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認識歷史上宋朝的求和派和主戰派?

吳志傑5188


這個問題有些不好答,個人觀點,從出發點看求和派和主戰派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維持宋朝的統治,前者是通過和平方式與宋朝周邊政權維持好關係,保證宋朝的長治久安。主戰派是尋求以戰爭的方式打擊周邊政權,保證宋朝邊疆的安全,維護朝廷的統治。兩者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求和派的觀點不等於投降,他們認為在宋朝的軍事能力沒有達到預期時不能隨便發起戰爭。一方面宋朝本身國土面積就不大,在失去燕雲十六州以後,一旦戰爭失敗無論是前期的遼國還是金國都可以一馬平川直接南下將把宋朝滅了,另一方面宋朝本身就實行“重文抑武”政策,使得國內的軍事人才大減,這也加大了戰爭的失敗率。所以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時候不應該主動挑起戰爭,應該尋求和平方式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最先和遼國簽訂的“檀淵之盟”就是如此,當時遼宋雙方戰爭都打了幾十年,雙方都已經彈盡糧絕不想再深陷戰陣的泥潭,便籤訂了“檀淵之盟”,雖然宋朝付出了每年30萬的歲幣,但是宋朝在之後和遼國的貿易往來中賺的一定比30萬多。

通過和平的方式先發展軍力是沒有錯的,畢竟戰爭都是勞民傷財的事,如果還沒有實力奪回北方的故土,那麼戰爭意義又何在呢?

而主戰派的觀點就是希望通過武力方式解決邊境問題,把周邊政權打服了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

因為通過武力鎮壓的方式歷史由來已久,以前的朝代都是這麼幹的,霍去病遠征匈奴,唐太宗平定四方都是如此,有著前朝的戰爭經驗,是可以發動戰爭的。而且宋朝作為中原政權被周邊政權壓制得太久,以軍人為主的主戰派一腔報國熱血一直被壓制著。由於北宋被金國所滅,宋朝政治中心被迫南移,作為宋朝軍民誰不想北伐奪回失去的土地呢?何況是岳飛那樣的軍人,所以他們一直希望朝廷能發動戰爭,奪回北方失去的土地並且鎮壓周邊的政權。

其實求和派和主戰派的觀點都是好的,都是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考慮,外敵太強自身國力不足時求和,國力強盛拳頭硬時主戰,求和派和主戰派相互配合才應該是宋朝最好的發展模式。


不羈de汪


歷史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解讀有無數種可能性,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論,因此對於歷史的理解也並不能以簡單的好與壞做出評價!

在傳統觀念之中,主戰派一定是好人,主和派一定是壞人,但是具體到南宋的背景之下,這種簡單的劃分卻未必正確!

南宋初年,對於宋朝來說,最大的利益就是局勢的穩定。這種穩定來自於內部和外部,對於宋朝內部來說,由於北宋皇室的覆滅,宋室皇權的威望受到了一定損害,雖然趙構的繼位讓宋室得以延續,但是他在南方的權威並未完全建立,無論是苗劉兵變還是楊么起義,都說明內部不穩定,因此不論是穩定局勢還是再次北伐,都需要內部有一個權威核心,而這個核心非趙構不可。從外部來說,金國的一次次南侵,不僅讓江南地區飽經戰火,也讓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要想結束這種狀態,必須集中南宋國力,與金國達成一種南北平衡或者北伐成功,而也需要內部的穩定與力量集中。

因此,主和派主張暫時妥協,以割地賠款換的南宋的暫時穩定與喘息,未必不是一個正確而無奈的舉措。

相反,主戰派一味主張強硬,以北伐中原來完成收復失地,雖然看起來很正確,但是在南宋沒有做好戰爭的一切準備時,只能是一次次無謂消耗國力的盲目舉動!

南宋錯就錯在未能真正北伐成功,雖然聯合蒙古一起滅亡金國,但很快又招來了蒙古新一輪的入侵!

假設如果南宋憑藉自身力量完成了北伐,收復了北方失地,那後人會不會像稱讚漢代的和親政策一樣稱讚南宋暫時的委曲求全呢?





貓哥讀歷史


戰爭和和平應該說是這個世界的二種狀態,除了戰爭就是和平。那麼在矛盾或者說政治鬥爭,民族鬥爭加劇時候,對於國家而言,就只有以上二種路可以走。主和派遺臭萬年,主戰派成民族英雄這話有點絕對。

戰爭與和平,因為是兩種狀態,自熱會交替存在,這也是人類文明史必然。

因為存在的必然性,在政治層面,主戰和主和就會成為兩個政治派別,但是所謂的主戰也好,主和也好,很多時候都是根據實際情況,還有國內外政治形勢而做出的政策決策,很多時候,決策未必對,也未必錯,而要看當時情況,主戰派就是主張用戰爭,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主和派就是主張以和為貴。一般是朝廷裡國家出現危機,別的民族或國家攻打過來後,朝廷就會出現爭論,一般武將會主張打過去,文臣會主張通過會盟,和親,給錢給東西的方式平息戰火,宋朝的主和派和主戰派都有道理,並不是說主和派就是投降派,南宋權臣秦檜雖然殺害了岳飛可是卻換來了宋金兩國二十餘年的和平。

公元1127年趙構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從建立南宋開始就形成了主戰派與主和派。

主戰派以李綱、宗澤、南宋“中興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 )為首.

主和派以汪伯彥、黃潛善、秦檜為首,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人---宋高宗。

鬥爭的結果以李綱被罷官,宗澤病逝,岳飛被害結束.當他們以後不乏還有主戰的,像辛棄疾、張俊、趙鼎、胡銓等等,隨屢屢受主和派的打擊但鬥爭一直沒有停止.直到最後的文天詳.

還有大多數情況下主戰派成民族英雄主和派遺臭萬年的原因,主戰派成英雄是因為他們在戰鬥,主和派遺臭萬年,是因為政治和民心所向。可是以上絕對嗎?其實也不絕對。

主和派與主戰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或所想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熱得雞皮疙瘩


宋朝在面臨外族入侵時,分成了以李綱等人為首的主戰派和秦檜等人組成的主和派,表面上看形成兩派原因是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的認識不同而造成的,其實還有更多的原因。一是你不可能指望著所有的官員都同仇敵愾的和朝廷共進退,總會有一些貪生怕死之人。他們怕一旦戰爭失敗之後,就會對自己目前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採取求和的措施向別人低個頭賠個款什麼的,還有可能會保住自己的官位以及後期的榮華富貴。

  二是跟宋朝當局統治者的軟弱有很大的關係,試想一下如果宋朝的皇帝對外族的入侵保持著強硬的態度,就是說你來和我打的話,我絕對不會向你求和,肯定會硬著頭皮和你打。

  我相信他手底下的丞相也不可能會有主和派的出現,畢竟他們也知道這個時候一旦向皇帝提出這種求和的思想,有可能瞬間就會被處死,也就是因為他們摸透了皇帝的秉性,所以他們才敢厚顏無恥的在朝堂中表達這種求和的想法。

  三是受宋朝當時國力的影響,要知道那個時候金朝是非常強大的,如果硬著頭皮和金朝打的話宋朝肯定會輸,所以只有採取求和的措施,才能為宋朝贏得一點發育的時間。

  

 


驚魚亂水紋


在南宋初期的朝堂上,文武百官是分為戰和兩派的,岳飛是主戰派的代表,秦檜是主和派的頭頭兒,因此,對於南宋朝廷來說,戰還是和是個大問題,是個難以做出抉擇的大問題。殊不知,對於戰爭的另一方,軍事上佔有優勢的金政權來說,戰還是和也是個大問題,也是個難以統一意見的大問題,而且和南宋一樣,金國的主戰派和主和派也一直在進行著明槍暗箭,你死我活的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