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在北宋是“主戰派”,到南宋卻成了“投降派”了嗎?為什麼?

歷史大變局


非常符合人性,以前看八百壯士守四行,也是熱淚盈眶,現在再看,我舉得挺悲涼。隔著一條河,這邊戰士們在捨生忘死的戰鬥,河對岸的人喊加油,喊萬歲,最後只有一個小姑娘游過去送了一面旗子,其他喊加油的人都回家睡覺去了。

面對外敵喊口號,喊打喊殺最容易讓人覺得你真有血性真男人,但是真要讓人上去玩命,大部分人第一反映就是我孩子還小,我媽太老。更有人一句話打仗是軍人的事管我啥事?所以日本人來了,淪陷區的順民遠比戰士多,而且多的多了。


明月在天127


初生牛犢不怕虎與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區別。從秦檜在北宋與南宋的表現來看,充分的表現了什麼叫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秦檜的父親是一個管理地方的小官,雖然官職談不上大。可是不管怎麼說,秦檜也是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所以他也並不願意低於自己的父親,於是便有了“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的念想。

不得不說,秦檜還是一個有才氣的人,在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這個時候,秦檜無疑已經成為了京官了,就這一點而言,他所做出的成就無疑比父親高了很多。這個時候他有著更多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此時他的理想就是社會安康,國家興旺。



當然,秦檜還是有一點血性的,當金軍攻打汴京的時候,宋欽宗提出將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割給金人,以換取片刻的和平。可是這個時候秦檜就不答應了,他提出金人貪得無厭,不可與之協談割地事宜。當時同意割地的有七十個大臣,而秦檜也選擇站在只有三十幾人主戰的陣營。

後來發生靖康之變,皇帝及其家眷都已經被俘虜了,而秦檜自然也免不了被俘虜的命運了。當俘虜的日子對於秦檜來說是真的難過,秦檜這個時候逐漸被磨去了自己的菱角,變得圓滑不已。此後,他開始明白宋朝與金人在武力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於是他開始委曲求全,竭盡全力去討好金人,並且以自己的才能得到了金太宗及其弟弟撻懶的賞識。

其實,金人也明白秦檜的作用,並且也有自己的考慮。因為在此之前秦檜在宋廷的形象就是很剛的一個人,如今秦檜變節為金所用,自然是要將其送回給南宋亂其朝政的。並且秦檜所提出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也甚得金人之心,同時也能夠影響到南宋皇帝,所以秦檜就帶著親人的殷殷期盼回到了南宋。



起初趙構也是不怎麼看得起這個從倍歸來的秦檜的,可是秦檜此時也盡力的去討好趙構,將自己的一己私利偽造的冠冕堂皇,處處都說進了趙構的心,漸漸的將秦檜視為自己的心腹,而秦檜也逐漸的依仗趙構而專權擅國。

此後,變節後的秦檜就成為了主和派的老大哥,才有了後來處處與岳飛爭鋒相對的事情。


妙齡老翁談歷史


打不過唄!

打不過唄!

打不過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具體的講有如下幾個原因:

1.大家不要以為“古人都是傻子”,特別是到了秦檜那個高度的人,沒有誰是那種兩眼一抹黑,天天拍腦門隨便BB的。都是極具政治眼光和戰略眼光的人;

2.南宋和北宋的國力差距在那兒擺著呢,北宋都沒剛過北方遊牧,南宋就更剛不過了,只要保住長江沿線就是勝利啊;

3.當時誰都明白“南宋不過是續命罷了”能多續一天是一天,所以誰主戰和找死沒區別。

總的來說就是當時南宋投降派是主流,而且確實無力迴天了。別看那些網文小說瞎BB,要是真的能那麼容易就翻盤了,南宋都不存在了,北宋就成“球長”了


十八線喪宅


想當初,汪精衛也是主張抗日的,可結果當了大漢奸,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走狗幫兇和中國人民堅決抗擊的對象,他的倒戈使中國軍隊成建制地投降,不但動搖了民心士氣,出現了“亡國論”和大量的漢奸集團,也助長了日本的侵華氣焰,給中國的反戰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無獨有偶,歷史上秦檜也是這種人,忠君只是表象,本質為了保全自身的權貴地位和階層利益,所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忠君,其深得皇帝寵信,理應全力為國為民,但心胸和思想狹隘自私,殘害忠良,他根本不懂忠國愛民就是保大宋江山。當外敵來犯,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榮華與富貴,當然會選擇主戰。若局勢反轉不可逆襲時,則必為利益站隊,選擇投降,決不會抵抗到底,有這樣位高權重的臣子,將國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皆為一已之私,只能加速北宋的滅亡,陷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洛水一山人


秦檜被俘,押往北國,經過一段時間被金國策反。後來歷經曲折回到南宋,迎合趙構的意思,並且混到了丞相職位。在這期間,南宋想站穩腳根,必須要給予金國一定程度的打擊,秦檜不主張北伐,就會失去信任,“主戰派”是迫於形勢。岳飛北伐,戰無不勝,給予金國很大打擊,應該收復全部失地,無奈礙於朝庭命令只能撤軍,導致南宋疆土得而復失。秦檜不為民族大義著想,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岳雲、張憲,幫了金國的大忙。岳飛被害,南宋再也沒有這樣的良將,秦檜本人沒有岳飛的本事,只能淪為“投降派”。後來秦檜及其幫兇被南宋塑相跪於岳飛廟,是罪有應得,用來警示後人,就象岳飛臨死寫下的幾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秦檜沒有得到好下場。


8910用戶


謝謝!

一個人的變化有其主管因素,更離不開外界環境的影響。任何人都是這樣的,趨利避害,追求自己的利息最大化。在人生的追求中,活命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功名利祿。誰也不要唱高調,古今中外任何人都逃不出這幾點。沒有追求的人才是怪物,你可以深入想一想 。

一,同樣道理,國家也是一樣,利用各種手段,維持國家的存在,是每個君臣的目標。趙構也好,秦檜也罷,都是為了南宋朝廷的延續。古往今來,沒有單純的戰爭,也沒有單純的投降。戰爭是談判的基礎,談判時戰爭的結果。實力不夠,弱小的一方,為了不被徹底吞併,只能在還能打時,進行談判,以爭取利益最大化。趙構不傻,你可以看看他流傳下來書畫文章,這個活了81歲的太上皇絕對可以稱得上中興之主。與之最鮮明對比的就是後來的南明朝廷,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睿智能幹的君主,才被清皇朝逐步消滅。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南宋初期武將的功勞,不過,老闆還是趙構,人家趙家的江山社稷,沒有趙構,一切都是灰飛煙滅。

二,為什麼說秦檜,卻要先大量筆墨先說趙構?其實把趙構說明白了,才能說秦檜,否則說什麼也是一團漿糊。秦檜是什麼?趙構的宰相而已,放到現在的企業集團公司裡面,也就是老闆的高級助理,什麼總經理董事長的,都是老闆的打工仔,糊糊別人可以,在趙構面前,就是個和稀泥的,和好了,是皇帝的功勞,是你秦檜的職責所在,應該的;和不好,出簍子了,對不起,你秦檜還得積極替老闆趙構背黑鍋 ,這就是皇權家天下的君臣關係,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也是這樣的!如果你贊同這樣的觀點,那麼接下來看秦檜的立場、職責和影響就簡單明白了——他就是輔佐趙構的,一切以趙構的馬首是瞻。趙構說打,他就得配合造勢,開打。趙構說談判,秦檜又得配合,積極斡旋,爭取在談判中的利益最大化。至於秦檜的影響和主觀能動性,有沒有?當然有,但是,他能不能決定甚至擺佈趙構的是戰或者是和的思想?說實話,趙構如果真的那麼傻,傻到被秦檜擺佈的地步,甚至還有的人說趙構在靴子裡藏刀子來防備秦檜的地步,那南宋趙構立馬直接完蛋。這樣弱智的君主,就算秦檜沒有異心,趙構也罩不住其他的人。

三,趙構為什麼和金國和談?有他的苦衷和理由。這些咱們不談了。總之是在趙構授意下,秦檜主導下,宋金兩國完成了和談,讓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送走戰爭,迎來了一段時間的和平,人民開始穩定的生產生活。這個和談,總的看來,利大於弊,這已經是主流的看法。

四,個人感覺,現在我們說,北宋末期的秦檜和南宋初期的秦檜,由堅定的主戰派轉為單純的投降派,這種說法不恰當。這種貼標籤,簡單粗暴的對立的兩分論調,既不客觀現實,也不利於公平唯物論的評價歷史人物。這種論調,在以前封建專制的愚民統治時代,沒有什麼文化的和信息來源的市井裡可以,放到今天,就顯得單薄,不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我們現在需要一種開放包容,科學嚴謹的歷史觀。

五,秦檜因為岳飛被害的原因,至今被鑄成鐵人,跪在岳飛墳前。更由於劉蘭芳的岳飛傳,秦檜的臭名家喻戶曉。存在即是合理。嶽武穆的忠君愛國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為國捐軀。我們要大力頌揚這種愛國精神。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才辰日月


秦檜一開始也還有一點良知,在北宋也會隨大流贊同抗金,但是他和老婆當金人俘虜以後,金人的殘暴讓他嚇破了膽。被金人俘虜的宋室皇族在北去路上死亡過半,還都是受盡折磨而死,對於貪生怕死之徒,秦檜對金人是非常恐懼的。因此回到趙構身邊以後他是絕對不想再跟金人打仗。趙構因為岳飛韓世忠等武將的全力保護下才穩定了半臂江山,他想偷安一隅,不想再戰。而金人也由於內部分歧和外族威脅不想再戰,也無力再戰,也想求和,金人就跟趙構秦檜勾搭在一起陷害主戰的岳飛。不把岳飛害死,他們詭計無法得逞。因此才有了風波亭千古奇冤。


王秀平418


很多人沒搞明白!中國古代社會,國家都是家天下!自從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開始,江山就在不同的家族之間流轉!先是姓嬴政的當皇帝,接下來又是姓劉的搶了贏家的,後來又是幾家瓜分天下!所以到了宋朝的時候,儒家認定了趙匡胤建立的是正統!但我覺得同時期的金國,遼國都是中國!沒有哪個更正統的說法!當時就是三家在爭中國的皇帝位子,而秦檜就是給趙家打工的高級打工仔!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按照老闆的思維在行事!所以他是在執行當時大老闆趙構的決策!只是後來儒家寫歷史,站在儒家的觀點上,把同期的遼國,金國視為敵人!而把宋國視為華夏正統!這裡就有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了!那就是後來蒙古人把整個中國佔領了,結果儒家居然又認同了蒙古作為中國的正統了!所以儒家文化就是一個虛偽的,自相矛盾的學說!再後來滿清統一中國,儒家同樣也認同了滿清的正統性!而且滿清還直接從根本上打臉儒家!那就是剃髮易服,把中國的根本都改了,結果儒家還是接受了!所以反過來看當年的宋,金,遼三國時期,應該把這三個國家都視為中國!!!


大海魚阿好好


秦檜就是文管集團的典型代表,政治利益代表一切。北宋時,國家外緊內松,中央權利鬥爭糾纏嚴重,蔡京,高俅等人地位穩固,只有主戰才有可能脫離中央的制約,去到邊鎮統領一方,像韓琪,大小種經略一樣,將來有可能做到出將入相。政治地位再上高樓。也是北宋末年,遼國疲軟,邊疆看似艱苦,實則沒有什麼危險。而金果的崛起又被這些文人看作是流寇,不放在心上。才導致了秦檜這種政治投機份子選擇主戰。而到了南宋,雖然金人攻破了汴梁,擄走了兩個皇帝,但對於文官集團來說,以岳飛為代表的武將集團已經通過抗金取得了太多的權利。而且金軍的第一次南下被擊退之後,文人集團對於金國的評價又變成了搶一把就走的北方蠻族。相對於金國,武將對於他們政治地位的威脅更大,才是他們的頭號敵人!所以必須通過主和來控制,收回武將的權利。至於幹掉岳飛,其實是這一整套收權計劃的一環罷了。所以,主戰主和與良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之後權利有關。這和清末中央文官主戰,地方督撫主和是一個道理。


elicxxx


關於秦檜,梁羽生的評價很有意思:秦檜是“兩個中國論”的祖宗,其“南人歸南,北人歸北”(黃河以北歸金國,以南歸南宋)的主張,實質上就是要使“兩個中國”合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