲》可能是自1994年《低俗小說》以來最受歡迎的最高獎項得主。
儘管有不少人認為這是“過分讚譽”,但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準確 —— 金棕櫚一向被視作藝術電影殿堂,奧斯卡則是商業大片代表,而《寄生蟲》兩者通吃,老少咸宜。
橫向對比一下他的韓國同僚們,與金棕櫚失之交臂的李滄東,作品往往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
同樣作為黑色電影巨匠,樸贊鬱與金基德則一直在血腥與禁忌的邊緣試探;
更不用說作品充滿實驗性的洪尚秀。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不少人為李滄東的《燃燒》錯失金棕櫚感到遺憾。順帶一提,《燃燒》與《寄生蟲》的攝影指導是同一人。
奉俊昊在戛納領獎臺上說,他不是唯一一個能拿金棕櫚的韓國導演,但他確實是同輩中將商業與藝術結合得最好的那一位。
雖然一直自稱是類型片導演,但奉俊昊無疑成了那個打破電影類型桎梏的人。
《寄生蟲》作為奉俊昊作品序列中的集大成者,商業與藝術的界限變得模糊,很難再一刀切地將其歸類。
正如美國電影媒體《IndieWire》評價:“奉俊昊,成為一種類型。”
"我是個膽小又傻氣的電影狂"
與許多同行相似,奉俊昊從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影迷。
中產家庭出身的他,外公是著名小說家樸太元,父親是平面設計師,也是美術大學教授。
小時候在大邱的住所,旁邊就是美軍基地,在他的童年回憶中,總是有空軍直升機在低空轟隆隆地飛過。
在姐姐眼裡,兒時的奉俊昊“安靜,不怎麼講話,是個慢性子”。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奉俊昊為奧斯卡畫的自畫像。
當年韓國處於獨裁統治時期,社會氛圍保守。可是,每週五週六晚,人們能在駐韓美軍頻道AFKN看到各色好萊塢電影。
奉俊昊的電影啟蒙就始於那臺小小的電視機。
“家人都睡了後,我獨自來到客廳看電影。約翰·卡朋特、布萊恩·德·帕爾瑪、薩姆·佩金帕,還有很多B級片。”
長大後的奉俊昊,閒時仍保持著一天看5部電影的習慣。


甚至因為太喜歡喬治·米勒的《瘋狂的麥克斯2》,他反覆看了30多遍。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瘋狂的麥克斯2》截圖。去年奉俊昊在悉尼撞上喬治·米勒,興奮地大談他有多愛這部電影,結果導演什麼都不記得,畢竟是1981年的電影了。
大量觀影的同時,奉俊昊還剪貼著《screen》、《road show》等電影雜誌的文章,在父親那間擺滿電影、建築、設計等書籍的書房裡,描摹自己的“電影王國”。


考入延世大學後,他選擇了社會學專業。同一時期,李滄東還在寫小說,樸贊鬱從西江大學哲學系畢業不久。
90年代,學生示威活動充斥著校園,奉俊昊記得,那時圖書館的玻璃窗總是被打碎,同學們把宣傳單張綁在身上,到處派發。
而既不熱心學生活動,也無心學業的他,成立了名為“黃門”的電影社團,並用16mm膠捲導演了第一部短篇電影《白色人》。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白色人》講述一名白領在上班路上撿到一截斷指,他若無其事地把它帶回家,洗淨,戴上戒指,像香菸一樣別在耳後。
大學畢業後,他又上了一年的韓國電影學院,在“韓國好萊塢”忠武路演過配角、擔任過編劇和導演助理。
由於工作不多,26~29歲的四年間,他度過了遊手好閒的時光。
可是,在奉俊昊的記憶中,90年代是相當美好的時期,電影市場開放包容,大量有才華的電影人開始湧現。
“洪尚秀和金基德就是在那時候出道的,姜帝奎(《太極旗飄揚》導演)就在我工作的地方隔壁剪輯他的電影。”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忠武路是位於首爾市中心的一處繁華街道,聚集了大韓劇場、遠東劇場等大大小小的劇場,同時也是攝影商店與出版業密集的地區。
謹小慎微的"天才導演"
在開放的市場氛圍下,31歲的奉俊昊也拍出了他的長篇處女作《綁架門口狗》。
講述了一個失業的大學教授,厭煩於公寓樓內叫喚不停的小狗,於是將狗綁架並囚禁到地下室。而生活枯燥無聊的少女決定展開一場護狗行動。
這部青澀的早期作品,出現了不少奉俊昊式的經典元素,如飛踢後視鏡。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綁架門口狗》中的廢柴少女飛踢後視鏡。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2009年作品《母親》中,飛踢肇事逃逸的奔馳車後視鏡。
儘管在評論界口碑不錯,甚至有影評人大讚,“有著根本不像是處女作的導演功力”。
可惜電影票房慘淡,最終僅賣出了10萬張票 —— 應了製作人車勝宰的預言:這部電影要是能成功我就不姓車!


首秀失利,但奉俊昊沒有低落太久。
製作人決定給他第二次機會,也許是因為第一部的質量還不賴,讓他看到奉俊昊身上蘊藏著某種可能性。
三年後,改編自真實連環殺人案的《殺人回憶》上映,立刻取得了商業與藝術上的雙重成功。
如今,《殺人回憶》早已成為韓影史上繞不開的標杆之作。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殺人回憶》劇照。
憑藉這第二部作品,年僅34歲的奉俊昊躋身名導演之列。
來得太早的成功與名氣,沒有讓他迷失,反而賦予了他更大的自由創作空間。
奉俊昊拍片有個原則:只拍自己想看的電影。
例如他堅決不拍音樂劇,因為覺得“畫面上有人唱歌跳舞是一件難為情的事”;也不拍超級英雄電影,因為受不了在現實中看到有人穿緊身衣。
“我有想看的電影,但沒人拍給我看,我只好自己拍。”
受日本的哥斯拉與好萊塢的金剛影響,奉俊昊一直想拍一部韓式怪獸大片。
“人們總是對怪獸片有許多偏見,覺得它們幼稚與科幻。這刺痛了我,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漢江怪物》截圖。
2000年,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社會新聞:駐韓美軍將數百瓶甲醛傾倒進下水道,有害物質隨著汙水系統直接流向漢江,引發民眾抗議。
一個初步的想法開始成形:如果受汙染的江水孕育出一隻怪物,上岸屠殺無辜的百姓,會怎麼樣?
幸運的是,作為韓國較早的特效大片,《漢江怪物》獲得了資本的一次慷慨,製作成本高達120億韓元(約7000萬人民幣)。
巧合的是,就在2006年《漢江怪物》上映之前,韓國政府宣佈,要把國產電影配額(≈國產電影保護日)從146天縮減為73天。
由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帶頭,大批韓國影人發起“光頭行動”以示抗議。
可是,《漢江怪物》一上映,就力壓當時霸佔暑期檔的好萊塢大片《諜中諜3》。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漢江怪物》中,裴鬥娜的經典場面。
連續兩部作品獲得巨大成功後,諸如“天才導演”之類的讚美蜂擁而來。
而私底下,奉俊昊更像是一個膽小謹慎、日常焦慮的創作者。
他常說自己的本業是編劇,而非導演。坐在咖啡廳的角落裡,伴著一杯又一杯的咖啡寫劇本,才是他最自在的時刻。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去咖啡廳寫作,是因為不能躺下睡覺。
相比起來,去往拍攝片場的路上,是他最恐懼的時候 —— 面對佈置井然的現場、悉數到場的工作人員,他會感到不安與焦灼。
而奉俊昊獲取安全感的方式,是畫出精準到毫釐的分鏡頭劇本。
“如果去片場不帶畫有分鏡頭的故事板,就跟穿著內衣站在大街上一樣。”
運用了大量佈景的《寄生蟲》,其分鏡頭與最終上映的電影畫面幾乎如出一轍 ——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奉俊昊都對此感到自豪。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寄生蟲》的分鏡與實際鏡頭的對比。
從忠武路到好萊塢
《寄生蟲》提名奧斯卡後,奉俊昊才意識到,他是第一個親身經歷奧斯卡體系的韓國影人。
參加奧斯卡前哨戰的各類獎項、出席提名午宴和派對、接受奧斯卡8500名評審的投票……
他對這一切都感到新鮮和充滿好奇。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此前,韓國雖然優秀影人輩出,受到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垂青,但一直未能涉足奧斯卡等主流商業獎項。
2013年,奉俊昊與昔日“忠武路好友”樸贊鬱、金知雲不約而同地奔赴好萊塢。
可惜,兩位好友都遭遇了水土不服,分別交出的兩部作品《斯托克》與《背水一戰》,在商業回報方面都栽了跟頭。
而投資近4千萬美元的《雪國列車》,則是三人中相對成功的話題之作。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雪國列車》同樣是一個階級對立的寓言,展現人性的壓迫與希望,以及底層小人物的反抗。
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是由韓國企業CJ E&M投資製作的,用奉俊昊的話來說,只是一部“外國人出演的韓國電影”。
而《雪國列車》也未能躲過水土不服 —— 影片在美國發行時,好萊塢大佬哈維·溫斯坦提出,要大刀闊斧砍掉25分鐘的畫面與對白,這令奉俊昊苦惱不已。
其中有一個取魚內臟的畫面,奉俊昊與攝影導演都很喜歡,哈維·溫斯坦卻不理解:“為什麼是魚?我們需要的是行動”,並提出要剪掉。
奉俊昊只好撒謊說,他的父親是一個漁民,這個情節對他來說有特殊意義。最後這個畫面才得以保留。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雪國列車》中的剖魚鏡頭是“我為刀俎,你為魚肉”的生動隱喻。
後來,刪減版與原版分別進行了內部試映,結果原版得分更高。哈維·溫斯坦不得不作出了讓步,但同時也限制了《雪國列車》在美國的發行範圍。
奉俊昊覺得,這也許是好萊塢對一個“不聽話的導演”所做出的懲罰。
儘管如此,他依然感到高興 —— 因為他保全了自己對電影的最終剪輯權。
表面上,奉俊昊積極地擁抱大投資大製作,也開始考慮歐美市場的口味,但實際上, 他始終致力於講述韓國本土故事。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韓國市民模仿《寄生蟲》海報,抗議政府的住房政策。
幾番突圍後,奉俊昊迴歸他最擅長的本土現實題材,交出了《寄生蟲》,卻意外地跨越了那一英寸的字幕壁壘,被歐美觀眾廣泛接納。
與此同時,韓國電影剛好到達百年節點。
順應時代潮流的他,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甜美的果實。
如今,壁壘已倒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非英語電影,獲得奧斯卡體系的入場券。
這或許才是《寄生蟲》問鼎奧斯卡的歷史意義所在。
才拍了7部長片的奉俊昊,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
早在戛納之旅時,奉俊昊就曾對媒體坦言,“一下子就獲得大獎,有點太過了,擔心將來。”
九個月後,他捧回四座奧斯卡小金人,又謙遜地說要把獎座鋸成五等分,和大家一起分享。
《寄生蟲》會是他的巔峰嗎?不知道。
奉俊昊目前的小目標是,先拍滿10部電影。
“希區柯克到了60歲才拍出《驚魂記》,如果我能拍出如此傑作,與花甲宴一起慶祝,實在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


第一個拿奧斯卡的韓國導演,憑什麼是奉俊昊


拍完《母親》之後,奉俊昊把電影中的一棵樹文在身上,覆蓋了他的左胸、後背與上臂。他說這是“銘刻電影、奔赴電影”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