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孫權勸學》知識講解


(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孫權勸學》知識講解


梳理運用

作者與背景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夏縣)人,生於光州光山(現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世稱涑水先生。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捲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於熙寧三年出知永興軍。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主持編纂編年體通《資治通鑑》,共29卷,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改寫而成的,所寫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軍。不久,周瑜病死。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佐,勸孫權聯劉拒曹,逐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東吳大將呂蒙由於出身行伍再加上軍務繁忙,還沒有自覺學習的意識。孫權勸呂蒙注意學習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

關於孫權、呂蒙、魯肅

【成長龜鑑(下)—《孫權勸學》】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創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他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縣小吏,黃巾起義爆發後,他募得兵勇千餘人擁兵自守,升為別部司馬,繼為長沙太守,曾依附袁術鞏固勢力,192年在與劉表作戰中中箭身亡,孫堅的長子,年僅17歲的孫策以孫堅舊部為基礎佔據江東,不到十年時間便削平江東各方割據勢力,成為江東霸主。公元200年,孫策被刺客淬毒刺傷後身亡,他的弟弟,18歲的孫權便成為江東的新主人。他選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建安十三年(208),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孫權稱吳王,建興七年(229)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成長龜鑑(下)—《孫權勸學》】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並於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累功拜廬江太守。在軍旅之時,在孫權的勸說下發憤讀書,深為孫權、魯肅所依賴。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於合淝戰奮勇抵抗魏軍追襲,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又後上代魯肅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中排第二位,文武全才。歷史上的魯肅,作戰時手不釋卷,是一代儒將。

知識積累

重點實詞

1.卿(qīng):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2.當塗:當道,當權。

3.辭:推脫。

4.務:事務。

5.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6.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易》《詩》《書》《禮》《春秋》等書。

7.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8.涉(shè)獵:粗略地閱讀。

9.見往事:瞭解歷史。見,瞭解。往事,指歷史。

10.過:到。

11.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2.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13.吳下,指吳縣,現在江蘇蘇州。

14.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暱的意味。

1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6.大兄:長兄,這裡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17.見事:認清事物。

重點虛詞

1.豈:難道。 邪:通“耶”,語氣詞,可譯為“嗎”。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耳: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見往事耳)

3.乃:於是,就。 (蒙乃始就學)

4.孰(sú):誰。 (孰若孤)

5.及:到了……的時候。 (及魯肅過尋陽)

6.非復:不再是。 (非復吳下阿蒙)

7.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8.而:連詞,表順承。 (結友而別)

通假字

1.“邪”通“耶”,語氣詞,表反問。可譯為“嗎”。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塗”通“途”,道。 (卿今當塗掌事)

古今異義

1.孤

古義:古代王侯的自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孤單,孤苦。

2.博士

古義: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3.但

古義:副詞,只。 (但當涉獵)

今義:轉折連詞。

4.往事

古義:歷史。 (見往事耳)

今義:過去的事情。

5.及

古義:到了……的時候。 (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以及。

6.過

古義:到。 (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經過。

一詞多義

1.當

動詞,掌管。 (當塗掌事)

副詞,應當。 (但當涉獵)

2.就

從事。 (蒙乃始就學)

完成。 (指物作詩立就)

3.見

瞭解。 (見往事耳)

認清,識別。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 以

介詞,用。 (蒙辭以軍中多務)

與“為”連用,“認為”。 (自以為大有所益)

重點句式

1.省略句

省略主語。 (“與蒙論議”即:“(肅)與蒙議論”。)

2.倒裝句

狀語後置。 (“蒙敵以軍中多務”即:“蒙以軍中多務辭”。)

成語

1.吳下阿蒙

2.刮目相待

考題例析

1.(2015•山東聊城中考) 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 “汗青”特指史冊;“桑梓”指家鄉;“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別稱。

B. “撲朔迷離”“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別出自《木蘭詩》《孫權勸學》《醉翁亭記》。

C.《論語》《鄉愁》《端午的鴨蛋》《變色龍》的作者分別是孔子、余光中、汪曾祺、契訶夫。

D.《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之一;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2.(2015•安徽中考)九年級某班以“走進民間文學藝術之諺語歇後語”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有一些問題,請你參與解決。

(1)活動中,小雪同學為班級黑板報寫了一段文字,請你幫她修改。

【A】中華民族製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諺語和歇後語是其中的兩朵奇葩。【B】諺語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動;歇後語幽默、風趣,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它們是民間語言的精華,是人們喜聞樂用的語言形式。

①【A】處劃線句中有用詞不當的語病,應將“________”改為“________”。

②【B】處劃線句與下句語序不一致,應調整為________________。

(2)小軍同學做事拖拉,請你引用下面的諺語寫幾句話,勸說他改正缺點。

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沒完沒了。

(3)班級採風小組到王嶺村蒐集歇後語。請你根據下面的示意圖寫一段話,告訴同學們怎樣從學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答案是C。《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書,不是孔子一人的。

2. (1)本題考查病句的修改以及句子的語序。A處用詞不當,“文學藝術”不是被“製造”而應被“創造”。B處參照下句句子格式更改即可。日常學習中不僅要積累相關基礎知識,還應多讀多練培養自己的語感。答案:①製造 創造 ②諺語形象、生動,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和分量

(2)本題考查語言運用,難度適中。要根據題目給出的語境組織語言,注意既要滿足題目要求,又要簡潔得體。答案示例:小軍同學,“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沒完沒了”,做事不拖拉,既提高了效率,又培養了好習慣,不是一舉兩得嗎?

(3)此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歸納能力。做題時要注意方位和地點,從宏觀上把握材料,從細節處著手做題。 答案示例一:從學校出發,一直往東到十里鋪,再往東北到染坊村,然後往北不遠就是王嶺村。 示例二:從學校出發,一直向前到十里鋪,左轉到染坊村,再沿著右邊的路走就能到王嶺村。

(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孫權勸學》知識講解


課文講解

理解主旨

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理清結構


(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孫權勸學》知識講解


寫作特色

1.記事簡練。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2.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

本文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把握重點

1.《孫權勸學》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格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示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2.文中的三個人物各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結合身份背景作分析。三個人物各自說話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又是怎樣的?

孫權:關心下屬,循循善誘。孫權身為人主,對臣子寄予厚望,真誠關懷,可算是一位有學識、有遠見、有胸懷的明君。

呂蒙:勤奮好學,自信。呂蒙起初對自己沒有信心,但總算能夠從善如流,好學上進。取得成績後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率真坦然,躊躇滿志,無論是在君主還是在同僚兼上級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朝氣。

魯肅:慧眼識人。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卻能對呂蒙發出由衷的讚歎,並和他結友,可見魯肅的敬才、愛才與爽朗豪放的氣質、磊落坦蕩的襟懷。

總的來說,孫權的話,曉以大義又以己作譬,語重心長,顯示出王者風範;魯肅語帶驚奇,流露出的是佩服和欣慰;呂蒙的回答充滿自豪,顯出一個武將特有的直率。

3.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4.呂蒙由不學到學乃至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1)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

(2)讀書學習非常重要。

(3)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4)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5)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成長。

在線閱讀

電子課文【成長龜鑑(下)—《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參考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依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分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