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互联网医疗并不是单纯网络发展就能做好的事情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平台呈现爆发之势。腾讯医疗、微医、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多个平台在线问诊量激增。数万名来自各地的医生奔赴各大互联网义诊平台,开辟“空中战场”,缓解线下医院诊疗压力和承担大量分级诊疗工作。

据阿里健康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晚20点,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1116万人次,累计在线问诊量超过104万人次。此外,自1月30日上线义诊平台以来,腾讯联合微医、医联、企鹅杏仁、好大夫在线等合作伙伴,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200万人次。

那么,当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医疗领域还有哪些瓶颈需要解决呢?是否存在可行的商业模式呢?疫情过后,互联网医疗领域会不会“退烧”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营网采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刘学。

中国经营网: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瓶颈在哪儿?

刘学:互联网医疗服务是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服务产业,是不能完全脱离线下服务的。虽然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身体方面的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装置获得,但通过上述物理手段获得的数据在进行医疗诊疗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在现实的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患者生化方面的数据,比如血液检查数据、排泄物检查数据,有时还需要配合一些影像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医生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医疗诊断。所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需要线下服务体系的配合。

假设患者到药店买药时就能进行相关的生化、影像方面的检查,然后通过远程的方式将相关数据提供给医生,医生通过数据并结合患者以往病史就可以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医疗诊断并给患者开处方。如果我国社会配套体系能够发展到这个阶段,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

目前医疗服务的格局是,一家医院为消费者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患者只有到医院才能获得生化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在这样的医疗格局之下,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比较小。不过市场增长的空间很大。

中国经营网:互联网医疗能够帮助实体医院减轻压力、分流患者?

刘学:互联网医疗确实能够减轻实体医院压力并且分流患者。如果消费者怀疑自己生病,在去医院就诊之前,首先通过互联网医疗和医生做初步交流,清楚自己要到那个科室治疗,做哪些方面的检查,自然能够减轻医院压力。另外,互联网问诊的过程也可成为患者预约线下医生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常见疾病的排查和诊疗方面,互联网医疗也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经营网: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否与医疗改革方向一致?

刘学:总体来讲,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与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医院自身的智能化和数据化,对提高医院运行透明度、医保费用的控制以及消费者体验方面的改进,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经营网:互联网医疗领域当前的热度,是否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退烧”?

刘学:制约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习惯问题。

绝大多数消费者过去不使用远程医疗的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不知道;二是改变不了习惯。目前,医院接诊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常见疾病,如果消费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能够建立起使用习惯并有很好体验的话,相信疫情过后,少量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仍然会去医院看病,但大量中青年消费者会通过互联网医疗方式看常见病。

中国经营网: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刘学: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协同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互联网医疗领域目前有三个重要应用:一是远程问诊服务,即“轻问诊”应用;二是高水平的医生为地处偏远地区重症急症患者的诊疗,为当地医生提供指导;三是普及基本的疾病防治知识。

现在美国很多药店都在做生化方面的检验,给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服务。众所周知,美国人到诊所看病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果消费者在药店做个相关检查,然后再通过互联网问诊平台和医生互动交流,诊断方面的可靠性和线下诊疗的判断几乎是一致的。

假设未来中国,生化方面的检测、影像方面的检测和某些方面的医疗服务不在大型综合性医院里完成,而是在社会上一些独立、服务好的医疗机构里完成,同时独立的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医保体系也认同的话,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速度就会非常快,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程度也会非常的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