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配送服務,真的做到無接觸了嗎?

無接觸配送服務,真的做到無接觸了嗎?

無接觸配送服務,真的做到無接觸了嗎?

疫情來勢洶洶,不僅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也衝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首當其衝的就是餐飲服務業。

小吳是美團的外賣配送員,正常的時候,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他有幾乎一半的時間奔波在送餐的路上,然而疫情當前,被迫“賦閒”在家的小吳顯得憂心忡忡,“不幹活,哪裡來的錢交房租水電費呢。”小吳無奈道。

所幸公司很快開始復工了,並且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無接觸配送”通過減少面對面接觸,保障用戶和騎手在收餐環節的安全,在要求騎手全面配備口罩、消毒餐箱等舉措的基礎上,為用戶和騎手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保護。

此舉一出,各平臺公司爭相效仿,肯德基、麥當勞、餓了麼、閃送都開始提供無接觸配送服務,甚至北京一饅頭店都在營業時推出滑板賣饅頭的方式,以此來進行“無接觸”售賣。

無接觸配送服務,真的做到無接觸了嗎?

但是,無接觸配送服務真的做到了無接觸嗎?無接觸配送服務又是否能夠真正有效地保護配送員和消費者的安全呢?

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新型冠狀病毒在體外究竟可以存活多長時間?

專家在新聞發佈會中給出答案是:病毒在光滑的物體表面能存活數小時,如果溫度溼度適宜,那麼病毒還能存活更長的時間,最長可存活長達五天。

而我們看到的“無接觸”僅僅停留在外賣從配送員—消費者這一環節,而食品從食材加工成商品再進行售賣,其中經過的層層工序,是否都能做到隔絕病毒感染,我們並不知情也無從考證。此前西安就有一名肯德基店員被確診感染,而該店員在1月17日至25日都在肯德基前臺負責食品備餐工作,由此可知,每一個步驟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每個步驟的防疫都不容忽視。醫院運送物品的隔離箱才是真正的無接觸傳遞,而顯然無接觸配送服務是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的。

其次,通過網絡或電話約定外賣送達地點,騎手走了之後再去拿外賣,減少了手過手這一步驟感染的風險,卻也增添了其它的風險,外賣錯拿、亂拿也成了避無可避的情況。許多大學生調侃道:“這不就是我在學校取外賣的常態嗎,方便是挺方便,就是外賣總丟。”雖然美團在個別小區設有智能外賣自提櫃,但是也只是個別地方,大部分地區的外賣還是缺乏防盜保障的。

無接觸配送服務,真的做到無接觸了嗎?

對於配送員來說,疫情期間還要挨家挨戶奔波,平臺強制要求配送員佩戴口罩,但是又不向配送員提供口罩,“一單才賺五塊錢,一個口罩三十五塊錢還買不到。”說到這裡小吳也是滿腹牢騷。

沒有口罩提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配送員去的地點多且雜,也難免有脫下頭盔口罩打電話的情況,被感染的風險不可謂不大,縱使有錢可賺,可賺的也是膽戰心驚。

無接觸配送服務確實是餐飲行業在新冠疫情這一特殊時期進行自救的有效探索,但是究其實質究竟對疫情防範是否有效,在筆者看來,與原先的配送服務相比,無接觸配送服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配送員和消費者被感染的可能性,但是根本來說,還是存在被感染的風險的。

平臺在各個方面所要做的防範措施還有許多,單就將配送員的體溫等健康信息呈現給消費者還遠遠不夠,畢竟在潛伏期的病毒也有感染的可能。對於已復工的員工,平臺應該確保其在復工前自我隔離達到14天並且無感染症狀;在員工工作期間,平臺應為其免費提供工作用口罩;應該對食品生產商家合作,共同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商家也應該做出相關的衛生安全保障,確保後廚和前臺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物業也可對外賣進行有序管理,將外賣取送點放置在有監控攝像頭的地方,以減少外賣丟失的情況。

雖然疫情期間的無接觸配送服務仍存在許多不足,在特殊時期看起來也確實藏有不少隱患,但在筆者看來,該項舉措可能在疫情結束後的未來大放異彩。不接觸配送服務一旦落實了基礎設施建設,將智能外賣提取櫃配備齊全,那麼將大大提高外賣配送行業的工作效率。就算我們打遊戲、洗澡、上廁所錯過了賣電話也沒有關係,配送員送達一時聯繫不到買家也不用著急,將外賣放到智能提取櫃併發送消息通知買家即可。這是外賣配送的“豐巢”,也是童年的“送奶箱”的再現,總體而言,無接觸配送服務仍是一次有價值的嘗試。這也將會是未來外賣配送的新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