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怎麼理解?

追奔少年


我不回答這個問題,我把這個問題擴展一下,也算是和大家做個分享。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慢慢思考,細細品味了。


溫情默默的兔子


窮則思變,差則思勤!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關於這個問題,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原文出處: 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 “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

這段話它的釋義:

意思是說以前有人評價大年的畫,說他胸中有萬卷書。更神奇的是,大年因為宗室不能出遊,都要回來。才能寫出心中丘壑,不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想做畫能畫得出來嗎?

形成原因:

是因為在古代,交通、通訊、食物、醫療、居住等等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迫使古代的那些人不得不在“行萬里路”的這個過程中去逼迫自己解決更多問題,從而促使人的能力就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鍛鍊起來,然後挑戰陌生的勇氣和信心也在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的建立起來了。




那麼,在現代,是這麼說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它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再多的萬卷死書,也不如去行萬里路,這樣才能見多識廣。 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去行萬里路,就不如去結識更多的人。可是你出去到處轉悠,去結識更多的人,也未必能得要領,所以還不如請教名家給你指點迷津。 但是名家再怎麼說,也不如你自己能夠領悟到位。領悟到位了才是你自己收穫的東西!



總結,我對這句話的整體理解:

1、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們都要學會活學活用。就拿讀書而言,不能讀死書,讀再多的書,不去思考,也一樣吸收不了你所讀書裡的精華。

2、俗話說“實踐才能出真知”!所以,不管你有多高的才華,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不能用到實處,也發揮不了它的作用,最終也只是一個“擺設”。

3、就古代和現代的說法來說,結合起來就是突出一個“悟”字,不管你讀了多少的書,走了多少的路,經歷了多少,接收到了多少名人的真理,最終歸結於“自己的領悟”。“悟”就是思考,是一種認識,是一個內因,更是一種善於總結。因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與分享。那麼你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芷蘭小時光


如何理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是由明朝著名的畫家董其昌,在自己畫山水畫的時候寫下的隨筆。

原句說:“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在這句詩中,作者董其昌只是懷疑大年因為宗室之親,不能經常遠遊,是怎麼做出如此絕美的畫作?若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高深的手法就能得到嗎?

接下來,董其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舉出了很多的例子,董其昌在其畫訣結論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大意是:只有讀了萬卷書,行了萬里路,他的心胸中自然就會脫去凡塵汙濁的東西,自然就會形成丘壑,形成高山流水,就會完成一幅絕世佳作。

若我們仔細瞭解董其昌,就會知道,其實董其昌是山水畫的畫家,他倡導畫家以氣為生,強調士氣,強調韻味,董其昌意在通過這句話強調畫家們應該多讀書,多實踐,而不是空談理論,不去實踐。

讀書延長視野

我們每個人的世界真的很少,比如我們看不到像《金鎖記》中曹七巧那樣的母親,她深受封建家庭的毒害,並把這份封建毒害傳檄給下一代,毒害自己的兒媳婦,殘害自己的兒子一輩子再也去不來老婆,讓自己的女兒嫁不出去;我們也看不到老舍《駱駝祥子》中的祥子,他經過買車賣車的三起三落之後,對生活喪失信心,再也無法面對陽光;我們看不到梭羅《瓦爾登湖》中的那個願意迴歸自然,追求本真生活的人;我們也看不到《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友情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知識觀......

讀書有的時候並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它就像置於我們頭頂的空氣,只有覺得空空的才覺得自在舒服,若是我們的頭頂上面有一扇天花板,實實在在的天花板反而卻不舒服,而成為了束縛。

實踐讓化為真知

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倡先試行一小部分地方,再拓展至全國,這種實踐的觀點一直影響著我們。就像我們學習一樣,只有先開始試行一種學習方法,才會發現,這種方法是否好用。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斷言:“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一千多年來,這個真理從未有人敢質疑,可是20多歲的伽利略卻大膽懷疑,並用實踐證明了這個理論。1589年的一天,他在意大利比薩城的斜塔下,拿著兩個大小一樣,重量不等,一個空心,一個實心的鐵球,拋下兩個鐵球,發現它們幾乎是同時落到地面上,於是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用實踐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

三、讀書與實踐相輔相成

在我的身旁,有很多輟學的孩子,他們大多相信讀書無用論,而相信只需要實踐就可以,殊不知理論是支撐實踐的重要部分。假如我們沒有讀過一些名言警句,就不會知道傷心的事兒,總會過去的,快樂的彩虹總會降臨等諸如此類的名言哲理,那麼我們奮鬥的旅途中就充滿了很多的黑暗。

都說文化是不斷進步的,但進步卻是伴隨著讀書和實踐。從人類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我們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等,在不同社會時代的特徵文化大多通過不同種類的承載物——文字來傳承的,而這些文字裝載在書本里,然後一點一滴的流傳於世,所謂“以史為證,可知興衰,”只有通過這些歷史中的脈絡,我們的現代才會從史書中總結出經驗規律,從而指導現代更好的發展。

所以,任何一句古語中均透露出古人的智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從古至今亙古不變的真理了,也適合我們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方針。







麥穗日記


對於這個問題,前段時間已回答了一次,今天還想講一些自我看法,淺陋之處,望諸友見諒

書籍作為一個知識的載體,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讀書學習就成為人們提高智識的必然途徑。然而,讀書就象找們吃飯一樣,重在消化,只有消化吸收了其中的營養,才能將其轉化為真正有用的能量,如果消化不了,也是徒然,文化文化,有文不化,只是空話。因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用,真正應用到社會生活中,靠的是融匯貫通,靠悟性,靠實際操作,這就叫經驗。行萬里路的意思,就是要人們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變成有效的應用,在實踐中把概念的東西轉化成實用工具,這才是行萬里路的重要性。如果只知道讀死書,死讀書,卻不會把所學靈活應用到生活工作中,那就叫書呆子,甚至比不上一些文化程度低而有悟性的人。

因此,既要努力學習書本知識,更要積極參加眾多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實踐來檢驗,去融匯貫通,才可稱作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而不是隻有文憑的讀書人。


浪才扭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其實是要我們不僅僅是在書本上學習知識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要親自行動起來。

“讀萬卷書”是指應該全面吸收書本知識,使自己具有淵博、紮實的文化素養;“行萬里路”是指不能單純地沉迷於書本,還必須廣泛瞭解、認識和接觸社會,並把書本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綜合這兩句話的整體內涵,就是既要重視書本知識,也要重視社會實踐,或者說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妙哉書道


農民工碾轉各地,那不是行萬里路?為生活,為家人奔波,收穫的是錢。只有少數人混得出人頭地,更多的是解決溫飽,直至盈餘。真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如徐霞客的鳳毛麟角,究其原因,與人的抱負相關,有大有小,開闊者收穫大點,窄小者收穫則小。


厚德載物12261


紙上得來終覺淺!一朵花,你在書上了鮮無數遍,還不如一次親自去看看、摸摸、嗅嗅真的那樣的一朵瞭解深刻;對一個事件,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第一手資料,自己也感受最深,體會最細;沒有當過知青的城鎮知識青年,即使憑空編一個知青小說,也絕對打動不了讀者;要成一個工程師,只讀書也是不行的,得多動手實踐......"要知道梨的味道,得親口嘗一嘗。"毛主席的教導是真理!這也是我的理解。


枝葉SIMPLE


成吉思汗讀過一年級嗎?李世民沒上過初中吧!老子,孔子,這樣的教育家,思想家也些上過幼兒園!歷來聖賢都是遊學而開悟,應了師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格言!要舉例,數不勝數!讀萬卷書真不如行萬里路!


首真道長



精誠所至173


與實際行動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