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语言,伤害了我最亲最近的人

疫情期间放假在家里,陪伴着家人,看到了一个故事。

父亲老了,和儿子坐在大树下的一条凳子上,儿子看着报,父亲先后问了三遍:“那树上是什么?”父亲问第一遍的时候,儿子说:“那是麻雀”。

等到问第二遍的时候,儿子开始有些不耐烦了,还是回答:“那是麻雀!”

第三次的时候,儿子彻底生气了,把报纸一扔,回答到:“你是不是有病啊,我都告诉你了,那是麻雀!”

父亲掏出一本日记,对儿子说:“你三岁的时候我抱着你,也坐在这,你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

一连问了我几十遍,每次我都高兴的不得了,我都不厌其烦的回答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

千万别让语言,伤害了我最亲最近的人

看到这个故事我被感动了,也有些惭愧。父母的爱是那么有耐心,倾注的那么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父亲的腰没有以前直了,母亲有了很多白发,手指的皮肤也粗糙了。

父母是一对普通的人,有着农村人的朴实。有些惭愧就是到快四十的人了,今天依然被父母操心着。

想起自己以前对待父母的态度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很少耐心的倾听和陪伴。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个故事时,你是否在被问三遍的时候也会不耐烦?

不知为什么现在喜欢和父母经常通电话,有一次母亲在电话里,她告诉我父亲越老越啰嗦了,其实母亲的电话也是基本重复着同样的语言,每一次都开口是说:“闺女,妈想你了,你在外面一定要吃好穿好,不要委屈了自己!”。

父亲是干了一辈子的建筑工人,也是读过书的人,比母亲更会表达。自己二十多的时候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工作,是见过世面的人,懂得比父亲要多得多。

那时候听父亲讲电话,不是告诉自己在开会或者在忙晚点回(晚点回基本不回了),就是把电话开成免提放在旁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应”着。

而现在没事特别想听父亲的电话,听他讲他的工作和故事,听他讲自己的观点和道理。

千万别让语言,伤害了我最亲最近的人

外出工作多年,自己一直保留着父亲在2003年写给我的信。他告诉我做事要“自信、勇敢、大胆,出门在外靠品德赢得信任,要脚踏实地......”。

父母正是因为爱我们,才会想着和我们多聊聊天,当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想着的是孩子陪伴的时光多好。

我们小时候父母的陪伴是一种幸福,父母老了我们的陪伴更是一种幸福。

希望春节回家放下手机,收起自己不耐烦的心,好好倾听他们说话。

即使他们的话不下十遍,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一年中,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或许只有这十多天而已。听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开心,而我们过年回家就是如此的乐趣,感受家的温馨。

“孩子,不回家,哪怕打个电话来也好啊”

当民警发现她时,这个头发花白的母亲,已经在高速公路上走了二十多天。她是贵州人,子女都在外打工。然而,三年了,杳无音讯,孩子们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打过,听邻居说,孩子们在江西打工。于是,这位母亲,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想到江西看上孩子一眼。

千万别让语言,伤害了我最亲最近的人

可是,到了江西,她发现,孩子们早就搬离了原先的住址,由于已经用光了全部的积蓄,身无分文的她,只能步行回家。20多天,她靠别人的施舍度日,实在受不了,会采些野果充饥。

面对镜头,这个母亲,哭得让人心疼。

“都出去了...一直都没有回家...也没有他们电话号码...”

思念成疾,为了看上孩子哪怕一眼,她愿奔赴千里之外,义无反顾。

不过,孩子们,你们哪怕留个电话号码也好啊。

“知道你不能常回家,起码让家的味道陪着你”

大年初六,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行李托运处,一个大叔正在等待办理托运手续。等待的过程很漫长,但大叔还是满脸笑容,眼睛里满是装不下的开心。

由于行李超重,他把行李打开,原来里面,是一摞摞的煎饼,大叔说,自己是山东人,临出门前,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烙了这些煎饼,给他塞了满满一大包。

千万别让语言,伤害了我最亲最近的人


“母亲怕年前烙的煎饼放不长时间,当天晚上又给我们做儿女的烙了60斤煎饼......我们个个都是大包小包。”

一称,这些煎饼足足有30斤,出门在外,你是否吃饱穿暖,是她永远的牵挂。

知道你没办法常回家看看,那最起码,让家乡的味道陪伴着你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工作再忙,也多回家看看,别让他们的等待,变得遥遥无期。

父母是这个社会上对我们最无私的爱,千万别用语言来伤害他们,我们要有耐心,静下心来听他们说话,听他们唠叨,别到时候后悔莫及了,想听唠叨的话语都已经听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