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變之中李鴻章明明已經準備獨立建國,為什麼慈禧後面還要繼續重用他呢?

無根樹花正孤


這裡不牽扯獨立建國的問題,它的正確叫法叫做“東南互保”!其實這期間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在歪曲朝廷命令和對朝廷施壓中秘密非公開的進行著,而不是明目張膽的向朝廷叫板!而慈禧不得不聽取他們的意見,畢竟廣大疆土要靠他們去守衛!

事實上在朝廷向西方列強宣戰之時,東南部的省級官員(兩廣總督李鴻章、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山東巡撫袁世凱)一致拒絕承認其有效性, 堅持認為它是一個亂命、未經皇室適當授權的非法召令。

他們封鎖了宣戰聲明的消息,並於同日也封鎖了組織拳民抵抗外國侵 略的命令。張之洞巧妙地把 6 月 20 日的關於各總督聯合起來保衛他們轄區的命令曲解為他們應該合作,以鎮壓拳民和保護外國人。

在鐵路和電信督辦盛宣懷的建議下,長江流域總督張之洞和劉坤一與上海的外國領事達成一項非正式的協定,大意是:作為地方的最高權威,他們將保護外國人的生命和財產,並在他們的管轄區內鎮壓拳民;而外國列強不派軍隊進入他們的地區。李鴻章、袁世凱和閩浙總督同意這一協議。由此,整個東南中國避免了拳亂和外國的入侵。

盟國認為清政府應對公使館的外國人的生命負責,但同時自 組了一支聯軍來解圍。7 月 14 日,外國部隊佔領天津並威脅要開往北京。同一天,十三個東南省份的督撫集體敦促朝廷鎮壓拳民、 保護外國人、賠償他們在最近的騷亂中蒙受的損失和就克林德之死致函德國道歉。

在督撫的壓力下,朝廷的態度暫時有所緩和。 為了外國使節及其家屬的安全,朝廷允許總理衙門邀請他們搬進衙門,以便將來安排他們安全回國。充滿疑慮的外國公使回答說,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在衙門會比在公使館更安全』。

7 月 18 曰,李鴻章受命於朝廷,要求中國駐外使臣通知各國政府,他們駐中國的代表平安無事。一天後,憂心忡仲的總理衙門再次表示, 願意武裝護衛外國使節去天津。外國人還是起疑,要求總理衙門 解釋,『如果中國政府不能保證保護在北京的外國使節,為什麼 他們確信在城外、在去天津的路上有能力這麼做。』他們寧願待 在公使館區等待援救。7 月 20 日和 26 日,總理衙門分兩次給公使館送了幾車的蔬菜、西瓜、大米和麵粉。在這短暫的和解期內 (7 月 14-26 日),對公使館的進攻暫停了 12 天。

但是,隨著反動官僚李秉衡於 7 月 26 日抵達北京,戰爭的風暴再次爆發。在剛毅和徐桐的鼓勵下,李秉衡有力和成功地使太后認識到,只有戰鬥才能談判。戰爭和消滅外國人的政策被再次確定下來。敢於建議和平的高官倒黴了,他們中有五個被處決。

這種可怕的事態反映在 8 月 2 日袁世凱致盛宣懷的一封電報中: 『無望;少說為妙。』聯軍的增援部隊 7 月底到達大沽,8 月 4 日從天津向北京進 發。各國聯軍由 18,000 人組成,其中有 8,000 名日本人、4,800 名俄國人、3,000 名英國人、2,100 名美國人、800 名法國人、58 名奧地利人和 53 名意大利人。德國人很晚才到,沒有加入這支 聯軍。強大的聯軍猛攻天津至北京一線,驅散了行軍線路前面的 拳民和政府軍。西方強國很快地就擊敗中國,大獲全勝,以至於 裕祿和李乘衡分別於 8 月 6 日和 11 日屈辱地自殺了。

8 月 14 日, 聯軍攻進北京,解救了被圍困的公使館。 413 約 450 名警衛、475 名平民和 2,300 名中國基督教徒能抵擋住不知具體數目的大量的 政府軍和拳民約近兩個月的進攻,這真是個奇蹟。但是,這個奇 跡是由北洋大臣榮祿促成的,他對拳民無好感,又沒有勇氣反對 太后。他假心假意地進攻,放空槍且不用新式的大口徑大炮。結 果,公使館的防衛沒有被打破。

太后、皇帝和少數侍從在聯軍開進北京的次日喬裝逃跑。皇帝實際上想留在北京與列強締結和約,並且自己接管政權,但是, 絕境中的太后如往常一樣精明,不讓皇帝以犧牲她來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在逃離前的最後一刻,她命令把建議皇帝留下來的寵 妃扔到一口井裡, 並迫使皇帝和自己一起逃走。 他們穿著普通 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民認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長途的艱苦流亡之後,10 月 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來。


常棣tandy


1900年洋兵以破竹之勢攻入京師,慈禧落荒而逃之後,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確實差一點成為了總統。

不過,這並非是李鴻章自己的主意,而是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想法,這個想法則是“東南互保”的延伸。

所謂的“東南互保”,說白了就是東南督撫們撇開慈禧和清政府不管,在慈禧遭受圍攻的時候不出兵勤王,以此保證自己治下省份不捲入戰爭,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會遭受損失。

但是當時形勢頗為危急,尤其是慈禧和光緒出逃之後,生死未卜,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為了確保慈禧和光緒意外身亡之後,國家會陷入一片混亂,於是便在“東南互保”之上做出了延伸。

他們的打算是一旦慈禧和光緒死亡,那麼即刻擁護李鴻章做總統,以此維繫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

李鴻章雖然不想當這個總統,但是倘若慈禧和光緒真的遭遇了不測,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又極力擁護的話,那麼他即便不想當,也不得不當,正如他不想加入東南互保,可是在張之洞等人的裹挾之下他仍然不得不加入。

他孤身一人遠在廣東,遠離京師這個權力中樞,很多事情他是不得不為。

張之洞之所以選擇李鴻章,說白了只不過是想利用李鴻章的影響力罷了。

當時李鴻章的心情之複雜也可想而知,自己已經77歲,又疾病纏身,眼看著便要入土了,他更想的是自己的人生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收場,如果可以的話,他絕對不願意這樣陪張之洞折騰。

即便慈禧和光緒真出意外了,李鴻章真當上總統了,他能當多久?死了之後,後人怎麼評價他?

如果慈禧和光緒安然無恙,張之洞等人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推出來當總統,等到慈禧和光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他李鴻章又將如何自處?

說實話,李鴻章作為一個士大夫,他不可能不在乎自己的身後名。

正在李鴻章陷入兩難之地的時候,逃出京城的慈禧為了獲得洋洋老爺的諒解,也想著能夠儘早回京,於是給遠在廣東的李鴻章發了一道聖旨。

慈禧的意思也一目瞭然,老李,你速速北上入京和洋洋老爺談判,該給什麼好處你自己看著辦,哀家想早點回家!

李鴻章收到慈禧讓人送過來的聖旨之後,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下了,但是隨之而來又是另外一塊石頭懸在了心頭。

慈禧的這份旨意一到,那便說明慈禧和光緒沒死,既然慈禧和光緒沒死,那麼李鴻章也就不用當總統了,他效忠清朝幾十年,晚節也算能夠保住了,所以從發起“東南互保”之後便懸在心裡的這塊石頭算是落下來了。

可是,慈禧的意思是讓他北上求和,1895年只面對一個島國,他簽完了條約之後也被罵得狗血淋頭,弄得慈禧不得不罷了他的官,如今他卻要面對十一國,為了讓慈禧回京,清政府得付出多少代價?所以,李鴻章很清楚自己這一次北上較之1895年必將更為艱辛,一旦簽了字,他也必將遭到所有人的唾罵。

一世罵名,這是少不了的,他的晚節終究保不住!

所以,李鴻章心頭才有懸起了另外一塊石頭,這也是他後來在條約上簽字的時候不簽名字,卻只簽了一個“肅”的原因。

既然李鴻章曾經置慈禧的安危於不顧而加入了“東南互保”,又曾被張之洞等人試圖推為總統,那麼慈禧為何卻還要重用李鴻章呢?

如果李鴻章能夠選擇的話,這一次,他恐怕不想被慈禧重用,因為這一次重用完了,他的人生也完了。

可是他還是不得不接受,因為他的利益和慈禧的利益是一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維護慈禧的利益就是維護他自己的利益。

這對李鴻章來說,或許也算不上重用,不過只是讓他北上入京幫慈禧哄哄洋洋老爺罷了,慈禧之所以選擇他,是因為他早已經成了清政府的“簽約專業戶”,在國際外交領域擁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洋洋老爺只認他。

李鴻章作為一個“簽約專業戶”,擁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和簽約經驗。

所以,李鴻章是不得不為慈禧善後,慈禧則是不得不用李鴻章,除了李鴻章之外,慈禧已是無人可用。

慈禧不僅得繼續重用李鴻章,對於“東南互保”的其他東南督撫們,她也一樣得重用,比如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在事後無不加官進爵。

這幾個人不僅是當時的實力派,更是能夠繼續維護清政府統治的碩果僅存的幾個人才,所以慈禧才不得不繼續重用。


寧糊塗


庚子事變發生時,北京城岌岌可危,而李鴻章當時任兩廣總督,原理北京,慈禧太后在1900年6月21日,以大清皇帝的名義下達了向萬國宣戰書,李鴻章接到命令後,說“此亂命也,粵不奉昭“。他現在正忙著準備另外一件事情,想著當總統呢。

李鴻章準備獨立事件中關鍵的人物是劉學詢,此人是李鴻章的幕僚,私下裡又是孫中山先生的密友,他在這一事件當中起到的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1900年夏天,劉學詢受孫中山之託來到李鴻章申報,目的是策反李鴻章獨立。在劉學詢的努力下,李鴻章同意與孫先生合作,此時英國駐香港總督卜力也竭力推動李鴻章與孫先生聯合,實行兩廣獨立。不過這一計劃,由於多方面的因素,最終沒有成功。李鴻章也北上開始幫助慈禧處理爛攤子。

那麼回到問題當中來,慈禧太后在庚子事件後還依然重用李鴻章,這是為什麼呢?

以我個人淺見,我覺得大概有三個原因。

首先,李鴻章是一個很出色的外交家,當時的緊急事務是處理與八國聯軍的關係,必須有一個有這方面能力的人來主持,李鴻章為慈禧的不二人選。

其次,李鴻章軍權在握。從鎮壓農民起義開始就軍權在握。李鴻章的淮軍在後期被稱為戰力第一軍,號稱三萬精兵,如果李鴻章造反,恐怕清政府也難以應對。北洋艦隊幾乎也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

再次,慈禧需要一個用的順手的背鍋俠。那些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雖經李鴻章的手簽訂,但是罪魁禍首還是的大清最高的實權統治者慈禧。


向陽花開7290


請不要給李中堂身上潑髒水,他從來沒有想過獨立建國,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慈禧,獻給了大清,獻給了那個時代的亂世風雲。

就像1864年,太平天國南京陷落後,李秀成被俘之後,曾經勸說曾國藩南邊稱帝一樣,也確實曾有人勸李鴻章在東南立足,獨立建國,這個說客,不僅有英國人,還有梁啟超。可是,李鴻章說了一句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他在上海拒絕了梁啟超的上中下三策,依然北上,並死在“聯俄抗日”的深坑裡。



李鴻章的出身和經歷,註定了他不會獨立建國

雖然1840年之後,我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期,進入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這個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段裡,滿清看慈禧,漢人看李鴻章。

李鴻章作為進士出身的書生,一生的功業起點,反而是在35歲之後,那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平長毛、滅捻軍的內亂。就像曾國藩不會聽李秀成的勸說,李鴻章也不會拿自己一生的名聲,去冒獨立建國的風險,在這一點上,他對滿清是忠,對慈禧是義,對梁啟超這樣的後生,是期待。



即使是東南互保是事實上的獨立,李鴻章也並不具備獨立建國的可能性

從可能性上來說,在東南互保的前提下,李鴻章確實有獨立建國的機會,畢竟在不派兵勤王的事實上,在放任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的情況下,在坐視慈禧一路西逃的注目中,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四人,實際上已經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按律當斬。

可是,事實上,東南互保不僅僅是漢族地方勢力崛起的標誌,也是在最大限度的減輕八國聯軍給中華帶來的創傷,也是將慈禧發動的第零次世界大戰,限制在中國北方,變成局部戰爭。可以想象,如果李鴻章此時獨立建國,東南互保必然不攻自破,一旦東南同盟瓦解掉,中國只會大亂。



當我們在回顧中國晚近歷史時,是在重新評估李鴻章彼時的所作所為,並非洗白,而是還原

也許,我們在學歷史課本時,出於甲午海戰的慘敗和辛丑條約的屈辱,我們一直把李鴻章當成民族的恥辱,和歷史的罪人。因為北洋水師,是他這個總理大臣一手創建的,仗是他打輸的,條約是他籤的;並且在1900年,庚子賠款,我們賠的更多。

當我們把所有罪過放在李鴻章頭上時,我們只是陷入了以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的窠臼,而忘記了日清之戰,本來無可避免,有沒有北洋水師,日本的鐵艦大炮都會來,換成曾國藩和左宗棠在那個位置,我們會贏嗎?



結束語:一個簡單的討論,可以帶我們去了解真實的歷史,而不僅是在課堂上的課本中,僅僅看到年月日、人物、成敗與影響。歷史本身,就是大用無用的學習,我們對於過去了解的更多,才有助於瞭解當下,走好未來。


體育情深


趣談答案:有臣子舉薦李鴻章獨立建國,但是李鴻章沒有表態,所以慈禧依然信任他。

臣子們的表態

這件事情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是整個滿清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慈禧太后聽信了某個組織的話,並且覺得他們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直接向八國聯軍宣戰,而在宣戰之後沒幾日就已經被打得屁滾尿流。

慈禧太后意識到上當了,但是更早意識上當的還有一大批臣子,這一大批臣子就是東南各個地區的大將軍。

這些大家均認為根本就打不過人家八國聯軍,索性投降得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條約,東南互保條約。

也就是說東南地區的大將軍們不為難洋人,洋人也不為難東南地區的大將軍,這場戰役僅僅是慈禧一個人以及某個組織和八國聯軍進行的對抗。

當慈禧太后再次嚇著出逃,而八國聯軍那邊也傳出口信兒,要把慈禧太后滅掉的時候,東南互保條約的一些高級將領便開始推測自己的未來,他們想來想去自己也沒有辦法獨立存在,於是便推薦了一個人來當皇帝,那個人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的表態

當李鴻章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不慌不忙,沒有發表任何言論,也沒有針對此事做任何評價。

這是最為精妙的,因為這個時候無論你評價好或者不好,都會引發諸多麻煩。

如果李鴻章說好的,這次災難過後我來當皇帝,這句話剛說完慈禧太后就再也不會信任他了,並且當自己才會捲土重來的時候,會對李鴻章進行血腥的報復。

而如果李鴻章直接拒絕,一來會引發慈禧太后的懷疑,這小子是不是在裝孫子,二來也得罪了東南地區的絕大多數高級將領。

滿清需要一個背鍋俠

慈禧太后的胸懷並不寬廣,但這個時候不寬廣也得寬廣,因為滿清需要一個背鍋俠來簽訂辛丑條約。

慈禧太后拿眼一掃,天底下只有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最有經驗,畢竟他已經簽訂了無數條月了,這個時候再多來一個條約也沒啥大事兒。

至於之前的想當皇帝不想當皇帝的,反正這個老頭也沒有表態,沒有表態就先這樣待著吧。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題主說李鴻章準備獨立建國的說法是不準確,具體的情況是他牽涉進當時劉學詢、孫中山和英國殖民當局籌劃的“兩廣獨立”事件當中。】

一、兩廣獨立起因的提出

1900年即農曆庚子年,北方發生義和團運動,隨後東南各省發起互保運動。用舉國上下像一鍋開水沸騰不止。此時在香港英國殖民當局在籌劃一件大事。

在港督卜力的支持下,香港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向興中會黨員陳少白建議,與李鴻章合作,促進“兩廣獨立”。陳少白馬上將這個動向告知在日本的孫中山。同時,香港方面也出面為雙方牽線搭橋。在李鴻章的默許下,幕僚劉學詢邀請孫中山來粵商談相關事宜,劉學詢透露出李鴻章想在廣東獨立的心思,希望得到興中會特別是孫中山的幫助。

孫中山面對這個充滿誘惑力的提議是什麼想法呢?

此時他在積極籌劃在廣東發動起義,對英國殖民當局的這個建議根本沒有報抱什麼希望,他認為年近八十的李鴻章缺乏這樣做的勇氣和魄力。同時他還抱有一絲幻想,認為可以試試,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萬一成功的話屬於意外的驚喜。於是,孫中山同楊衡雲、鄭士良及日本人宮崎寅藏等坐船抵達香港海面。

二、雙方會談的結果不理想

當李鴻章派幕僚曾廣栓率軍艦來接孫中山、楊街雲等人到上岸會談時,孫中山因為還是清廷的通緝犯,擔心安全問題,沒有親自去,而是派遣宮崎等人代表赴會,會談的當事人是宮崎與劉學詢。

會談中劉學詢轉述李鴻章的意思,“各國未攻陷北京前,不便有所表示”;而宮崎提出,要保障孫中山的安全,作為合作的誠意,李鴻章需要貸款六萬元給孫中山,作為雙方合作條件。劉學詢請示李鴻章後表示同意。

從談判的情況看,關於獨立的實質性內容機會沒有涉及,李鴻章對獨立的態度並不積極。這時海上的孫中山也是對此事表示懷疑與戒備的複合心態。當送返時,孫中山乘的船看見,宮崎等人被軍艦送回時,不僅沒有等候反而快速地開走了。避險行為非常明顯。

談判結束後不久,李鴻章從朝廷那裡得到了需要的權力——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於是他開始著手北上。這也意味著李鴻章斷絕了“兩廣獨立”的心思,雙方繼續留商的基礎已經喪失。

三、慈禧繼續重用李鴻章,因為他最善於同外國人打交道。

李鴻章雖然被擠出總理衙門,無可否認的是,在當時清朝的官員裡,李鴻章的外交才能是最棒的。

他在1899年底任兩廣總督,第二年5月22日,奉旨入京,起用李鴻章的時間點就在清廷丟失大潔口的時候,八國聯軍離北京近在咫尺。朝廷這時要李鴻章北上,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想靠他來安撫各國,緩緩解緊張的局勢。


閔不克


庚子事變當中李鴻章確實有實力可以在南方獨立建國。

對經常與洋人和外商打交道的清朝官員和地方士紳而言這完全是中央政府的胡鬧,利用一聽就令人發笑的義和團對抗八國聯軍簡直是天下第一大昏招。



其實中央政府也就是朝廷內部還是有明白人的,比如說慈禧重用的榮祿。這個人確實是慈禧的親信,在慈禧的後期也幫慈禧處理了很多事情,但是清政府向西方列強同時宣戰,這件事榮祿並不認可,所以才給南方督撫的信件當中暗示地方長官與洋人決一死戰的事情,南方切不可認真執行。由此才出現了東南互保。東南各省的督撫與世界列強簽訂互不干涉,互不侵犯協議,保證了南方經濟不因北方的戰亂而遭到打擊。初步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也照常發展,不可謂不是大功一件。



而且南方的各地督撫大腦都比中央的清醒,他們不願意將自己的心血全部砸在,因慈禧的腦袋一熱而闖下的爛攤子上。督撫和資本家所簽訂的東南互保協議,直接否定了清政府宣戰的合法性,僅僅定義為一小部分人的亂命之書。而當時的英法美等列強也遵守與各地督撫的承諾,沒有對參與東南互保的各省發動進攻。當然,這被很多人看來是李鴻章想要在東南建立國家的一種初步試探。 事情的起因是英國人在當時通過盛宣懷與李鴻章溝通,希望李鴻章在東南建立中華共和國,並由李鴻章出任首任總統。當然,這僅僅是個提議,而且也被李鴻章嚴詞拒絕,同時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智,李鴻章在東南互保事宜之後,接受了清政府直隸總督的任命。開始幫著清政府收拾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的一系列爛攤子。



身邊人的勸說在清末其實很普遍,包括在1864年太平天國南京城被攻陷以後,李秀成也曾勸說曾國藩在南邊稱帝,就李鴻章的個人信仰和目標而言,也註定了他不會建國。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以後中華大地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李鴻章都親眼目睹了清政府究竟如何?而世界和清政府的內部基本上也以慈禧,李鴻章為核心。李鴻章進入仕途很早,在太平天國和捻軍叛亂的時候李鴻章就初步成為統領一軍的首領。可以說為清政府奉獻了50餘年,自身也有濃重的封建情懷。



即便可以獨立建國,他也不會冒此風險。李鴻章雖然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但是他同樣希望國家越來越好,想對國家效忠,想要希望統治階層,尤其是慈禧開明一些,更想讓梁啟超這些未來之士接過拯救中華的擔子。所以對於哪一個團體和對象李鴻章都盡力籠絡。當然有人說這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政治資本在此不便評論。 但是在東南互保這件事情上,李鴻章確實不含糊。在當時李鴻章確實有獨立建國的空隙,畢竟在八國聯軍攻進北京之後東南各督撫在李鴻章的授意一直下不出兵。反而座視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和光緒被迫逃入西安。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實際上已經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畢竟這也是有史以來清政府第一次是最大的一次,地方沒有聽從中央號令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且因為此事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北京也被八國聯軍佔領。



但是東南互保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不容忽視。東南互保正好證明了在滿清統治之下,漢族和地方勢力的崛起。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戰爭對剛建立起來的近代工業體系和商業貿易的破壞。 把國家之間的戰爭限制在了北方,更限制在了保守派與列國的作戰當中。最終的戰爭行為硬生生說成了是保守派受到一和團的蠱惑與列強開戰,某種意義上並不是清政府以及直轄軍隊與列強的軍事戰爭,這在之後的談判過程當中也儘可能減小了賠款。同時如果李鴻章在東南互保以後選擇獨立建國,那麼各地督撫如何作想?東南互保,雖然是在李鴻章的授意之下達成的,但是李鴻章並非實權領導者。



暫且不說當時的清政府會如何想,如何做。就是東南互保內的各個省份的總督也可以名正言順的興師討伐為自己謀得政治權利。 對於李鴻章的評價,我認為並非洗白,而是還原。我們總是在慘敗和屈辱的條約當中認識我們的近代史。但從來沒有關注革命者以外,各個階層,尤其是地主階級對挽救國家的努力。近代的落後是全方位的落後,並不會因為一個人一個階級的先進而改變歷史。


世界史圖鑑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所謂“庚子之變”就是指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被稱為庚子國難。戊戌變法以後,光緒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廢帝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但是外國人反對慈禧太后廢除光緒帝,慈禧太后懷恨在心,企圖運用“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來打擊列強,慈禧太后於1900年,對列強宣戰,並令各地勤王。可是李鴻章等各地都督來了個“東南互保”稱慈禧太后是在義和團逼迫下的偽詔,所以都不奉詔,也確保東南各省免遭戰火的破壞。


八國聯軍於1900年8月13日打到北京城下,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可比明朝的崇禎皇帝聰明多了,一看大事不妙,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直接倉惶西逃,美其名曰“西狩”。慈禧西逃過程中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上和列強談判。最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徹底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李鴻章自然而然的再次成為慈禧的背鍋俠,被民眾罵曰“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那麼李鴻章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沒有奉詔勤王,而且還要獨立建國,為什麼後來慈禧還要繼續重用他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第一李鴻章確實沒有奉詔勤王,也確實有過獨立建國的想法,可是卻沒有實施,從這點說明,李鴻章後來還是選擇了忠於大清。第二,慈禧重用他,是因為無人可用,再一個慈禧覺得李鴻章是最好的背鍋俠。

先說一下李鴻章獨立建國

其實當時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等封疆大吏在郵政大臣盛宣懷聯絡下,倡導東南互保,即不遵從朝廷的宣戰詔書,以保東南半壁不陷入混亂中,這一做法是正確的。以當時中國的情況來說,確實不是列強的對手。

隨後,張之洞等人隨後密議“李鴻章大總統”方案即:一旦北京不保,太后與皇上死於非命,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從這可以看出,李鴻章出任總統的方案是在慈禧和光緒掛掉的前提下,由此可見雖然李鴻章等人不去救援北京,但是並不代表李鴻章等人真想獨立建國。


後來經由革命黨人陳少白和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牽線,李鴻章一度有意與自日本前來策劃“兩廣獨立”的孫中山晤面,但由於雙方互存戒心而作罷。楚風覺得這時候的李鴻章也可能確實有過一點獨立的想法,就和當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有人讓曾國藩自立為帝一樣,但是李鴻章還是經得住了誘惑,畢竟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很老了,可能他覺得還是做一世的忠臣吧,又或許他可能覺得獨立這樣會使中國四分五裂,對於中華民族並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李鴻章雖然有過獨立建國這樣的想法,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但是雖然沒有獨立建國,可是不奉慈禧的命令,已經是欺君之罪了,那麼為什麼慈禧還要重用他?


慈禧重用李鴻章,我覺得原因有兩點。

第一,此時慈禧太后已經無人可用,而李鴻章卻是唯一一個和列強比較熟悉的人。李鴻章在這之前就當過慈禧的“背鍋俠”,和列強簽訂過很多不平等條約。而且列強對李的評價很高,所以慈禧派李去談判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日薄西山,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地方的封疆大吏已經有了和清政府叫板的資本。所以這次“東南互保”的大臣,慈禧都沒有去懲罰,因為慈禧已經有心無力了。所以慈禧只能安撫他們,繼續重用他們,李鴻章當然也不例外。


最後,雖然李鴻章的部下向他建議不要北上,並且勸說李鴻章《馬關條約》就是前車之鑑,但是李鴻章還是去了,所以從他內心他還是忠於慈禧的,所以李鴻章死後,慈禧掉下了眼淚,就是對這樣一個肱骨之臣最好的肯定。可是此時大清已經腐朽透頂了,雖然有李鴻章這樣的人物極力挽救,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楚風說歷史


庚子大亂之後的廣州的下了一場大雨,兩廣總督府上收到了無數的電報,風燭殘年的李鴻章沒有再次成為消防員,他深深地躺在藤椅裡,身旁站著的幕僚劉學詢以及興中會的訪客,再次表達了他們的想法:“兩廣脫離清廷,推舉李鴻章為總統,再謀大業。”此時李鴻章雙目微合,沉默不語,繼而垂首似假寐,又似頷之。而此時的袁世凱,望著麾下1萬餘人兵強馬壯的北洋軍,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悄然掠過。


風嬙遙度天際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這一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接著就是八國聯軍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出。這一年可以說是多事之年,也是清政府命運最為關鍵的一年。

義和團運動受到官府承認之後,大舉進入北京,各地團眾紛紛四起,大有席捲全國的趨勢。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清政府內部的主戰派認為,義和團可以加以利用,用來抵制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於是在主戰派的強力倡導之下,義和團由地下轉入地上,可以和正規軍一同作戰。

他們針對天津、北京這些地區的外國公使、外國居民、軍隊、教會等等,進行攻擊。這一舉動讓列強們感到恐慌,紛紛派駐軍隊絞殺義和團。但由於列強入侵中國多年,底層民眾的反抗情緒高漲,義和團的人數越剿越多。

列強無可奈和之下,就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希望他們出兵剿匪,但是遭到慈禧太后和主戰派的拒絕。於是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企圖攻佔北京,給清政府一點顏色看看。但由於義和團和官軍的強烈抵抗,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被挫敗。隨後他們又組織了更強大的軍隊,繼續向北京進發。由於之前義和團和官軍損失慘重,這一次就沒能守住。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跑。

慈禧太后逃出北京之前,為了推卸戰爭的責任,將引發戰爭的緣由推到義和團身上,她還下令讓官軍秘密剿滅義和團。於是和官軍協同作戰的義和團員們便糟了秧,往往是義和團在前方和八國聯軍正面對抗,而官軍就在背後開槍向他們射擊。一時間義和團又變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走向了沒落。

義和團運動雖然還沒波及華中和華南地區,但也讓華中和華南的官員們,以及外國人群感到自危。各國公使紛紛向本國報告,要求增加軍隊,保護僑民。

而英國此時身陷非洲戰爭無法自拔,沒有更多兵力派往東方。但列強已經在中國大舉劃分勢力範圍。英國也不願落後,就聯合聯合孫中山手下,制定了一個扶持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企圖讓兩廣獨立的政策。

他們甚至和李鴻章在香港進行面談,但是,在官場沉浸多年,生性謹慎的李鴻章,並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他覺得此時中國的局勢還不明朗,即使是坐擁兩廣,也無非是一方土皇帝罷了,格局太小,而且還要受到英國人的脅迫,李鴻章覺得不划算。

而此時慈禧太后又向李鴻章發出,調任直隸總督的命令。李鴻章覺得,北方才是他施展政治抱負的地方,所以他拒絕了英國人的請求,堅持要回到北京。原本英國人是想把李鴻章扣押在香港的,但是接到上級命令,不允許在中國惹出事端,所以才沒有動手。

慈禧太后一行出逃之後,很長時間沒有消息,外界人士對此局勢議論紛紛。有人提議讓李鴻章出來主持大局,這就是“黃袍加身”啊,李鴻章也沒有答應,只是說要等等看。

直到慈禧太后出逃一年半之後,在西安傳出行蹤的消息,這才讓中國人喘了一口氣。李鴻章也慶幸自己多等了一等,否則現在必為千夫所指,遭萬人唾罵,永世不得翻身。

而慈禧太后之所以還願意重用李鴻章,是因為在當時,沒有人能比李鴻章做的更好了。李鴻章做了清政府半輩子的救火隊員,和外國公使聯繫較多,很多人也願意賣李鴻章的面子。而且李鴻章在政壇也有很大勢力,能夠左右朝中的局勢,慈禧太后也不得不用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