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否会倒逼一场新的教育改革


疫情是否会倒逼一场新的教育改革


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和蔓延,使得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集“在家+网络+自主+泛在”于一体的新型学习模式正式“出场”。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育机构,无一不在为此做各种准备。

尽管此种新型多态学习模式,是由一场疫情倒逼而来,但与其看到其带来的危机,不如看到这场危机里蕴含的学习契机,这一新型学习模式的新尝试,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革命”。在此情势下,研究中小学生在新型多态学习场景下的特点和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多态学习模式的含义

多态学习模式是指集合了“工具+场景+主体+内容”多重要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这里,工具指网络,场景是家庭,主体是学习者自己,内容是指泛在的学习资源。这四个学习的要素同时叠加,进而发生化学反应,这应该还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

与过往的单一学习模式,特别是与常规的学习场景相比,这种模式绝不只是物理场景的变化,也不是学习工具的变化,而是一场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的学习革命。

疫情是否会倒逼一场新的教育改革


2

多态学习模式带来的变化

当前,学习场景由固定变为泛在。常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大部分发生在教室里,在多态学习模式下则发生在网络上和家庭里。看起来只是学习的物理场景发生变化,事实上背后的知识场景和应用场景也在变化。教室是知识的场所,如今知识的场所则是泛在的。网络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用来为学习服务。这一变化,也意味着知识权威的消解。学习者不必再把教室作为学习的唯一物理场景,而是开始考虑把教室作为学习场景的一种来源。这种微妙的变化,可能会帮助学生认知到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从而提高学习者本人作为自我教育的契机。

学习同伴由多人变为个体。在常规的教室物理学习场景中,学习一般是班级中发生的,由于集体授课制的存在,学习者彼此互为微观环境,对于不同的学习问题,既有来自同伴的质疑,也有来自同伴的分享,从而使得学习形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体模式。而在泛在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同伴则由多人变为一人,尽管也可以组建网络学习社区,但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班级多人场景。在这种情况更加有利于自我深度学习者,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只有学习者自己独立学会的,才是真正的学会”这一核心观念。

资源由静态单一变多元丰富。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师收集资源,加工知识,拆解概念,督导训练,进行讲授。由于受制于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课时的限制,学习者获得资源都是一样的:来自于教师提供的习题、PPT和讲义。这种资源是静态的、单一的,这对于学习卓越者而言是远远不够。而网络+在家+自主+泛在的多态学习模式,赋予了每个人获得多元资源的机会和权力,学习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多态学习模式下资源的丰富性,为学习者的学习开辟了诸多的更多可能性。

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自主。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由于有教师的督促,所以学习一般都是在“他者”的监督下完成,即使有极少部分的学习卓越者能主动完成学习,但也并非能排除老师的督促作用。教师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他律。而如今网络在家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在了,教室也不在了,同伴也不能依靠了,学习完全变成了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这种没有外部力量监督的多态学习模式,有利于学习者自己去培养对学习的责任和态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内容由教科书变为世界。以往在教室里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教科书,尽管在多态学习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或许还是围绕教科书,但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和资源。网络+智能终端对学习者的帮助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围。可以想象,在世界资源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学习者是不会满足于教科书的知识程度。

学习工具由“大脑+语言”变为“大脑+网络”。常规的学习工具是大脑和语言,而在多态学习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变得丰富多元,特别是网络场景,使得学习工具变得便利和高效。学习者可能不需要再做那些简单重复机械的学习任务,从而为其完成高阶思维能力的任务赢得了空间和机会。

信息浏览变为信息素养。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用电子产品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也成为培养未来人的一种必要素养。智能设备有了互联网的支持,成为知识海洋;平板电脑有了多媒体功能,还可以引入视频等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课堂的沉闷现状,甚至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电脑的交互功能还能引入更宽广、跨地域的交流性学习、游戏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多态学习模式,把学习者抛入了一种信息和知识混杂的海洋,迫使学习者去高效甄别有用的知识,筛选出真知。

多态学习模式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变化,这种多态学习模式同样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学习者获取的途径不够专业。互联网学习场景下充斥着各种各种的信息和知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获取真正权威的知识,对于青少年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获取的途径不权威,知识的含金量必然大打折扣。

第二,资源查找能力还有待提高。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并不意味着资源会自动进入到学习者的大脑,还必须通过较为专业的查找能力才可以得到。青少年学习者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时,使用的查找方法基本上都是原句的方式进行搜索,而没有对其进行加工和再次表达的能力。

第三,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信息和知识的泛在,特别是同一个事件,同一个概念,同一个现象,不同的渠道发布的内容不同,让青少年学习者无所适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原有认知,无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甄别出有效的真实信息。

第四,缺乏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由于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高认知,低控制”的身心发展特征,往往难以抵制来自互联网特别是社交、游戏等的诱惑,自我管理与监督能力弱,因此,使得学习难以持续和坚持。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计划性不够,使得学习依然是处于被动状态。

第五,缺乏深度的真实学习。互联网场景下碎片化、快餐式的喧嚣信息往往具有空泛性,容易使得青少年学习者失去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浮于表面和浅层,信息非常容易浮于皮表, 它消灭了推演逻辑说理过程,往往需要学习者自行脑补,信息的可验证性差,也很难有逻辑可言,因而,真正的深度高效学习没有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