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互聯網醫療並不是單純網絡發展就能做好的事情

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平臺呈現爆發之勢。騰訊醫療、微醫、平安好醫生、丁香醫生、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多個平臺在線問診量激增。數萬名來自各地的醫生奔赴各大互聯網義診平臺,開闢“空中戰場”,緩解線下醫院診療壓力和承擔大量分級診療工作。

據阿里健康數據顯示,截至2月10日晚20點,問診頁面累計訪問用戶1116萬人次,累計在線問診量超過104萬人次。此外,自1月30日上線義診平臺以來,騰訊聯合微醫、醫聯、企鵝杏仁、好大夫在線等合作伙伴,累計服務用戶超過1200萬人次。

那麼,當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醫療領域還有哪些瓶頸需要解決呢?是否存在可行的商業模式呢?疫情過後,互聯網醫療領域會不會“退燒”呢?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營網採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教授劉學。

中國經營網:當前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瓶頸在哪兒?

劉學:互聯網醫療服務是以專業知識為支撐的服務產業,是不能完全脫離線下服務的。雖然患者的血壓、心率等身體方面的數據可以通過傳感器等裝置獲得,但通過上述物理手段獲得的數據在進行醫療診療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還是有限的。

在現實的診療過程中,醫生需要患者生化方面的數據,比如血液檢查數據、排洩物檢查數據,有時還需要配合一些影像方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結合起來才有助於醫生做出一個相對準確的醫療診斷。所以,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需要線下服務體系的配合。

假設患者到藥店買藥時就能進行相關的生化、影像方面的檢查,然後通過遠程的方式將相關數據提供給醫生,醫生通過數據並結合患者以往病史就可以做出一個相對準確的醫療診斷並給患者開處方。如果我國社會配套體系能夠發展到這個階段,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規模就會快速地發展起來。

目前醫療服務的格局是,一家醫院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類型的服務,患者只有到醫院才能獲得生化等方面的相關數據。在這樣的醫療格局之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比較小。不過市場增長的空間很大。

中國經營網:互聯網醫療能夠幫助實體醫院減輕壓力、分流患者?

劉學:互聯網醫療確實能夠減輕實體醫院壓力並且分流患者。如果消費者懷疑自己生病,在去醫院就診之前,首先通過互聯網醫療和醫生做初步交流,清楚自己要到那個科室治療,做哪些方面的檢查,自然能夠減輕醫院壓力。另外,互聯網問診的過程也可成為患者預約線下醫生服務的前提條件,同時在常見疾病的排查和診療方面,互聯網醫療也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經營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是否與醫療改革方向一致?

劉學:總體來講,當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與我國醫療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互聯網醫療發展、醫院自身的智能化和數據化,對提高醫院運行透明度、醫保費用的控制以及消費者體驗方面的改進,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價值。

中國經營網:互聯網醫療領域當前的熱度,是否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退燒”?

劉學:制約互聯網醫療市場需求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習慣問題。

絕大多數消費者過去不使用遠程醫療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瞭解、不知道;二是改變不了習慣。目前,醫院接診的病例中絕大多數是常見疾病,如果消費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能夠建立起使用習慣並有很好體驗的話,相信疫情過後,少量年齡比較大的患者仍然會去醫院看病,但大量中青年消費者會通過互聯網醫療方式看常見病。

中國經營網:互聯網醫療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劉學:互聯網醫療未來發展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協同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互聯網醫療領域目前有三個重要應用:一是遠程問診服務,即“輕問診”應用;二是高水平的醫生為地處偏遠地區重症急症患者的診療,為當地醫生提供指導;三是普及基本的疾病防治知識。

現在美國很多藥店都在做生化方面的檢驗,給消費者提供相關的服務。眾所周知,美國人到診所看病的費用是相當高的,如果消費者在藥店做個相關檢查,然後再通過互聯網問診平臺和醫生互動交流,診斷方面的可靠性和線下診療的判斷幾乎是一致的。

假設未來中國,生化方面的檢測、影像方面的檢測和某些方面的醫療服務不在大型綜合性醫院裡完成,而是在社會上一些獨立、服務好的醫療機構裡完成,同時獨立的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醫保體系也認同的話,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速度就會非常快,給消費者帶來的便利程度也會非常的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