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是怎樣的的一個存在?

葉芳鑾


古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隋文帝楊堅

北周隨國公楊忠之子,弘農郡華陰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掌權後恢復楊氏。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隋文帝楊堅在位二十四年,期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晚年昏庸多疑,殺害功臣,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之禍,仁壽四年在仁壽宮離奇駕崩。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隋文帝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的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開創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統治體系,制定《開皇律》。發展經濟,鼓勵農桑,厲行節儉,整頓吏治。使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史稱“開皇之治”。美國學者邁克爾1978年所著《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楊堅排名82位。隋文帝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其歷史功績,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

“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閒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範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天命論》李德林“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聖德也;撥亂反正,濟國寧人,六合八紘,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雲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朱熹“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資治通鑑》

隋文帝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數百年、最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親手締造了一箇中國曆史上最富裕的時代,重構了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視文教,開科取士,創立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然而他的一些做法也蘊藏著隋朝禍亂的根源。隋朝滅亡始於隋文帝。他的功過是非,根源都在於他獨特的性格,可以說是功也性格,過也性格。


公子靈均


大家看隋唐,聽演義,就以為他是一個昏庸的老頭,但實際上,楊堅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排的上號的明君,前明後暗,評價的恰如其分。

他跟後世的李世民一樣,皆出自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在北魏末年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知道武則天時期才算退出歷史舞臺,前後創立西魏,北周,隋,唐四個盛極一時的王朝,融合胡漢民族中有武力才智者,出為將,入成相,“自無文武分途”,端的是厲害極了。

楊堅之父楊忠,為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是當世名將,楊堅在這個環境下長得,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那麼楊堅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帝王呢?稱帝之前的事蹟不需詳述。

公元581年,楊堅逼北周靜帝禪讓退位,自己繼任大統,第二年營建大興城,這也是後來唐朝長安城,今存遺蹟,就在西安,大家有空可以看看。隋文帝修的這座城,超級豪華,是當世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比昔日漢長安大了兩倍不止。

接著廢除古幣以及西晉以來眾多王朝的雜錢,鑄造標準五銖錢,統一貨幣。(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還有就是以古尺一尺二為一尺,古秤三斤為一斤,古鬥三鬥為一斗,“銅鬥鐵尺”頒行全國,這算把度量衡統一了(熟悉不)。

587年,滅西梁,次年三路大軍伐陳,589年,隋軍擒陳叔寶,590年,嶺南冼夫人投降,至此天下重歸一統。

這可是自西晉五胡亂華以來,經“十六國”“南北對峙”近三百年以來,首次實現南北一統。而且隋文帝即位後,頭一件事就是恢復自己的本姓“楊”,廢除胡姓,奉華夏為正朔。這是大事,因為自五胡亂華以來,中原大地幾乎皆被一輪一輪的胡人佔據,胡化漢化是相持不下的話題,而楊堅可不僅僅是恢復自己的姓氏,而是廢除西魏以來的鮮卑化傾向,把眾多顯貴及府兵將領的姓氏等皆恢復。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勵精圖治,開皇年間有“開皇之治”之盛世,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五省六曹制,這其實就是後世三省六部的1.0版本。因為這五省中,秘書省掌書籍曆法;內侍省為宮廷之宦官機關,兩省並無實權,不能參與朝政。

於民生,“罷酒坊,通鹽池鹽井”,取消了鹽酒專賣,取消了市稅,後來數次減稅,極大的減輕了人民負擔。全國推行均田制,同時廣建糧倉,發展漕運,修建運河(可沒像他兒子一樣死了數十萬人),又在民間設義倉,以防凶年歉收。更重要的是進行了全國人口普查,這在千年之前,實在難以想象。

修訂《開皇律》,廢除酷刑等等,皆是利民利國之舉。諸多舉措,使得隋朝人口劇增,從開皇元年的400餘萬戶,到隋煬帝繼位時,已然有了800餘萬戶。

軍事上出了統一全國,消除叛亂,還打擊了突厥人,被東突厥奉為聖人可汗,雖說是個虛名,但確實華夏君主兼任異族首領的首例!

現在能看出楊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吧!

可惜可惜,楊堅前明後暗,晚年誅殺大臣,被楊廣所騙,最終隋朝後期烽煙四起,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不過即便如此,整體上看,楊堅也絕對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有數的明君之一!可謂偉大。


方山中人


隋文帝楊堅要不是看走了眼,選錯了接班人,讓暴虐的煬帝斷送了江山,使隋與秦一樣只傳到二世,那他很可能成為千古一帝。本來太子是他大兒子揚勇,挺好的,”性寬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即使能力差點,辦事按老子定的方針辦,至少不致於喪失江山,二世而亡。換成楊廣,本事是有,戰功著著,滅陳後統一天下有其一功,接班後卻急功近利,連年征戰打高麗,數年間修好了大運河,勞民傷財,弊在當代,功在千秋,加上窮奢極欲,行遊江南,經於激起民憤造反而遭滅頂之災。其實這都是楊堅老糊塗而造的孽。楊廣矯情飾作,內諂媚母后,外聯接奸臣楊素,偽裝正人君子,巧奪帝位終成大鍋。楊堅難辭其咎。

除上述過錯,隋文帝功莫大焉!在位二十四年的”開皇之治”,其繁華,其作為,並不亞於歷史上被吹捧的幾個所謂”之治”。他的幾大措施為後世的唐宋元明清基本立了規,都是照他說的辦,只不過有所發展罷了。政治上,廢九品中正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一統江山。經濟上,均田租調輸籍,經戶口調查,查出165萬人,其中丁壯44.5萬,全國人口達700多萬。”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軍事上,建立府兵制,一種”寓兵於農”的制度。不僅 ”唐承隋制”,甚至到清代沿襲不改。文化上,科舉制的萌芽,是選拔人才的一大創舉,經後世不斷完善,沿續了1300年,影響極其深遠。總之,隋文帝當政24年,成效顯著,值得肯定。

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上有兩大分裂時期(當然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時期)。一是長達369年的魏晉南北朝,二是五代十國。隋文帝終結南北朝而歸於一統,建立統一多民族大帝國,其功殊偉,再怎麼稱頌亦不為過。隋文帝為此殫精竭慮,”躬履節儉”,”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頗得秦始皇用兵之精粹,對付北方突厥,促其分裂,再用兵南方,滅粱掃陳,加上內部平叛,終於統一中國,結束了大分裂。

綜上所述,隋文帝的歷史地位、歷史功績不容置疑,可與秦皇漢武比肩。不是早有人指出,數百年的唐朝比不過短短38年隋朝的功勞。話雖有點偏頗,但唐朝拿得出象隋朝那樣建造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名震千古的大動作麼?


老大73708


隋文帝楊堅在建立隋朝前的社會背景。當時的華夏大地正處在了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中間還出現了五胡十六國,每個政權的建立都是比較短暫的。最為出名的是五胡亂花,讓漢族差點滅族。這個時期經歷了270年,而在這270年裡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亂不堪,民不聊生。恰恰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民族進一步的大融合,一些民族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被中原文化所同化。經過這270多年的動盪,人民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權,需要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這就為楊堅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楊堅出身豪族,其家族為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其父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朝建立。楊堅先後滅掉陳和西梁統一全國,結束了270年的動動局面,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隋朝建立後,楊堅勵精圖治,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後世各大王朝所效仿,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在經濟民生上輕搖賦稅,恢復民生,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開創科舉制度,廢除九品中正制,不分門第,為國家選拔人才,科舉制度也是一直沿用的清朝滅亡,我們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也是一種科舉嗎?這個制度歷史意義比較重大。

楊堅為中華民族大一統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提倡漢化,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擊敗突厥,定了東亞局勢,為隋朝發展乃至中國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隋朝消滅了前人過時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箇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衛報2001年評出的世界百位偉大帝王中,他的排名在中國皇帝中居首位。


錚寶瀟寶都是胖寶


回答這個問題前看了一些其他朋友的回答,發現有些朋友將隋文帝錯看成隋煬帝

隋文帝,即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而不是很多人熟知的隋煬帝楊廣。


對於楊堅的評價,唐初名臣魏徵(即魏徵)在《隋書》中講隋文帝時說到:

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

在這段描述中魏徵充分肯定了隋文帝的功績,認為他兢兢業業,躬身節儉,實行了一系列安民措施,使得國家物阜民豐,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

事實上確實是這樣,楊堅作為開國皇帝,於國於民確實有著不少功績。史書上記載他兢兢業業,生活節儉,反對奢靡,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但是,和很多皇帝一樣(如漢武帝,唐玄宗),晚年的隋文帝生活上逐漸奢侈淫逸,貪圖享樂,濫用民力,大肆修建離宮別苑,隋文帝晚年猜忌之心更重,大戮功臣良佐,又偏信婦人之言,廢黜賢能,使得父子之間倫理盡喪。

可以說,隋文帝晚年的奢靡之風,為隋煬帝開了一個壞頭。這也是很多人對隋文帝評價不佳的原因。


我怕是個史人了


隋文帝楊堅:為了你,華夏不惜等了300多年!


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存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大多數時候,對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幾個英雄人物太過熟悉,以至於我們忘記了在秦皇漢武之後,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之前,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楊堅。他可不是一個一般的人物,也不是一個一般的英雄,更不是一個一般的皇帝。為了他,華夏的時勢醞釀了300多年,才出了隋文帝楊堅這樣一位彪炳史冊的英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東漢末年的群雄爭霸,諸侯割據說起。

東漢末年,由於漢皇帝漢靈帝的昏庸殘暴統治,導致了漢朝大一統局面的崩潰,各地方有實力的,諸侯紛紛擁兵自立。從此,華夏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從曹劉爭霸,到三國鼎立,再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在其間長達100多年的時光裡,只有西晉王朝短暫的統一了華夏37年,這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或者在漢末三國,南北朝,這段漫長的分裂割據時光中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南陳,整個華夏都處於大分裂,大動盪,大混亂之中。而在真正意義上結束這一段大分裂,大動盪,大混亂局勢的正是隋文帝楊堅。


我們通常將秦始皇漢武帝並稱在一起就是因為他們開創了大一統的華夏帝國。而隋文帝楊堅則是繼秦始皇漢武帝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大一統的君王。想想從從東漢末年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多少天之驕子,英雄豪傑,把弄風騷。可是最終只有隋煬帝楊堅一人脫穎而出,完成了再合九州,統一華夏的使命。

還有一點,自從西晉八王之亂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在中原大地上逞兇逞強,從五胡亂華到十六國之變,再到後來的北魏王朝,東魏王朝,西魏王朝,北周王朝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權。而漢族則被排斥在中原之外,是隋文帝楊堅再一次恢復了漢民族對於中原的統治權,拋去狹隘的民族主義,不談就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隋文帝楊堅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也是功莫大焉。



他不但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以武功彪炳史冊的一代雄主,還是漢文帝,漢景帝那樣以文治著稱於世的一代治者,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對魏晉南北朝期間遭到破壞的農耕經濟進行恢復和發展,為後來的隋唐盛世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所以隋文帝楊堅,他是絕對不應該被歷史研究者和後代子孫忘記的。近年來網上出現了一股不小的為他的兒子,隋煬帝洗白的風潮。就我而言,在我們為隋煬帝洗白之前,還是想想他的爹,隋文帝楊堅吧!


舊事舊人歷史說


隋文帝是一代雄主,修明內政、外撫夷戎、一統中國,其功績自然是彪炳千秋。但另一方面,他又勤政而不愛民,生性猜忌、施法殘酷。

隋文帝的功績

隋文帝最大的功績便是一統中國,他在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便統一了分裂將近300年的中國,其豐功偉績自然是值得大書特書。而且,隋文帝登基後,不僅再次統一了中國,在對外的政策上也是可圈可點。

對於強大的突厥,隋文帝利用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得突厥分為東西兩部。然後操縱東西突厥,最終使得東突厥朝貢。到了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的時候,突厥可汗親自給隋煬帝除去帳內雜草,這都是隋文帝積攢下的威德。

隋文帝勤政而不愛民

隋文帝是個勤政的好皇帝,“每旦聽朝,日昃不倦”,上朝從早到晚都不疲倦。唐朝名相房玄齡對他的評價是“克己復禮,勤勞思政”,可見隋文帝的勤政是眾所周知的。而且,隋文帝本人還非常節儉,他的後宮嬪妃都是穿洗過好多次的衣服。對於他本人的乘輦等物品,有破損的修補一下接著用。不是宴會的話,自己就吃一盤肉。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也是非常難得了。此外,對於百姓的賦稅,也是儘可能減免,使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但是,隋文帝節儉的也有點過了頭。隋文帝十四年,天下大荒,各地的倉庫都是滿滿的糧食,但隋文帝就是不下令賑災。唐太宗對此提出了批評,認為隋文帝是吝惜倉庫而不憐愛百姓。某年關中大飢,隋文帝讓人前去探查災情,百姓吃的都是豆屑雜糠。隋文帝“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撤膳”,為此還一年不吃酒肉。即使如此,隋文帝仍舊不開倉放糧。外出乞討的百姓,從長安到洛陽一路都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對隋文帝的批評,也是客觀的。

隋文帝生性猜忌、施法殘酷

隋文帝是搶了自己外孫的皇位,但是後來把宇文氏的子孫都殺盡了。雖說是免除了後患,但不免被人責備為殘忍狠毒。因為楊堅是由大臣而登皇位,當初也有許多人和他的權勢地位相差彷彿,所以楊堅難免猜忌。“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退罪,罕有存者。”而且,隋文帝還喜歡“釣魚執法”,“私使人以錢帛遺之,得犯立斬。”此外,隋文帝立法也非常殘酷,偷盜邊區糧食一升就判死罪。他的宮殿中常常設置廷杖和馬鞭,他喜怒不定,懲罰別人不依靠法律,而是完全憑自己的喜怒。

雖然隋文帝施法嚴酷,但主要是針對的官吏。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以前貪汙成風的風氣得到遏制。原先剝削百姓的情形非常普遍,經過隋文帝的整治之後,官吏隊伍得到整理,甚至一次撤換官員二百多人。這樣的舉措,自然使得朝廷惠政真正落實到百姓身上。

雖然隋文帝和獨孤皇后感情很深,但也曾因為寵愛其他女人,和獨孤皇后發生矛盾,氣得隋文帝一個人騎馬出宮二十多里,後來還是被大臣找了回來。再者,他對於自己繼位人的選擇上,以及受奸臣楊素等人的矇蔽,也都是不小的缺點。

但即使隋文帝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綜合評價還是能稱得上一個“賢”字。他統一了中國後,與民休息,沒有勞民傷財,使廣大的百姓受惠,為後來唐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只是在他死後14年隋朝滅亡,沒有後代為他歌功頌德,使得隋文帝楊堅的顯赫歷史地位不被大眾熟知,這也是讓人非常可惜的一件事了。


歷史摩天輪


隋文帝揚堅建立的隋朝,結束了南北朝300年的割據動亂時代,然而隋朝的短暫存在,為唐朝的誕生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楊堅的統治時期,在政權的建立,治國的綱領,都為後來的唐朝統治起了一個標榜的借鑑作用。

有民謠"大唐百年終不及一隋",意思是全盛的唐朝比不上短短數十年的隋朝,那麼,這些依據從何而來呢?


楊堅在政權的框架上創立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為政權的穩定設計一個比較可行的制度,後朝都較為效仿。

楊堅在建國短短數十年,國家財力物力達到頂峰,不得不佩服其治國的雄才偉略,我們來簡略瀏覽一下其思路。

輕徭薄賦,推行均田制,使得百姓耕有其田,安居樂業,按人口分地,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佔用權,減少田產糾分,有利荒田開墾,避免豪強兼併土地。貨幣改革,更是政權和財政穩定的一部分。


落實戶籍制度,推行大索貌閱,輸籍法,查出實際人口,防止豪強佔有人口,為國家增加隱藏的稅收。

大建糧倉,建官倉,設義倉,為饑荒年提供糧食儲備,避免動亂。後來的唐朝得以迅速發展穩定,都是借隋朝的庫糧蔭庇,這話毫不為過。

政治仁厚,修定刑律,刪除先朝酷刑,並重視死刑復奏制度,避免濫殺無辜,這不得不說民權得到一個提升。

整頓吏制,營建大興,開渠引水,增加居民住宅面積,民生工程一併跟上,可見其治政遠見卓識。

隋文帝揚堅還有一大創舉,開創科舉制度,選拔人才,這一制度成為後來歷朝遴選治國人才的重要途徑,歷時1300年,直到清末民國時代才廢出,譜寫了一部萬民子弟競科舉的恢宏畫卷。

就這樣,楊堅在執政時幾乎全方位覆蓋了所有的領域,所以隋朝短暫的富足便初見成效。

然而晩年的揚堅和許多的封建帝王一樣,沉湎酒色,而且生性狐疑,性情大變,尤喜廷杖,重蹈暴政傾向,選錯接班人揚廣,為隋朝的短命埋下伏筆。

隋朝的曇花一現,終有許多因素,後期的群雄紛起,也基於隋朝後期的苛政,及執政的無能。

每個朝代的更迭都似乎應證一句謔言:風水輪流轉,皇帝明年到我家。把江山作為一己之私物,必被大眾所推翻,天下,就應當是天下人共享之。


可榮188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雖然隋煬帝是暴君,

其實楊廣在未登基之前就有很高的成就,十三歲就馳騁沙場,二十歲平定江南,偏安一隅的陳朝就是楊廣滅的,可以說楊廣為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楊廣在母親獨孤皇后面前表現出一個正直善良,勤儉節約的形象,背地裡討好宣華夫人以求她在隋文帝面前詆譭太子楊勇,最終楊廣被改立為太子,登基為帝,是為隋煬帝。

隋煬帝登基以後大展抱負,先後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戰爭,在他當皇帝的十四年裡除了三徵高句麗沒有成功外,吐谷渾和突厥皆被征服。隋煬帝為了發展經濟還下令開鑿大運河,最終京杭大運河成功貫通南北。但也就是這幾件事情讓隋煬帝變成了亡國之君。雖然這些舉措都功在千秋,可是錯在當代。征戰四方是為了日後國家安定,但是對當時的百姓來說不是好事,開鑿運河是為了百姓謀福祉但是在這過程中卻死了無數勞工導致民怨沸起。隋煬帝一心開疆拓土想要完成帝王偉業,卻因為急攻進切耗費了太多人力物力財力,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眾所周知古代大工程都是靠人力做成的所以大興土木必定會造成百姓的疾苦。雖然苦了古人大運河卻造福了後代子子孫孫。就像秦始皇被稱為暴君,鑄造長城就是用古代百姓的血與肉堆鑄而成,但長城卻為泱泱華夏抵擋了不知道多少次外族入侵一樣。


wuhuang1997


隋文帝楊堅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皇帝,為何這樣評價呢?原因如下:

第一,他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公元581年建立的大一統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位實現全國統一的帝王。在隋文帝治下,人民得以安息,社會空前繁榮,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中國沒有步古希臘、古羅馬的後塵,隋文帝功不可沒。

第二,他開創了組織嚴密、影響深遠的三省六部制;創立科舉制、《開皇律》,首次確立了封建制五刑體系(笞[chī]、杖、徒、流、死), 成為中國社會穩定、文明發展的重要制度,該制度一直影響後世沿用到清朝末,沿用一千三百年。

第三,北擊突厥,穩定東亞局勢,讓中斷百年的漢文化得以恢復。為隋朝發展乃至中國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被遊牧、少數民族稱為“聖人莫緣可汗”,成為天下共同的聖人可汗。這是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第四,修建了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城市大興城。其面積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大興城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中國都市建設,以及日本、朝鮮的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最後呢,總結一下,個人認為就是如果沒有隋文帝的這些大偉業績為唐朝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就不會有唐朝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