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全村最靚的仔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有人說意思簡單,但人們真的理解嗎?你怎麼看?

相遇是緣,親先點擊右上角關注作者後閱讀哦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春秋時期 ·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的原句。

前面問答中曾經對翻譯文做過解釋,無論古古今中外,無論是古文亦或是外文,翻譯為中文都不是簡單的會“兩國”語言就行的。

它需要理解當時作者所思所想,所做所為,還要知道當時當地的環境,甚至還要知道當時的天晴天陰等等狀況。

只有這樣設身處地的瞭解一切,才能翻譯出貼切確切符合作者心境的文章。

所以說“上善若水”會有不同的解釋就不足為怪了,因為人與人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環境不同,貧富不同,心境不同,那麼得到結果就會不同。

就好比盲人摸象,你摸到的是腿,那麼你得到的結論就是柱子,你摸到的是耳朵,那麼你得出的結論就是扇子,你摸到的是鼻子,那麼你得到的結論就是繩子。

沒有誰對誰錯,大家都對,因為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大家都不對,因為你沒有把問題看全面,你更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我這樣說,也不是說我理解的就是正確的,不是我理解的就是全面的,不是說我就比誰高明,我也只是站在我的角度看問題。

我的理解也是我一家之言,僅代表我自己的觀點,最多也只是代表和我同頻率的一類人的觀點而已。

作為對“上善若水”的理解,吾以為,人世間最大的善良,就要像水一樣包容。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決不淹沒你的優點;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湧來, 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 決不撇下你的孤單;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長守, 決不打擾你的安寧;

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 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如水人生,隨緣而安。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像水一樣從善如流,那麼你和聖人無幾。

我們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日積小善,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像太陽一樣每天日出日落從不間斷。

天道酬勤,更不能一日曝十日寒,想起來了做一下,心情不好了就放一放,這樣沒有毅力,不能持之以恆的堅持,是任何事情也辦不好的。

成功路上並不擁擠,因為能堅持的人不多,方向正確了,能夠堅持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只有那些有毅力堅持,有自律意識,不怕失敗,不怕跌倒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才是最終的成功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怕犯錯誤,就怕你不改,人不怕你跌倒,就怕你跌倒了站不起來。

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要像前紅塔山集團創始人褚時健那樣,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境,都不要自暴自棄,只要你有一個打不垮的強大內心,世界依然會為你精彩!

有個人需求的可以私信,本人業餘時間承接成人個案諮詢、兒童教育和學生兒童心理輔導。











快樂人生課堂


很多人認為“上善若水”是這樣讀的:上善、若水。其實不然,正確的讀法是:上、善若水。“上善若水”這一詞出自於《道德經》。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全句的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正因為猶如水一樣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上善若水”一詞中的“善”,指的是做什麼事情要符合公道,品性接近於德,而非簡單的善良的意思。老子曾經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情感的,視萬物如草扎的狗,任期自我發展,自我生滅。道的行事方式與善良、愛心、助人為樂這些詞是根本不沾邊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天地和聖人都靠不住,人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道。依道而行,所做之事才“符合道”。


大家尊崇道義和珍視德行修養還在於他們不去幹涉萬物生長而是順其自然的緣故。所以道生萬物,德養育萬物,陪伴萬物從出生到發育、到挺拔到衰老、到休養到死立。在這個過程中,道生出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了,成就萬物卻不操縱把持,處於高位卻不任意主宰。這也只有水做到了。

水除了符合“道”和“德”,水之善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特徵,老子的原文是: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時。”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居住之處是否良好,在於地。居住在地上,能穩得住腿腳,才是安穩;居住在空中容易動盪;居住在高峰,則有傾倒之危。一顆心,是否善良,在於是否淵博。


有些人的心,是狹隘的,因為他的心不是往四周擴散變得開闊,而是往中間收攏,越擠越小。相交之善,在於是否講誠信。有些人是不講誠信的,他們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讓人難以相信。中正之善,在於治。人們取水平線為準,以之為正,用來蓋房子,做傢俱,用來觀照自身。正是因為它的均平、中正的特性才讓人有準則可依。水總是會選擇恰當的時機來發動,時候不到,積蓄不滿,它就不會動作。它的行動,追隨地勢;它的盈虛,順應天時。這就是水之善。

怎樣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像水一樣。“上”的意思指的是最好的、最高的。做人要做到“上善若水”,第一點我們要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第二點就是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水淨化萬物,也吞吐泥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的就是我們要做一個心胸寬廣之人。不因周圍環境而抱怨,自生自滅,而是自己奮力掙扎,不因環境使自己受困,這也是心胸寬廣。


第三點就是要與人為善。有一句話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就是這麼個理兒。第四點就是要講誠信。中國人認為“信是萬事之本”,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誠實守信,這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如果沒有誠信,別人不會信任他,就會失去很多東西。


第五點就是人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水可以在大海里波濤洶湧,也可以在小溪中緩緩徐行,更可以在水杯的方寸之地中靜若處子。所以人應該像水一樣有強大的適應能力,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都能安然處之,不慌不亂。


最後一點就是要學會把握好時機。“冬凝春水,涸溢不失節,善時也”。這句話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水在冬天凝固,在春天結冰,涸溢不失時節,能夠很好地把握時機。人應該向水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審視奪度,把握好時機,順勢而為。


以上就是我對“上善若水”一詞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妙摘


水可凝冰,冰比水硬,

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水可化氣,氣熱蒸騰,

聚氣生財,大象無形;

水向低流,持續做功,

水滴石穿,柔克其硬;

水變形態,任意因盛,

能屈能伸,隨變隨形;

水性雖寒,仁善不爭,

惠澤萬物,棄私而公;

水可聚散,有形無形,

順勢而為,成不爭功。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善利人,故而不爭。

道德之精,詮釋人生!


田野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晨曦小荷可能有理解偏差,這裡就不避諱自己的淺陋來試著解答一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點不同的見解或者啟迪。萬望海涵。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提出了上善的核心:利萬物而不爭。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專門利人,淡泊名利。這是人生境界。是一種最高境界,達到水之本性,利它而不爭名利。上善對應著中善和下善。中善伐謀、下善伐力。無論你伐謀還是伐力都已經是動了心思,而非本性,而沒有達到無為而為的境界。水無孔不入,水不怕低陋,水不怕剛強,水潤物無聲。

若水,迴歸本性,雖然可能淹溺動物,但更多的是養育萬物。不因小惡而忘大善不為,也不因小善而忘大惡為之。為與不為,在於“道”心,道心一視同仁。恰如水,千萬滴水滴不分彼此。若己若人。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我,謝謝!


晨曦小荷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老子:借水喻人。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個品格最接近道。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隨高,你低我便隨低,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隨靜,你動我便隨動。隨你動靜安然。

做人如水,你遇寒結冰,遇熱沸騰,隨你變化萬千。

能適應任何環境,能包容萬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老子說: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世人,做人應該像水一樣,有柔有剛。能大能小。能高能低。擁有廣大的胸襟和氣度。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過客ABC123321


上善若水,這句話有許許多多朋友解釋了,有人引經據典,有人咬文嚼字,有人冥思苦想,有人腦洞大開!

我們要解的是這四個字中最重要的二個字:善和水!我們再從這二個主詞語中分字義先後去解,善是我們人性在社會發展歷史中逐步體會到的一種精神物質,而水是大自然千萬年甚至億萬年亙古不變的自然物質,二者相比毫無疑問後者“水”是上,善隨後,如此我們再來解“上善若水”就非常明瞭了!

一個人,你理解了善是什麼,知道了為什麼做人一定要從善,好比你的生命從此融化與水中,水無比之大,大海就是水,所以這裡“上善若水”的水之意義非常深遠!

一個行善積德的人,他的心底一定如同寬闊的海洋,一個“上善若水”的人是值得人們交往和尊敬的人!

惡人的心❤,小人的心❤,這些人類社會的異類,他們的靈魂中是無法去想象和體會“上善若水”這樣精闢的絕句,因為他們命中不具備這樣的修行!

中國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啊!



大提琴心聲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一個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從眾。你的心性如果能和水一樣,就能做到不爭於世,卻存在於世上的每個角落。



“上善”就是老子說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水之善具體表現為:

水能包容萬物。水可以接納萬物包容萬物,不管這世間萬物有多髒,這就是水的包容性。之於人,就是寬恕、寬容,人要像水一樣,包容這個世上的一切。

水能百折不撓。剛強的東西一旦超過它能承受的範圍的壓力,就會一瞬間斷裂。而水是柔性的,柔能克剛,柔韌是最具生命力和戰鬥力的,且又是那麼的不起眼。



水能順勢而為。永遠順勢而為,遇高則高,遇低則低。容器方則方,容器圓則圓。地勢高了就往高處流,地勢低了就往低處流,能屈能伸。

水從不爭奪。它從不參與爭鬥,卻養育了萬物,它的功勞最大,卻不被人們提起,它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它的偉大因為不爭,它的不爭成就了時間的偉大。

水出淤泥而不染。水包容了萬物,卻從沒有向時間妥協,水接納了汙濁,卻保持內心的純潔。它永遠都是它,任外形外觀如何變化,它的本質永遠不變。



水無處不在。水是看不到其形狀的東西,聚可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地方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水不拘小節。水之大,可以氣勢磅礴,一瀉千里,融入冰川;水之小,亦能水滴石穿,從不畏懼前方的路途,突破一切的艱難險阻。

這就是我認為的“上善若水”,謝謝!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話,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U第四聲)故幾於道.”  “厚德載物”是《易傳》中的話,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先說厚德載物,什麼是“德”,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要求回報,叫做交易.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幫助,而你都不要求回報,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再說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上善若水”最好的寓意是水利於萬物,但卻與世無爭,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說,如果一個人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無論處於怎樣惡劣的環境,都能做到內心平靜,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他人,甚至忍辱負重,那麼這樣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質,是上善君子。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書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陳鼓應先生在他的《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中翻譯這段文字的意思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陳鼓應先生作為享譽世界的道家文化學者,舊學深厚,行文簡古,且表達十分優美。他還對老子這段文字闡述說,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顯著的特徵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該具有“處眾人之所惡”的心態,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他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願意做,他能夠忍辱負重,有責任擔當,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他能盡其所有幫助人,盡其所能服務人,但不和別人爭名奪利,所謂“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是柔情萬種的聖物,他給人們奉獻自己的美麗,給萬物以全身心的傾注,但從不指望回報。水處事圓時圓,方是方,在大海中是大海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茶杯中是茶杯之形,隨物賦形,形態萬千。水是胸懷博大的聖物,至柔至善,當萬物需要他時,他傾其所有,而且從不見識低下,爭長論短,滋養萬物而坦蕩寬容,包容天下。

世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無法透視事物的內核,老子看事物不僅看錶象,而且要看實質,尤其是實用主義通常借用的一面,老子反其道,往往從實用的反面去揭示出蘊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與水德如出一轍,他得出:“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正因為不同人爭,故天下沒有人與他爭;也正因為不同人爭,故天下沒人能與他爭。

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就是水的品性。世間最至聖的君子,其道德就如水一樣,只講奉獻,不講回報,只講饋贈,不講索取,不擇貴賤,隨遇而安,這樣的人,便能一輩子內心平靜,功德圓滿。


帝國的臉譜


我是絕詩妙句言汗青,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做人行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水能夠無私的滋潤世間萬物,但是不會與萬物相爭,他總是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水總是停留在容易選擇的地方,心胸總能保持沉默,卻又是那麼深不可測,總是用最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行為又是那麼的友愛無私,說話講究信用,為政有條有理,辦事量力而為,行動把握時機。

正是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因此,沒有了過失也就沒有了仇怨。

老師傅之所以讓你不斷地練這些字,其實是為了磨鍊你的性子,這也是這些字的內在的道理。當你體會到這些字中的人生哲理,戒除掉內心的浮躁,你的字就練好了。

郭德綱曾在一次節目中說起:“當學徒學手藝,從來都是打雜打兩年,第三年才開始教真本事。其實這兩年就是在磨練一個人的性子,讓他學習做人的道理,如果人都做不好,又何必教他一門手藝。”

“海納百川”“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其實這些字的本質就是“道”,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當你能包容世間所有的不公和過錯,做盡好事卻不追究名利,能不驕不躁的接受自然的規律,那樣才可以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慶幸你遇上了一個好的師傅,他教給你的不僅是表面的東西,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