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持續輸出高質內容的前提,是讀萬卷書嗎?

emptymalei


持續的輸出優秀的內容,不僅可以吸引讀者閱讀和關注,更能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我相信,每一位創作者都渴望寫出優秀的作品,希望持續的輸出高品質的內容。但是,要做到持續的輸出優秀作品,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僅僅是多讀書就可以做到的。

持續的輸出高質量的作品,當然離不開大量的輸入,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大量的閱讀是一個寫作者的基本素質,卻不是保證持續輸出的必要條件。因為要做到輸出,首先需要把輸入的內容理解,並融合成自己的,才能表達出來。寫作是思想的表達,只有對生活的深入瞭解與把握才能產生深度思考。

那麼,怎麼才能持續的輸出高質量的作品?

一、確定寫作主題

從自己擅長的專業出發,確定自己的寫作主題,深入的,系統的挖掘下去,寫出優秀的文章。長期堅持之後,不僅讀者能獲得知識,自己也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二、要會講故事

精彩的情節、合理的敘事、有效的衝突,是吸引閱讀的不二法寶。

三、刻意練習

如果你準備訓練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要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提升自己的寫作計較和方法。並不斷地確認自己的寫作目標:準備用怎樣的類型寫作?對標的高手是誰?計劃通過多少篇的練習達到何種水平的輸出質量……

四、多學習優秀的文章

學習別人的文章,可以讓自己瞭解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冰鞋通過學習別人,瞭解到大家關心哪方面的內容,哪些內容能引爆讀者,從而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思路與指引。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幫助到你。我是夏夢,一名頭條旅遊領域優質創作者。


夏夢奇遇記


持續輸出高質量的內容前提除了讀萬卷書還能是行萬里路、閱人無數,所謂身體和心靈要有一個在路上。

讀萬卷書能夠讓我們看到古人“足跡”,領悟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和我們此時此刻聯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還能引經據典以古為鑑,所謂以古為鑑,可以知興衰;以史為鏡,可以明事理;

古代還未有文化積澱,文人行萬里路寫出千古之絕唱,所謂高質量輸出之代表;

閱人無數會讓你看盡世間冷暖、人性善惡,產出觸動心靈的內容。






展展ya


讀萬卷書是個前提條件,但也不是說只要多讀書就夠了。用我們中學學幾何的話來說,【讀書】是個: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如果我們只是要休閒或消遣時間,那你愛怎麼讀書:讀多少、怎麼讀、吸收哪些,那都是個人化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己開心就好。


但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能有持續的輸出,那讀什麼書、怎麼讀,就得有個系統化的思維,不能完全跟著興趣和心情走。在多讀書的基礎上,還需要有以下兩個條件來助力我們產生高質量的輸出:


一、錨定方向,明確目標

拿我自己來說,一直都很愛讀書。上小學的時候我最愛讀武俠,高來高去,做著當大俠的白日夢;進入中學一直到上大學,我迷上了小說,契訶夫、卡夫卡、加繆、愛倫坡、格非、葉兆言……國外的、國內的、古典的、現代的,如飢似渴,全都讀。要說這些時期,看書有什麼特定的目標?沒有,只要是【順眼】的,沒有不看的。


工作以後,技術書籍偏多,各種編程語言、架構設計,這個時候目標性就比較強,要提升我自己的技術和業務能力。


從朝九晚五的職場人向自由職業邁進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摸索,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我錨定了【職場生涯規劃】這個方向。我做的事情雖然多而雜——寫書、講課、做自媒體、培訓,但都是圍繞著【生涯規劃】這個主題。相應的,我對書籍的選擇也都以這個主題為圓心來輻射。書的覆蓋面和層級很廣,有職業規劃的、心理學的、方法論的、思維訓練的、如何寫作的……它們看似差異很大,非常分散,但是它們都與生涯規劃的不同面向和層次相關,可以幫助我:一、更深刻地理解生涯及生涯規劃;二、更好地輸出我的思考和觀點。


我對小說還愛不愛呢?也還愛,可以在有空的時候讀一讀當做休閒放鬆,但它們已不是我書架上的主角了。


且不說我們的先祖有多少聖賢書留給子孫後代學習,就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紙質、電子書籍、自媒體、碎片化知識,多得數不勝數。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得到的知識基本上就是散點化而且淺顯的,很難助力我們產生輸出。


二、具備獨立思考和整合的能力


當我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而且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是不是就能產生輸出了呢?也未必。有些人讀了很多書,也記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只是存放在自己的腦子裡,並未【消化】!甚至好些個書上針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大相徑庭,所以這些不同的觀點就在腦子裡【打架】。這個時候要產生輸出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我們缺乏自主的觀點和認知。即使我們產生了輸出,也是做了一個搬運工,把別人的觀點從自己腦袋裡搬出來。但是這樣的輸出有一個問題,就是隻能針對某些特定場景或特定的問題,一單場景或問題發生了變化,我們就【不會了】。


就像有人跑過來諮詢說:“領導跟我說了一句xxxx話,我該怎麼回答。”你告訴ta,可以如此如此應對。可是下一次,換了一個場合和時間,領導還是同樣的話,那個應對就不靈了。我們只看到了【領導的某句話】這個表面,而沒有去理解背後的意圖和期待。所以只學到一句話(或一個觀點)就到處套用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


看書也一樣,我們學習方法和理論的同時,也要去理解這個方法和理論是為解決什麼問題而提出的,適用場景是什麼、不適應場景是什麼?作者寫書的那個年代和當下的社會環境有沒有什麼差異?作者A和作者B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差別那麼大,這與他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和背景有什麼關係?……當我們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時,我們才能把書裡的東西變成自己的,也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視角和體系。這樣,我們才能去整合不一樣的聲音和觀點,而不是讓他們在自己的頭腦裡打架。


當我們明確了方向、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讀了足夠的相關書籍,我們肯定就能輸出一些東西了。但至於我們輸出的東西是不是非常吸引人,其實還要下一層功夫,那就是:去學習如何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