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丨黃岡抗疫記

新聞調查·完整視頻丨黃岡抗疫記

節目文字版

解說:2月中旬的武漢,天氣漸漸轉暖。老胡在15天裡,第一次走出了他進行自我隔離的旅館小房間,他是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較早康復出院的重症患者。

老胡:在這個旅社裡就住起來了,我每天沒有出屋,這是第一次。

解說:老胡今年53歲,家在黃岡,發病也在黃岡,目前這兩座城市都在實施管控,他暫時無法回鄉。

老胡:我在黃岡中心菜場做家禽生意的。

記者:你自己有一個攤位。

老胡:對,我有門店。

解說:老胡說,黃岡本地禽類供應充足,他從未到武漢進貨。但在黃岡市中心菜場裡,有幾個每天都要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海鮮門店。

記者:你自己跟這些海鮮市場的老闆也都相熟吧?

老胡:熟,都熟,我在那裡做30年生意了,我都是熟得很。

記者:那平常也經常跟他們來往。

老胡:沒事的時候打打小牌,就這樣的。

記者:那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到身體不太舒服的?

老胡:2019年12月底,二十六七號就是覺得感冒,蓋三床被子感到身體很冷,渾身無力。

解說:2020年1月2日,老胡住進黃岡市中心醫院。1月5日病情加重,老胡和老伴商量決定轉到省城治療。1月8日,老胡住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監護室後昏迷,雙肺嚴重感染。經醫護人員全力救治後老胡轉危為安,1月28日康復出院。

老胡:醫生就說了,他說你的意志能力要佔一半,家人的鼓勵是佔一半,任何病你只要意志堅強,可以戰勝病魔的。

解說:就在老胡住院期間,他的家鄉黃岡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迅猛,確診病例數量一度僅次於武漢,位居全國第二。那麼黃岡到底經歷了什麼?目前疫情防控狀況究竟如何?《新聞調查》記者從武漢前往黃岡,展開調查。

解說:黃岡市位於武漢東南部,下轄七縣二市三區,土地面積約為武漢的2倍,總人口約為武漢的62%。2018年黃岡地區生產總值是武漢的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武漢的45%。武岡之間交通便利,除高速公路外,2014年開通的城際鐵路全程只需30分鐘。每年黃岡在武漢經商務工的人數約70萬。那麼,這座在地理和交通上幾乎與武漢同城化、但發展程度卻落後於武漢的城市,在疫情面前究竟如何呢?

廣播:凡是具有發熱、咳嗽症狀的城鄉居民,請儘快到發熱門診就診。

解說:記者的調查從老胡曾經做買賣的中心菜場開始。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這個是我們老城區裡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菜市場,基本上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蔬菜、肉類、魚類、水產,基本上都在這個市場。

解說:易先榮,黃岡市副市長,也是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據他介紹,中心菜場從2020年1月12日開始持續每天進行消殺,1月23日徹底關閉。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除了這一個市場以外,我們對其他城區裡面所有的一些,20多個農貿市場進行了全面清理,全面消殺。

記者: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

易先榮:因為主要就是考慮到當時我們發現武漢給我們通報的病例,跟這個市場有關聯。

解說:易先榮說,在1月11日他接到了黃岡市衛健委的報告:三名黃岡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正在武漢住院治療,其中之一就是老胡。

李文 黃岡市衛健委黨委委員

李文:當時我們通過疫情網才知道的,他們在武漢治療。因為那個時候就叫不明原因肺炎,也不知道是個什麼病。

解說:李文、黃岡市衛健委黨委委員,他所說的疫情網全稱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下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和傳染病監測系統。2003年非典疫情後,這個系統的建立使得全國100%的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8%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和94%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法定傳染病實時網絡直報。據李文說,當時黃岡市疾控部門接到了來自這個系統的預警:有三例正在武漢接受治療的、黃岡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其中兩名系黃州區居民,一名系黃梅縣居民。

李文 黃岡市衛健委黨委委員

李文:當時黃梅縣疾控中心,我們就讓他們按規定做流行病學調查,我們黃州這邊,黃州疾控中心也要做流行病學調查。杜姓和胡姓,通過流行病學調查,他們都跟我們的黃岡市中心菜市場有關係。

解說:據李文說,流調結果顯示,老胡是中心菜場商戶,老杜是經常往來菜場的送貨司機。當時他們判斷這已初現傳染病“聚集性”的可能,需要防範。於是在1月12日,黃岡市政府決定對城區菜市場實施全面整治和消殺。

解說:據李文介紹,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他們沒有再收到傳染病直報系統的預警。但是在黃岡本地的醫院裡,卻已經出現了異常。

王昌鋒:我記得好像大概是7個人左右。

記者:這是到哪一天?

王昌鋒:這個時候應該是到了1月9號,1月10號左右。

解說:王昌鋒,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據他回憶科室內出現較為集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約在一月中旬前後。當時醫護人員們還沒有得到會人傳人的消息,因此只是將普通外科口罩更換成了醫用N95口罩。

王昌鋒:準確地說我們還是按照病毒性肺炎在治療,怎麼這樣講呢,我們所有的人,這類病人都給了抗甲型流感的奧司他韋,給了中成藥抗病毒的,給他吃著。

黃虎翔 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

記者:病人有一個什麼比較共同的表現?

黃虎翔:有的人就是發熱,有的人就是有呼吸道症狀,咳嗽、胸悶,最後到醫院去做CT,他的肺部就是這個樣子。

記者:能描述一下嗎?

黃虎翔:就是那種磨玻璃影,再就是靠肺的外帶為主這種,就是雙肺都有。

解說:黃虎翔,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他自己就是在這段情況還不明朗的時期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經治療後康復。當時身為呼吸科醫生的黃虎翔們,對這種肺炎感到陌生,他們也想知道致病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黃虎翔 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

黃虎翔:當時我們就是把一些病毒的全套都查了,但都是陰性。

記者:查的哪些?

黃虎翔:就是呼吸道病毒9項,就是最常見的感染。

記者:都有哪些?

黃虎翔:像我們呼吸道合胞病毒、衣原體,鉅細胞病毒,這些都要查,還有包括我們的甲型流感、乙型流感都查。

解說:據瞭解,當時黃岡市疾控中心也在他們檢測能力範圍內進行了呼吸道病原體21種多重檢測,希望通過排除的方法找出病原。

李文 黃岡市衛健委黨委委員

李文:你要是認為往武漢不明原因肺炎那個方面想的話,我們這一級沒有這個檢測能力。

解說:據瞭解,當時為了應對明顯增多的肺炎病例,黃岡市中心醫院被列為收治此類病例的定點醫院,併成立了專家組,王昌鋒和黃虎翔都是專家組成員。

王昌鋒:大概在1月14號左右,我們科室基本收滿。

記者:您科室有多少?

王昌鋒:我們科室大概能夠收到接近50個病人。黃州區醫院呼吸科14樓開了兩個區,他們以前感染科是沒醫生的。

記者:你覺得最難的時候,對你來說是在什麼時期?

王昌鋒:在形勢不明朗的時期,那你被動的一些治療怎麼搞得贏。

解說:據瞭解在2020年1月17日,湖北省衛健委召開了全省範圍內的視頻會議。

李文 黃岡市衛健委黨委委員

李文:這個會議是明確了新冠肺炎防控的視頻會。開的範圍蠻廣,呼吸內科、重症醫學、感染科、檢驗科等等,還有包括衛健委,開到縣一級,我當時感到這個事情很大了,說明對這個病毒的認識,對這個疾病的認識是明朗化。

解說:據李文介紹,他們向上級單位報告了發生在黃岡的情況。1月18日,也就是視頻會議的第二天,黃岡市成立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

李文 黃岡市衛健委黨委委員

李文:這裡面還有一個時間節點。1月19日的時候,之前我們向省裡彙報,省裡面就派了專家組來了,他們19號就跟我對我們的病例進行採樣,晚上結果就出來了。當時採到23個樣這我記得蠻清楚,12 個核酸檢測陽性。這個事兒就感覺非常大了。

解說:與此同時,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的醫生黃虎翔,經CT檢查發現肺部已經感染。

黃虎翔 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

黃虎翔:其實那時候我們就很清楚了,肯定是有傳染性的。因為我當時接觸的病人很多很多,太多了,因為當時我們醫院第一例病人,我接觸了,那個病人非常重,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老婆全部被他傳染,都在我們科住院,我都管過。當時也沒有什麼防護措施,沒有我們現在的防護服,了不起就戴個口罩,戴個帽子。

記者:你最不好的狀態到了什麼樣?

黃虎翔:最不好的狀態應該是21號那一天,突然開始出現發熱,再就是人一點力氣都沒有,就是完全躺在床上起不來,而且就是上吐下瀉,消化道症狀很重,吃什麼吐什麼,就是不停地拉肚子,人感覺好像真的快不行了。當時那個時候人還是有點脆弱的,我媽天天跟我視頻,其實她很緊張我,因為她就我一個兒子,因為這個事情我覺得媽媽也很辛苦,因為我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都交給她帶了,不好意思。就是說當時他們很辛苦很關心我,但是我不能跟他們講。

解說: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明確表示新冠肺炎“肯定有人傳人”。1月21日,黃岡市第一次出現在湖北省衛健委發佈的疫情通報中:2020年1月20日0時至24時,湖北省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72例,其中武漢市新增60例,黃岡市新增12例(其中醫生1例、護士4例)。此後黃岡市主要城區發熱門診病人數量和新冠肺確診病例數量急速增長。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從第一批1月20日12例到了100例,只用了5天的時間。應該說我們整個發熱門診從元月20號開始起,到元月24號,一直呈一個上升的趨勢,到了元月24號達到了高峰,那一天是3300多人次,就是門診的接診人數。這樣給我們防控指揮部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我們就感覺到我們救治的能力恐怕不足,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緊急要啟動定點救治機構的改造和選址。

解說:當時防控指揮部首先選用了黃岡市傳染病醫院。這棟住院樓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按照傳染病病房的標準修建。1月19日黃岡市防控指揮部決定對這裡進行改造、收治病人。黃岡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夏又春當時負責完成這個任務。

夏又春:1月22日開始收病人。

記者:1月22日之前這棟樓當時是幹什麼的?

夏又春:這一塊兒就是完全廢棄的,空著的,沒有人在這裡。

記者:就這棟樓是空著的?

夏又春:全是空著的,上十年就沒有住過病人。

記者:當時不是按傳染病院建的嗎?為什麼沒有病人來住?

夏又春:因為傳染病醫院,我們中心醫院老院區那邊有一個感染科,他那邊一塊兒平常100多個病人都可以收治下去了。沒有那麼多病人。當時水也不通,電也不通,也沒有熱水器,病床都沒有,破爛不堪,我們臨時現在把水電氣全部改裝了。所有的床全都是新的,空調也是新加的,這線都是,包括裡面的熱水器,水管子全部都是重新改造的,包括電視機。

記者:當時這些床,這些東西都從哪來?

夏又春:我們臨時買的,在外面買的。

解說:據夏又春介紹,當時醫院的醫護人員和臨時招募來的工人們經過三天不眠不休的奮戰,開闢了3層病區、安置了60張病床,於1月22日開始收治患者,第二天60張床位就全部住滿。於是他們又著手將隔壁的門診樓再改造成疑似病例收治點。然而新增的100張床位僅在兩天之內再度住滿。

夏又春:那個時候真是很著急,哪怕一間房多睡兩個病人,三個病人就是好的。有時候沒有辦法,我們走廊上面也在加床。你把疑似或確診病人放到外面,那就不安全了,這邊就相對對公眾要安全一些。

解說:根據黃岡市衛健委的疫情速報,1月25日黃岡市新增病例58例,累計122例。2月1日,全市新增病例276例,累計1002例。黃岡市的確診病例數量,僅次於武漢,位居全國第二。一邊是不斷增加的病例,一邊是已經飽和的醫院。黃岡到底該怎麼辦呢?

解說:這座嶄新的醫療中心位於黃岡城東新區,2015年動工,耗資約13億人民幣。醫療中心一期為綜合醫院,規劃1500張床位,原定於2020年5月交付使用。當新冠肺疫情襲來,為了解決黃岡城區醫院收治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大別山醫療中心”變成了黃岡的“小湯山”。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指揮部又在1月23號的晚上開會進行決策,啟動大別山醫院的改造,實際上大別山醫療中心當時是一個完全沒有完工的一個工地,改造的難度非常大,但是也只給了我們48小時的時間,去進行全面改造。

解說:毛偉明,黃岡市中心醫院副院長,他接到的任務是在48小時之內讓這裡具備收治病人的條件。

毛偉明:當時我們覺得兩三天時間把它搶修起來不可能的。

記者:當時有沒有替代方案?

毛偉明:也有好多方案討論過,但是市委覺得只有這個辦法是最好的。

解說:1月24日,對大別山醫療中心的緊急啟用開始了。本來預定5月到貨的病床,櫃子、以及醫療設備,院方催促生產廠家提前發貨、運送。很快,1000張病床和各種醫療設備陸續送達。

毛偉明:我記得大年初一1月25日過來的話,整個裡面就人山人海的。

記者:這些人從哪兒來的?

毛偉明:這是市委市政府調動的,大型吊車、挖土機這些東西,我們醫院是沒這個實力的,所以政府在調集各個部門都來,包括一些環衛工打掃清理,都是市委的。而且還有很多的志願者。

記者:當時您估計總共有多少人在這裡?

毛偉明:最高峰期的時候有一兩千的人次。

解說:張飛就是當時奮戰在大別山醫療中心的上千名志願者之一,他的老家在黃岡農村,平時從事建材生意。當他得知這裡需要志願者後,立刻帶著自己的工具趕來了。

張飛 黃岡市志願者

張飛:那個時候我們是幹到晚上凌晨2點半的,就是卸完最後一批物資。都是病床,而且那個床是沒有裝好的,都是這一包是輪子,那一包是配件,用一個紙箱裝在上面,也有木架的,非常重,一個床要6個人抬,卸床。

記者:那一天能裝多少張床?

張飛:一天大概,可以裝個500張床。2天就全部裝完了,裝到第3天這邊的工作基本上就結束了。

解說:由於工作量太大,大別山醫療中心交付使用的時間還是比指揮部規定的晚了一天,而其中難度最大的是重症監護病房。

任宏生 山東省立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任宏生:我們進來一看,這樣的條件最起碼硬件是符合的,如果在這樣一個非常寬敞的病房內組建ICU條件要好得多。

解說:任宏生,山東省立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他在1月26日凌晨2點和第一批山東醫療隊隊員一起抵達黃岡。經過兩天的防護培訓、熟悉情況後,他和山東醫療隊隊員們一起進駐大別山醫療中心。

任宏生 山東省立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任宏生:我們就是臨時決定把需要ICU的最基本的這個設備,耗材一定馬上列出一個清單,就是讓他們準備。

記者:你們一共列了多少項?

任宏生:院長和我一共列了30項。

解說:對於山東醫療隊列出的設備需求,黃岡市動員各方力量和資源盡力予以滿足。

任宏生 山東省立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任宏生:從1月27號的下午3點ICU選址,到1月28號的晚上應該在12點左右,我們ICU就具備了收治病人這個條件。

解說:1月28日晚11:00,40多名患者住進了大別山醫療中心。1個多小時後,重症監護室開始收治重症患者,到1月29日上午7點,山東醫療隊負責的重症監護室共收治了7名患者。隨著越來越多患者的到來,大別山醫療中心準備好的新病區也在一個接一個地被啟用。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大別山醫療中心的啟用,應該說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當時救治床位,非常緊缺的問題。因為大別山醫療中心我們改造完成以後能夠提供一千張床位,但是我們現在的確診病例,我城區的確診病例還沒有達到那麼多,昨天2月8日的數字應該是630人,這裡面含的有我們確診病例和一部分的疑似病例,所以我還有一半的餘力。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能夠集中我們最好的醫護人員,除了我們自己的醫護人員以外,另外就是山東和湖南的兩支醫療隊560多人,截至2月9日,也全部集中在這個大別山醫療中心。

任宏生 山東省立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患者:咳嗽基本上沒有,體溫都在36度左右。

任宏生:你在走廊上走一走,我看看你的體力情況怎麼樣。好的,非常好,你要繼續注意,吃好睡好。

解說:跟隨山東、湖南省醫療隊來到大別山醫院的,還有專門負責醫院感染管理的專業隊伍。記者和攝影師都被這位院感醫生阻擋在了病區之外。

左凱:因為你們畢竟不是專業的。因為我們穿脫防護服,每個人經過反覆演練,你脫的某一個細節你做不到,沾染了你意識不到,你不會洗手,你就有可能要感染上,你一遍絕對學不會,要進行不知道多少遍。作為救援工作,我們一直在強調,你來救援。如果是院感做不好,就像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這是我們的理念。

解說:下午5點左右是病房醫護人員換班的時間。

左凱:我看看來,很好。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檢查,關鍵環節要盯上,要盯著他們做這些事。

記者:帶著這個是給誰的啊?

護士:給病人帶的。

記者:你還幫他帶東西是吧。

護士:正好病人說他想吃蛋糕了,然後我們酒店專門有提供的,我們就給病人帶一點。這是西紅柿,因為病人有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水果,然後蛋糕就是那種無糖的,所以給糖尿病病人吃是比較合適的。

護士:加油。

解說:曾經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黃虎翔醫生已經康復,他剛剛結束了14天的隔離期,重返一線崗位。

黃虎翔 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

記者:那你現在的體力恢復到哪種狀態了?

黃虎翔:還行,我就感覺我像小強一樣打不死。我現在去上班,我覺得防護措施很到位了,我並不擔心,因為以前沒有防護措施,那真是很怕,現在我覺得有武器了,怕什麼?而且後方有大後方,社會各界都在支援,包括國外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我並不擔心。

解說:在啟用大別山醫療中心的同時,黃岡市又開設了六處隔離點收治疑似病例。隨著排查工作的推進,又增設多處密切接觸者隔離點。近日,再度展開對發熱病人的排查和隔離。從1月23日開始,防控指揮部多次發佈通告,逐步提升對城市、道路、公共場所、以及住宅小區的管控。疫情防控的陣線,從最後端的收治確診病例逐步向前推進。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所以在前期我們主要是考慮救治,同時加強嚴格管控。那就是把所有的,在社會上我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收治完了以後,那麼在社會上還有一些發熱的病例,不能夠排除疑似可能的。包括我們的密切接觸者,就是過去和我們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密切接觸的這一種人,進行地毯式全面排查。

解說:2月11日黃岡市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村社區已排查1748.6萬人次,公共場所排查4.5萬人次,卡口排查103.4萬人次,企事業單位排查190.7萬人次,排查發現發熱病人13000人。

易先榮 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

易先榮:現在還需要繼續進行集中隔離觀察的有8000多人,這8000多人有4371人在集中隔離,剩下的一部分是在處於居家觀察的狀態。

記者:比如說你們設置集中隔離場所的,怎麼來隔離和觀察?

易先榮:這個主要是建集中隔離點,那就是需要我們要提供大量的床位、房間,因為這些人要採取一人一間的方式來進行隔離。

記者:一人一間,能做得到嗎?

易先榮:按照我們現在的能力,全市的能力目前是具備這個條件的,我們目前整個準備的房間是10600多間,就是我們把全市所有具備條件的賓館、酒店、黨校、學校、學生宿舍,把它全部集中起來,為這些密切接觸者需要集中隔離觀察的人提供場所。那麼在這個期間我們也配備相應的醫護人員、安保人員和相關的協調服務工作人員,組成一個團隊,為這些集中隔離觀察的密切接觸者來提供生活保障,提供醫護保障。

解說:截至2月19日,黃岡市建立發熱病人集中隔離場所89個、房間1833間,建成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場所225個,房間12966間。截至2020年2月21日,黃岡市的新增確診病例數字,與前期相比已經連續維持在較低水平。起初人們最擔心的、醫療資源遠遠不如城市的多個農村區縣,連續出現新增病例為零的情況。那麼這些看上去令人欣喜的數字,到底有沒有真實體現農村地區的防疫情況?《新聞調查》記者決定跟隨志願者張飛,去他的老家看一看。

解說:張飛的老家位於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的花園崗村。

張飛 黃岡市志願者

記者:這條路是可以到你家的是嗎?

張飛:是的,如果走路的話大概要20分鐘左右。

記者:攔上了,你那天出村的時候是從這個路出來的嗎?

張飛:是的,而且裡面還有好多樹也攔住了。

記者:還不止一道關卡。

張飛:對。

解說:此路不通,張飛也無可奈何,他帶領記者嘗試走另外一條路。

張飛:去那邊吧。

記者:您就是花園崗村的嗎?

馬映紅:我是村書記。

記者:您是村書記,您親自在這值班啊。

解說:張飛說,他1月26日離家去做志願者,到目前,已經有20多天沒回過村,每天總是有忙不完的任務等著他。將我們交給馬映紅後,張飛自己趕回了黃岡市區。

張飛 黃岡市志願者

張飛:我先走了。

解說:記者沒有進入花園崗村,就在村口和村支書聊了起來。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馬映紅:有的人說他剛開始戴口罩有點悶,現在戴習慣了,不戴還不舒服。

解說:據村支書介紹,花園崗村共有1575名村民,年戶均收入約5.2萬元人民幣。到目前為止,全村尚未發現一例新冠肺炎病例。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記者:這個體溫計從哪來的?

馬映紅:這個體溫計就是張飛給我們捐的。

記者:那你的手套又從哪裡來的?

馬映紅:手套就是我們鎮上發的,因為畢竟我們要接觸公共人員,就發一下給他戴上。

記者:那你的口罩又從哪來的?

馬映紅:基本上都是成功人士捐一些,鎮裡發一些。

記者:像你們村裡一千多個人,每個人每天有一個口罩嗎?

馬映紅:那不是每天,一般兩三天發一次,因為出門就戴口罩,不出門就不用戴口罩。你幹啥去?

記者:這是你們村的嗎?

馬映紅:他剛才到衛生院去。

馬映紅:幹嘛去?送菜啊?不準進去。

記者:他來送東西啊?

馬映紅:他送點青菜。送點青菜送到應該是到那幾戶。

記者:不能讓他進去啊,不少攔啊。

馬映紅:是啊。

記者:又有人來了。

村民:買菜去。

馬映紅:買菜買不到。哪也買不到,沒村裡賣。

村民:真的啊。

馬映紅:明天再買,明天我們自己村裡做一些保障。

解說:交談過程中,村支書不斷起身去履行他的職責。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馬映紅:他們村裡是最先施行這個樣子的,他們組長不讓他們外出。有的奶粉什麼的當時我就說讓他寫一個條子,我說你寫一個條子我幫你買一下。後來就形成了,整個村每個組都是這樣的,我就用我這個車,每天都是上午去幾個小時,買個一兩千多塊錢的菜,有時候有肉有時候沒肉。

記者:你管得挺嚴格。

馬映紅:那沒辦法,老百姓的安全。

解說:村支書介紹,1月24日,村委會接到鄉鎮下發的通知,要求對全村的人口進行全面排查。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馬映紅:主要是統計返鄉人員。逐戶逐戶排查,有的是女兒嫁到外地,還有女婿、外甥女、外甥回來過年,全部都一起排查。

記者:挨家挨戶問?

馬映紅:挨家挨戶問。

記者:那他要是不願意告訴你怎麼辦?會不會?

馬映紅:他有這樣的,不願意告訴姓名。但是我們從旁邊打聽,要做工作。

解說:花園崗村經排查發現,全村有390人在春節前從外地返鄉,其中178人來自武漢,最晚的在1月24日上午到家。對於從武漢返鄉的村民,村委會按照鄉鎮上的要求,給每戶發放一支體溫槍、居家隔離、並每天監測體溫。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馬映紅:我村裡有一個是武漢回來的,他一家三個人,他老婆,他弟弟,他是開車回來的,當時初三他感覺,他天天量體溫37度1、37度2,他也有點害怕。初三那天,我帶他去了上巴河鎮醫院,後來去確診做了胸片,化驗了血,後來又到了總路咀鎮上,又做了個CT,檢驗一下他沒事,自己就放心了。

記者:他自己還比較擔心。

馬映紅:他肯定擔心,因為是什麼呢,他在武漢的公司裡面,有三個人感染了,他自己也擔心,他自己跟我說。

解說:村支書說,從春節前到現在,花園崗村的村民們幾乎沒有外出,春節也沒有串門拜年,都各自待在自己的家中。村幹部分頭承包了各個村民小組,每天值守在各個重要的路口。各家各戶的生活必需品,也由村幹部負責代購。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馬映紅:喂,買點肉,好。

記者:又有什麼事啊?

馬映紅:這是鎮裡的鎮長通知我們,因為昨天的肉少了,去採購了,我村裡一兩肉都沒有,他就通知我們今天有肉,看你村裡有時間過來把肉採購一點。

馬映紅:把口罩戴一下。我這搞了個U盤,自制廣播,放一下。

廣播: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好,各人屋裡都聽到哈,當前病毒正流行,現在這個時候你莫出門。染了病毒你就完了,搞不好你的媳婦將來成了別人的人。鄉親們啊,大家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多喝水,沒事莫出去跑莫出去閃莫出去癲,莫給社會添亂,拜託大家了就說這麼多。

馬映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花園崗村村黨支部書記

馬映紅:這是我們鎮委書記,何書記,他在這裡督促他們買菜。

何耀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黨委書記

何耀清:我們是這樣的,每個村裡面,我們搞了自願買菜的志願隊,他們收集每個村民,按小組的,收集村民要買什麼菜,然後每個村裡面控制出來採購的人,必須要有通行證,有的是志願者,有的是村組長和黨員,他們拿著採購證和通行證的時候,才能到這個地方來買。因為我們湖北是重災區,我們黃岡又是湖北的重災區,只要我們湖北和黃岡有一個病例,我們還是要繼續堅持,不然這一個人的傳染性很強的話,還是前功盡棄。

解說:據上巴河鎮黨委書記何耀清介紹,上巴河鎮有28個村、1個居委會,全鎮人口32000人。從正月初一開始,鄉鎮對每家每戶進行了徹底摸排和登記,發現武漢返鄉人員1900多名,黃州返鄉人員1000多名。鄉鎮通知各個社區和村組對這些人群予以重點關注。到目前為止,全鎮發現2例確診病例。

何耀清 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黨委書記

何耀清:他們現在都在團風縣定點醫院裡面隔離診治,在我們平麓山的一個酒店裡面,單獨隔離了。

記者:密切接觸者?

何耀清:密切接觸者。

解說:根據黃岡市的統一安排,各鄉鎮發現確診和疑似病例後,均移交縣定點醫院進行集中收治。鄉鎮衛生院負責隔離發熱人員、並配合鄉鎮政府為實施隔離的密切接觸者提供醫護服務。這天中午,又有四名密切接觸者被送到鎮裡設置的隔離點。

解說:在隔離點裡,記者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密切接觸者,老範。

老範:我是透析的,我今天核酸檢查也沒問題,現在有個問題我幾天沒透析了。

解說:據老範說,幾天前一位和他在一起透析的病友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於是一起透析的多名病友都被作為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老範:我現在最擔心的是透析,因為我們這些人等不起,等一天我人就像吹氣球一樣腫一天,等一天就腫一天。

解說:眼下,還有多名像他一樣的、特殊的密切接觸者,都需要單獨的場所來進行透析。這個難題該如何解決呢?

鄭勤:這裡是我們的普通透析區,這是我們的隔離透析區。隔離透析區面對的病人就是我們不能排除新冠的和疑似新冠的尿毒症患者。

記者:原來這個隔離透析區也是有的嗎?

鄭勤:沒有,這個是我們連續奮戰了48小時,我們在兩天之內新建起來的,我們是從別處調的,然後自己重新訂購了5臺透析機,在48小時之內安裝完畢,我們的工程師48小時不眠不休。我們要對所有的透析患者進行新冠肺炎的篩查,把透析患者分為第一個確診的,如果是確診的,我們將會在隔離病區,在床邊實施CRT透析,然後對我們疑似的或者不能排除的,我們放在隔離病區透析,將他和正常的沒有新冠肺炎的患者將他區別開來,防止新冠肺炎的透析病人,這個特定的人群進行擴散。每一個透析病人只有大概兩三天給我們緩衝時間,這之間我們還需要跟他做新冠肺炎的篩查,包括胸部CT,包括血檢,包括核酸檢測。

解說:據瞭解,在透析患者中發現確診病例後,黃岡市對全市的透析患者進行新冠肺炎的篩查,並在全市多家定點醫院為需要透析的確診病例和密切接觸者,分別設置單獨的隔離透析區。

解說:中午時分,該輪到老範透析了,他準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由於老範是正在隔離中的密切接觸者,透析結束後,鄉鎮衛生院還將用專車把他送回隔離點繼續隔離。

解說:趕回黃岡市的志願者張飛正在剛剛竣工不久的黃岡市婦幼保健院新區裡忙碌,他說,為了保障志願者們的健康,黃岡市有關部門每天為他們提供口罩、手套、中藥預防湯劑等,並要求志願者們在相關平臺上進行註冊,領取防疫志願者專項保險。

字幕:據瞭解,在節目播出時,這個能夠提供400張床位的婦幼保健醫院新區,已經被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