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產業互聯網的「藍海」麼?


區塊鏈是產業互聯網的「藍海」麼?

在互聯網行業,「流量時代已經結束」是一個普遍共識:社交、搜索、電商、生活和出行,每張桌子上都擠滿了人。在中國,有一種說法叫做:現在是互聯網下半場。

區塊鏈時常被與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概念擺在一起,但與前幾樣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同。雖今日天下已無人不知區塊鏈,但科技界對區塊鏈到底是什麼,且能做什麼,仍沒有形成強共識。

當我們思考是怎樣的力量讓人們在模糊中認定應該去探索這樣一個未知的存在時,我們需要回到信息的商業本質,或者說,商業的信息本質。

大體上說,商業是將某種東西標準化或規模化,然後提供給更多的人,其本質上是提升效率。所謂互聯網商業就是把信息鏈接規模化。信息鏈接具備網絡效應,已經產生大量連接的節點更容易獲得新的連接。因此,在同類連接的領域,寡頭競爭是必然的結局。

互聯網是渠道的生意,其本身不事生產。所謂商業閉環,即該模式可以有效增強人與信息(本質仍是由人類行為產生)之間的「反饋」速度。簡單來說,提升社會效率。

從最早的門戶網站至今,我們發現「反饋速度」可以解釋大多數有關信息的商業:門戶網站比書和報紙的速度快,提升了社會對新聞的消化和響應速度;社交提升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效率;電商和生活類的應用提升了消費者選擇的效率,同時加快了商家及其供應鏈針對市場的響應和調整,促進了市場的有效性。

討論至此,我們當然要發出一個疑問:區塊鏈可以提升信息效率麼?

區塊鏈的 B 與 C

任何技術,任何商業,只有能為人、為用戶創造價值,它才是成立並可以存續的。

從技術上看,區塊鏈由多方維護,是一個不可篡改的數據庫。傳統意義上的「公鏈」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匿名數據庫,很難被用於存儲真正的價值數據。通常來說,除了數字貨幣以外,大多數高價值的數據信息都綁定了服務和某種外部權益,它們往往伴隨著由第三方掌控的場景而生——無論信息技術如何變化,場景的載體永遠是現實世界的人,因此深入服務的有效數據掌控者們沒有動機將價值數據置於一個無准入的公開數據庫中。

但是,正如在上文中所闡釋的,出於互聯網對更高信息效率的一種要求,將高價值數據進行互通和互動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2015 年以來,只有極少數項目穿越牛熊而始終堅持「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唯鏈作為其中之一,在應用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 CEO 陸揚認為,區塊鏈並非是一種單獨的解決方案,而是將與物聯網、AI 等技術相互配合,共同組成下一代互聯網的基礎架構。

區塊鏈是產業互聯網的「藍海」麼?

類似互聯網技術棧中的 TCP/IP 等協議,唯鏈將區塊鏈定位為一種「隱形服務」:無處不在,又不被用戶所察覺。同大多數 SaaS 服務一樣,雖然並不直接與 C 端交互,但鏈上互通的企業級數據將大大提高業務信息的反饋效率,並最終在上層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從以太坊 ICO 熱潮起,一種「公鏈之外都不是區塊鏈」的「政治正確「在行業內成為主流。但時至今日,在眾多天王級公鏈走向衰亡後,人們發現:刻意地追求全公開且無准入的狀態,並不是一種理性的設計思維。諸如唯鏈等專注區塊鏈落地的團隊重回舞臺中央,一些經典的理念再次被人們所關注:區塊鏈的目標應該是「降本增效」,而非追求某種「去中心化」的形式主義。

「我們並不刻意區分公鏈和聯盟鏈孰優孰劣,我們做的就是專注於區塊鏈的商業落地,有利於商業落地的技術形態就是好的技術形態。」唯鏈 CEO 陸揚這樣闡釋他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解。

區塊鏈架構在形式上是一個多方制衡的半信任共有數據存儲方案,兼具通過密碼學來簡化數據庫的權限管理模型的優勢。當己方數據對它方存在價值,且它方數據對己方同樣存在價值時,業務場景即成立。無論數據庫公開程度如何,它只是一種使得高價值信息高效流轉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toB 賽道在中國互聯網界被頻繁提及。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由於巨大的流量紅利,toB 這塊難啃的「硬骨頭」自然不是資本的最佳選擇。但可以預見的是,任何在發達商業中存在的故事都會在發展中地區重演。當增長走到盡頭,中國互聯網的 toB 化已不可避免。

在美國,Salesforce、SAP、Oracle、GE 等企業級服務商佔據萬億市值,但企業軟件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佔比尚不足 10%。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淘寶、拼多多等電商正試圖對 B 端進行供給側改革,而火爆的中臺概念也同樣吸引了大量資本。

以唯鏈、趣鏈為首的原生區塊鏈企業以及螞蟻金服等傳統互聯網企業,正試圖突破傳統 toB 業務中只為企業內部進行標準化服務的侷限,使用區塊鏈去嘗試一種跨機構的通用信息平臺的可能性。其中,隨著 Libra 將「節點審核加入」的區塊鏈設計帶入大家的視野,人們發現唯鏈這種老資歷的原生團隊早已在這條道路上深耕許久。

「准入機制」能否打開未來區塊鏈共識設計的新格局?一切還需要時間來揭曉。

技術之外的共識

比特幣誕生以來,行業的發展一直圍繞著協議層的基礎設施建設,共識算法和經濟模型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課題。但從去年開始,大量高 TPS 公鏈的空轉讓人們意識到,區塊鏈在底層性能上實際上已經溢出了。

區塊鏈落地的瓶頸不在協議層,而在場景和相關配套設施上。

在去年 9 月的上海區塊鏈週上,唯鏈 CEO 陸揚首次提出區塊鏈落地的三個階段,即技術共識、商業共識和治理共識。這三個階段層層遞進,又互有交集。在演講中陸揚提到,我們正處於技術共識中段與商業共識起點,現有的基礎設計已經足夠支撐一些上層場景,在底層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上層應用的推進是當務之急。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企業級區塊鏈概念早就不是個新鮮的概念,為什麼到今天又提?

「我們和幾十家大企業談過,儘管現在狀況已經比幾年前好了許多,但成熟度還遠遠不夠。區塊鏈大規模落地前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陸揚在採訪中提到。「比如,淘寶在把電商落地的過程中,搞定了物流、客服和支付,但這些現在對區塊鏈來說還是空白。」

「根本上講,就是缺乏一套標準化的東西。企業都是很理性的,他們會對區塊鏈的有興趣,但做不做,還是要看這個技術的投入產出比。」

作為盈利的根本,「標準化」在任何商業中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但因為應對場景的複雜,區塊鏈常被認為缺乏標準化的潛力。

「這就要看你願意下多少功夫,數據互通的需求一定是存在的。只有不斷切實地去深入每一個場景,瞭解企業的需求,才有可能積累經驗。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認真做。」陸揚在談到唯鏈的商業邏輯時這樣說道。

從最開始的奢侈品溯源開始,唯鏈在能源、汽車、農業、酒類等多個行業完成了眾多實際落地。有與普華永道和沃爾瑪中國合作的食品安全溯源平臺項目,也有基於物聯網的新能源汽車減排認證項目。這些經驗中最重要的是,唯鏈抽象出了一套名為 VeChain ToolChain 的標準化區塊鏈數據服務平臺,減少了企業部署的成本,也擺脫了反覆開發的不必要性。

區塊鏈是產業互聯網的「藍海」麼?

「區塊鏈有一天會成為類似 Window 和 Oracle 級別的通用基礎設施。」在唯鏈對未來軟件技術棧演變的判斷中,區塊鏈是重要的一環。

在通往商業共識的道路上,區塊鏈與傳統企業服務的根本不同在於,它往往涉及多個商業實體之間的協調,各實體之間的協調難度自然遠大於單個企業的各部門協調難度,因此在信息的整合上對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區塊鏈企業服務的道路上,傳統互聯網大廠和區塊鏈原生企業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大廠確實有他們的優勢,但區塊鏈是門內功。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而是綁定了在技術落地過程中的一整套服務,它是解決方案。在常年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就是唯鏈最大的優勢:我們更懂得不同企業的需求。」對於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唯鏈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傳統大廠擁有更多的政府和商業資源,這無疑有利於業務的開展。但由於區塊鏈天生的企業間業務屬性,習慣於主導的巨頭們未必會適應這種半信任的合作框架。另一方面,原生區塊鏈創業者們在這條賽道上具備先發優勢,長期的經驗積累是不能被忽視的。

陸揚認為,商業共識的關鍵在於,維護共同網絡的企業之間在互利互惠、公平透明的規則下有效競爭,其本質是一種「競合博弈」。

通過觀察歐美地區企業軟件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toB 業務並不具備像 toC 那樣絕對的網絡效應,由於其本身屬於低紅利的「降本增效」行業,因此使得在大方向上的贏家不會在垂直化過程中具備壓倒性的比較優勢——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會有進一步專業化的空間,因此也裝得下更多的服務商。可以有 Oracle、IBM 這種巨頭,也可以存在大量 Slack 這樣的「小而美」。


走向治理

隨著人們對互聯網參與度的提升,網絡上的垃圾信息正與日俱增。無效信息阻礙了人們對有效信息的獲取效率。無論在微信還是推特,一眼所望永遠是大量煽動性和充滿主觀臆測的內容。當人們沒有渠道瞭解真相,或只掌握了事實信源中的一部分的時候,大量的猜測和謠言就會產生。

近來的疫情讓社會各界開始關注公共設施運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問題,而區塊鏈在解決此類問題上被寄予厚望。跨機構的分佈式賬本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實現全流程透明、並降低由於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的種種惡果的技術。對於任何可能的公共設施的相關流程,它將一個流程上的一串單點信源統一為一個既無共謀可能性、又在相互監督中形成制衡的優質信源。

這種完全將商業機構和政府等不同屬性部門進行互通的場景,正是唯鏈所提出的三階段共識中的「治理共識」。治理共識的框架對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協調更加複雜的利益與非利益關係,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各方訴求,且能夠為整個社會降本增效。

商業的老生常談是,把看起來簡單又麻煩的事情做一萬遍。再回頭看時,會發現你已經走到了他人無法想象的遠處。

「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是我們的唯一目標,所有工作都會圍繞落地展開。」陸揚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唯鏈正在做的事兒。

區塊鏈企業應用的探索至今不過 4、5 年時間,未來還會有大量的時間是低頭拉車的日子,而不是臺前幕後的風風光光。考慮到匱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短暫的行業歷史,這種平庸的現狀十分正常。

但腳踏實地並不是一廂情願和不識時務,而是在理解常識後接受現實,明白本分後做對的事。當我們嘗試站在區塊鏈行業外旁觀整個行業時,會發現許多事情變得非常簡單,光怪陸離也只是商業歷史的重演。

相信長期價值,做對用戶有益的事,才能在互聯網下半場擁有一席之地。

今天的區塊鏈還很年輕。但終有一天,它會獲得屬於它的登場時機。

原文鏈接:

區塊律動 BlockBeats 提醒,根據銀保監會等五部門於 2018 年 8 月發佈《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的文件,請廣大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