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教育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少之又少?

醋小蝦


這與中國幾十年的應試教育密切相關。應試教育看重的是分數,是升學率。而取得高分主要靠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這樣不僅養成了程式化的思維習慣,同時也大大壓縮了甚至沒有了培養創造思維如創新能力的時間。加之社會缺乏自由表達與自由思維的習慣。所以創造性人才稀少。


其樂在衷


錢學森之問是針對中國人這麼多年一個諾貝爾獎都拿不來說的。

然後美國那面總是出偉大的科技企業家,90年代是比爾蓋茨,新世紀是喬布斯,喬幫主去世以後,馬上又來了扎克伯格,現在又來一個鋼鐵俠,伊隆馬科斯。

看美國,總感覺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力的國家。

反觀我們自己,大家覺得中國人真沒用,出不了諾貝爾獎(這兩年我們出了屠呦呦拿獎),出不了喬布斯,伊隆馬克思,然後我們把鍋甩給了教育。

中國的教育如果真的這麼差,我們的火箭也上不了天,航母也下不了水,J20戰鬥機難度是美國人幫我們的研發的?

鄰居眼裡無英雄,在我們的眼裡馬雲,馬化騰,任正非,李彥宏都不算有創造力的人,也許是因為在我們眼裡他們是中國人。

現在高科技大片基本上都是美國人壟斷,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美國白人掌握著這個星球的高科技,由美國白人代表著全人類用我們的科技與外星侵略者對抗。

我們看聯想的電腦,小米,華為手機總是感覺很土不夠酷。

在消費電子領域我們做的是不如美國人。

那是因為手機離我們老百姓生活很近。

說點遠的,我們的高鐵佔全世界份額的百分之七十,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通信設備佔全球百分之四十的份額,無人機基本上都是中國人的天下,特變電高壓電設備技術全球第一,佔世界百分之百的份額。現在我們國家正在撕開白人一直壟斷的大型民用飛機這個領域。

這些領域很多的我們的工程師,科學家都是幕後工作者默默無聞。

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看到酷的產品,蘋果手機,特斯拉汽車,認為那個才是高科技創造性,那是不是我們對複雜的人類高科技工業的一種偏見呢?認為高鐵不是高科技,華為的無線網絡不是高科技,這些不是高科技難道是送話費換來的?

對創造性領域的誤解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呢?


老李校長


我想,這個問題在今天應該有新的解答了。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來說,你說中國一點創造性的人才都沒有培養出來,那是不太合適的。但為什麼人們總是下意識地喜歡討論這個問題呢?因為中國人總有一種力爭第一的意識,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哪怕一個國家在科技文化方面領先於中國,中國的國民就會不斷地問自己這個問題。

而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下意識地會和什麼地方作比較呢?當然是西方發達國家,如果非要精確一點的話,無非就是美國嘛(當然也有朋友會拿美國之外的國家來比,但總之都是所謂世界強國)。

同時,今天為什麼沒有培養出民國那麼多的大師?因為民國時候不管是科技樹還是人文樹的發展比起今天來都粗糙很多,一個人要想跨領域發展或者在自己的領域作出連普通人都仰望和稱讚的成就,相對其實要容易些。而今天,社會分工早就細化了不知道多少倍,即使在物理學或者數學或者其他領域出了一個大師,恐怕普通人也看不懂聽不懂,更不要說給他們增加聲望了。他們行業內的泰山北斗,但已經不太可能成為全民學術偶像了。

你看,在互聯網上,大家除了情感、教育、炒股、娛樂影視這些話題可以人人摻和一腳之外,真正的專業話題,能有多大參與度。

專業話題,畢竟有專業門檻。

那麼,除了中國人力爭上游的習慣,還有什麼原因造成了大家不斷地問這個問題呢?

因為大家覺得創造性的人才還不夠多。最好隔壁的王二蛋和班上的李華同學都成為創造性人才,最好在街上扔塊板兒磚都能砸中幾個創造性人才……如果創造性人才永遠只能百裡挑一千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大家就還不會滿足。儘管以中國的人口基數而言,這已經是相當恐怖的一個絕對數字了。

不過,你們猜猜,大家覺得創造性特別好、特別突出的西方發達國家,真正具有創造性而非故意譁眾取寵的人,比例又是多少?


吹上來的小動物


這個話題的反面是,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教育不是這樣,那麼就談談我瞭解的美國教育吧。

我女兒在美國一所私立中學七年級剛畢業,秋季上八年紀。看她數學課的內容,真心覺得比國內八年級的水平低,但聽了她幾堂課,卻不得不感嘆課程教的是學生“尋根”後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說,他們注重的不是怎麼解答每一道題,而是為什麼要這樣去解答每一道題,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加關鍵。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我非常理解這樣做的目的,不拘泥標準答案,而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深入探索所需要的思辨能力。

幾年前,我曾給《讀者原創版》雜誌寫過一篇題為《難倒博士老媽的美國小學作業》的文章,以下是原文:

這段時間丫丫顯得出奇地忙,以往每天放學回家後總要先要練上一陣的籃球最近也省了,每天小臉就快粘在iPad上了,我在她的谷歌搜索引擎上做過限制,所以並不擔心她在看什麼,我只是好奇是什麼能讓這十歲好動的小丫頭如此地專心致志。
謎底很快地揭開了,原來是她在為寫社教課(social science)的大作業而收集資料呢。可我一看這道作業的題目,立馬傻眼了——“通過收集歷史證據來歸納美國南方非裔在解放奴隸制後的各種不同反應,同時說明你為什麼支持或反對以下的觀點,(1)美國南北戰爭是南北之間經濟利益紛爭的結果,(2)南北戰爭是地域差異的必然結果”。在作業佈置的最後,老師告訴每個孩子可以查閱圖書館、因特網、書籍、錄像、電影和雜誌等,也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但不可以越俎代庖,允許用語言、繪畫或兩者結合的方式等。

說實在的,我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反應是,這哪是在考四年級的小學生啊,這簡直可以是大學歷史系的論文題目了,就是讓丫爸丫媽我們這兩位一直喜歡研究南北戰爭的家長去回答這樣的問題,也需要做很多的資料收集和閱讀,更不說還要歸納、昇華到思辨的程度了。美國南北戰爭是全美尤其是南方學者們一直在廣泛深入研究的話題,在學術界本身就有很多爭議,其中就包括南方戰爭的起因,這沒有一定答案的題目,讓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去回答不是難為孩子嗎?
我把這個擔心告訴給了丫丫,誰知道她淡定地說,“這世界上的很多問題都沒有一定的答案,不同的孩子面對同樣的證據有時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況且有關證據多如牛毛我們這些小孩子根本無法收集全了,所以做這樣的大作業,重要的是我搜集到的論據是什麼,而這些證據又怎樣支持了我的結論,而不是結論本身是否正確。”
我不禁刮目相看,對我這個從中國教育中走出來的人,尤其又是學理工科的,潛意識裡好像已經習慣了每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卻原本這追求“正確”的本身才是限制發散思維和思辨能力的根本。而相反,美國的小學生從一開始面對的就是開放性的作業和試題,鼓勵學生們去搜集資料、閱讀分析、然後得出自己獨立的見解,這讓十歲、四年級的丫丫在這樣複雜的問題面前已知道如何下手了。

於是我隨她一起去讀南北戰爭的簡史,看李將軍、林肯等人傳記的兒童讀本,一起上圖書館借閱紀錄片和電影,一起去里士滿參觀南北戰爭博物館,我還特意為她約了弗吉尼亞大學一個著名的南北戰爭作家,讓她能有半小時交談提問的機會,然後我們一起歸納找到的所有證據,並逐條羅列對比。我突然領悟,其實得到什麼樣的答案此時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是這個過程的本身,它讓孩子瞭解了很多過去不知道的東西,而且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在認識到這些不同的同時,我也不再擔心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確,而是自己的結論是否算言之有據。
到了最後,丫丫完成了近兩千字的論述,在文章中她是這樣總結的,“在做這個題目之前,我想當然地以為南北戰爭結束後所有的非裔奴隸一定會歡呼自己的自由,但大量的證據表明,南方奴隸在走出主人家變成自由身的時刻感到得更多是茫然,他們中的很多沒有自己的姓氏,不知道怎麼去求生,不少非裔奴隸甚至參加南方軍為邦聯獨立而戰,此刻突然變得無家可歸,也不知該去投奔誰,在這種環境下茫然無助好像才應該是比較正常的反應,當求生變成迫切的需要時,自由的含義便需要時間來慢慢體會了”。

這是丫丫在小學四年級時候的作業,這個作業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美國的教育是一個鼓勵發散性思維、思辨、和創造性的教育,而不是一個只追求標準答案的教育,這樣教育的結果是,學生能夠找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話題,同時,這種教育體系非常鼓勵學生繼續對感興趣的話題進一步深究下去,這就是創造力培養的根本,從興趣出發,到研究手段和途徑的養成、再到進一步探索從而形成自己觀點的鼓勵,最終,有創造性的人才便會脫穎而出。

在美國,我曾遇到過很多極具創造力的人才。十來年前,弗吉尼亞某家州立大學有個學生非常偏科,期末考試除了計算機課程優異外,其他幾門功課幾乎全部當掉,他怕退學,於是鑽研了學校的課程計分系統,駭進去改了自己的分數。後來被發現,學校給予他退學處理,但之後馬上僱傭他來管理學校的IT系統,因為他駭進這所著名大學非常安全的IT系統的手段極具創造力,非常天才,學校從愛惜人才的角度出發,希望他能用自己特殊能力為改善學校網絡安全作出貢獻。這個事例當時讓我感慨良久,一個犯了錯的人能被原諒並施以重任,體現了整個體制對創造性人才的愛惜和尊重。


心路獨舞


1. 事實是,就算我們的教育沒有創造出你們想象中那麼多的創造性人才,我們目前也可以過得很好。我們“借鑑”別人的就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不要?你說“借鑑”是不恥不思進取的,錯!“借鑑”本身就是思進去的表現。



2. 教育能不能產生創造性人才?能肯定是能的,只不過這個問題放在社會大背景下來看會更好,因為前者可能過分誇大了教育對創造性培養的作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反過來說明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化”出那麼多的創造性人才-----以教育培養的形式體現,那是因為這個社會還沒有一個需要迫切孕育“創造性人才”需求的大環境。



3. 創造性能力的確很重要,可是複製也是很重要的,這個世界因為創造而改變,而最終得意把創造性成果惠及世界的,那還是需要複製,只有複製才能夠傳播。少量的突破性的創新就夠了,比如,我們是需要更好的糧食品種,我們需要更多像袁隆平一樣的人,但是在沒有比袁隆平的創造更加惠及世界的話,我們的整個世界最好的做法還是先去把袁隆平的創造先普及惠民。



4. 錢學森之問……那是很久以前問的了,實際上我們國家創造性人才還是很多的,不拿像袁隆平這樣的大人物舉例子了,就說說我自己吧,我在某網站上面寫了一個記憶方法,現在都搞成APP了,有人告訴我說,你應該去申請專利啊,命名類似上面康奈爾筆記法之類的,我才不去呢,得趕緊把東西做出來,搶佔市場……即便我這樣快,還是被抄襲了。你看,其實很多民間的產物你是看不到的。因此,可以因為錢學森之問來反思我們的國情,不可無腦抹黑我們國家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