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的“無為而治”是消極還是積極?為什麼不是非要“無為而治”呢?

老孫遁世無悶


導語:幾千年後的今天,當年的李耳或許沒有想到,他的《道德經》會被後人如此的推崇,尊稱“萬經之王”。自漢朝後,封建統治者對老子開始推崇有加。唐朝時,這種推崇達到了頂峰。唐玄宗不但稱老子為先祖,還將《道德經》列在六經之上。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為御注《道德經》立碑,碑名全稱為“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該碑七十年代出土後仍在。《道德經》可助處世,亦可修身,讀懂經書,明瞭天下。《道德經》到底厲害在哪裡?老子“無為而治”的理念如何詮釋?今天我們來詳細解讀:

一、老子和《道德經》

老子,字聃,本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和學說的創始人。老子曾任周王室的圖書館長,負責管理圖書。看到周王室越來越腐敗,老子準備出函谷關雲遊四方。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的學識,留老子在關內住下,遲遲不肯放老子出關。幾天後,老子要離去,尹喜非常不捨,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再走。老子走前交給尹喜一部五千字的著作,便是傳世至今《道德經》。

《道德經》共計81章,分為道篇和德篇。上篇1-37章,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38-81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德經》世人傳誦,老子也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孔子和老子同為春秋時期人,孔子做學問遇到困難時,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並對老子的思想大加讚賞,可見民間所傳“老子天下第一”之稱並非虛名。自漢朝起,各代皇帝對老子十分推崇:漢桓帝時,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玄宗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老子,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亦被尊稱為“混元皇帝”。

孔子對老子評價非常高,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二、《道德經》的理念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核心價值觀。自然和無為是一切價值觀的根本和核心。我們學習《道德經》一是明確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認識自然的規律;二是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三通過學習,指導自己更好的為人處事。

1、認識自然的規律,明確價值觀

自然皆有規律,天地萬物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軌跡。《道德經》對自然的理解和詮釋,可以啟示我們找到認識的方法。《道德經》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起始,和是中軸,道是核心。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是自然的規律,遵循自然規律,便遵循了道。和為貴, 和為美,萬物都在行動,和而不同,又相輔相成。我們學習道,認識道,理解道,就是理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明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瞭解到事物的運行軌跡,便知道了萬物的構成和起始,也就有了自己的價值觀。

2、提高思想,認識自己

《道德經》中的思想精髓太多,需仔細品讀,從而提高思想,認識自己。

《道德經》第九章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所謂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

《道德經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個人最喜歡的名句,很受益。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老子認為個人如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那便達到理想的境界了。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積極的,是對後人有啟發的。

3、處世之道

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人處世要像水一樣,不爭,自在,便不會有困惑。

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個人慾望太多,便不會知足。懂得知足,便可常樂。懂得知足,便會從容處世。

《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說他有三寶: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愛來自內心,簡樸體現行為,不敢先乃自知,明白了這三點,我們處世時會認真的查看自己的言行,不斷自省。

三、無為而治的解釋和意義

1、無為而治的解釋

《道德經三章》曰:“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所以聖人治理政事,會淨化人民的心靈,滿足其溫飽,削弱其爭奪名利之心,強健其筋骨體魄,使百姓無奸巧之心,無非分之想,內心純淨淡薄,使那些爭奪名利的智巧之人不敢為非作歹。所以聖人治世,按照“無為”的原則來做事,那麼天下也就沒有什麼治理不好的了。

2、無為而治是積極的。

無為而治是積極的,如果能達到無為而治的狀態,百姓定會安居樂業,國家一定是太平盛世。無為而治是最理想的狀態,人民的慾望淡化,人民的心態平和,人民的體魄強健,國家自然富強。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治理國家、管理百姓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比儒家過於強調人的理念,道家進行了更好的補充,以柔弱緩和了剛強,以淡泊化解了名利,以曠達彌補了拘謹。

3、對無為而治的誤解

仍然有很多人認為無為而治是消極的,是不存在的,是老子的過於理想化。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也是對無為而治的誤解。試問,任何觀點只要推出,都會達成嗎?答案是否定的。任何觀點都需要人們的理解、認知和執行。對於無為而治,理解的人自然會深受其益,學以致用。那些誤解的人以片面之詞來辯解,只能證明其對經典的理解過於狹隘了。

四、結語

懷著對老子的崇敬,對《道德經》的感激,總結無為而治精神,獻拙作一首,與大家共勉:


道教始祖,名曰老子,單字聃名李耳,傳大道。

春秋末期,生於楚國,主張無為而治,亦為道。

道為何物?各有理解。道常無名,無為自化,不可感知,聽之不聞,扶之不得,道即是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有四大:天、地、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為道。

最愛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讀罷感同深受,勤而學之,當用其之精要。

柔弱勝剛強。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柔弱為道。

無為而不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持,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而無為先,無為是道。

大愛老子,道德經書,萬經之王。最愛李耳,上善若水,甚是可靠。

道德經書,經年閱讀,常讀常新。如有興趣,歡迎關注,一起論道!


大志讀書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觀點,它來自於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道,無不為是德,無為是因,無不為是果,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和社會規律,無不為就是順應規律後的結果。

無為而治是老子針對儒、墨、法三家的積極有為而提出的觀點,他認為一切有為的政治都不符合自然,都違反人的天性,都與道相違。比如:一個農民能夠順應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就叫做無為,如果他拔苗助長就叫有為,無為的結果是豐收,有為的結果是顆粒無收。

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是指一種政治藝術,無為就是順應人的天性,老子認為人有追求自由和擺脫奴役的天性,所以老子反對一切奴役、管教,強迫和戰爭行為,因為這一切都是在剝奪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權利,它顯然與人性相反,是不可能持久的。

無為而治的本質是順應人的天性,而後換來天下太平,一切違反人性的作法都不可取,因為儒家要用仁義道德來約束人的自由,並且一定要用說教來教化人心,法家則是要用暴力和嚴刑峻法來強迫民眾,用功名利祿來驅使民眾,在老子看來他們所做一切,只能讓世界越來越亂。


沉醉的文人


我是顏小二述哲文,我來回答。

就個人對道家的研究來看,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有消極外衣,積極內在的理論。

至於為何要“無為而治”?原因並不難分析,老子之“無為”針對的是利己之慾過剩的“有為”,太過利己的人去“治國”,大抵會造成歷史上商紂王那般的結果。

一個君主,或者說一個為上者之大忌,便是自私自利而又剛愎自用。所謂的“無為而治”,其要為上者壓抑的,便是個人私慾,這種個人私慾包括生理上過多的物慾需求,和心理上對優越感的追求。這樣說,想必應該好理解一些。

1、老子的治國思想:無為而治

《老子》,也叫《道德經》,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經典作品,老子以“道”的角度,來看待世間萬物,繼而發出了許多呼籲,其中一條呼籲,便是叫為上者注意做到“無為而治”。

關於“無為而治”,《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議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這句話中的“我”,實則象徵著道家的理想人格,姑且可以說聖人,而聖人,則是理想的治國者。

下面我們來分別探析一下,為什麼“我”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慾”,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生活和美?

(1)為何“我”無為,民就能“自化”?

理解“我無為而民自化”,建議反過來理解。百姓可以自我化育的時候,說明百姓的道德水平都比較高了,這必定是太平盛世。

而在太平盛世裡面,百姓都自我化育了,還用得著為上者去教化百姓嗎?同時,一個能夠統領“素質高到可以自我化育之百姓”的君主,自然也擁有極高的素養,是猶如聖人一般的存在,自然是“無為”的。

(2)為何我“好靜”或者“無慾”,民就能“自正”或者“淳樸”?

要理解“我好靜,而民自正”與“我無慾,而民自樸”,舉個例子就比較簡單了。比如,為上者內心安靜,不貴難得之物,不以黃金之稀少而珍貴它,將黃金看做和路邊的石頭一樣的存在,這個時候,舉國上下皆是如此,那麼哪裡還會有小偷去偷和石頭無異的黃金呢?

所以,為上者內心安靜,民心自然匡正,為上者不貪慕虛榮,不貴難得之貨,為下者繼而也能保持淳樸,將“黃金”當做“石頭”。

(3)為何我“無事”,民就能“自富”?

為上者不下達各種政令,則說明沒有下達政令的必要。什麼時候沒有下達政令的必要,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為上者有高尚的品行,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干擾百姓生活;第二,天下太平。

於是,具備瞭如上兩個條件,為上者自然“無事”,而為下之民,在高尚的君主領導下生活在太平盛世中,自然也會變得富足。

通過上述分析,想必大家大抵能夠體會“無為而治”的邏輯合理性了吧。老子以聖人治國,聖人不會有利己排他的私慾,繼而不會有“不合理”的徭役賦稅。為上者不在奢靡生活上的起“帶頭作用”,而且還帶著全國百姓淳樸,百姓能有不安居樂業嗎?

2、“無為而治”思想的現實關照,以及“無為而治”的合理性

老子這一思想看起來雖然有些趨於理想化,但是也有其現實關照。比如,在老子“無為而治”思想中強調的為上者之“無慾”等等。

但是,要運用一個思想,絕對不能脫離該思想產生的社會環境來生搬硬套,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而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每個時代文化的歷史侷限性。即便是老子的“無為而治”,也是有其歷史侷限性的。

但是,經典的學說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對於現實的關照,可以超越時空。

老子“無為而治”這一思想,思想內核比較龐大,雖龐大,也是可以總結幾條對於現實生活十分有指導意義的處世之道。

比如,“無為而治”裡面透露出一種“知止”的智慧。這種“知止”,是讓人們懂得維繫“平衡”。如果從為上者治國的角度來看,則是告誡為上者,下達政令也好,對於自身慾望的態度也罷等等,都要懂得“度”,都要“知止”。

過度,實則便是對於個人之慾的過度發展,這樣,不僅對於個人的身心和諧有害,如果慾望過度發展的人成為領導者,自然也會危害到整個團隊。

再比如,為上者的“無所事事”,實則是彰顯了為下者的井然有序。而“無為而治”這個理論裡面,有很多地方都應用了這種“逆向思維”,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活用“逆向思維”,繼而透過現象,接近“本質”。

3、總結

道家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表現上看上去是為上者“無所事事”,實則是老子藉著為上者之“無所事事”,來體現百姓之“安居樂業”。百姓都生活得井然有序了,為上者自然就沒啥可乾的了。老子之“無為而治”是有其邏輯合理性的。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實則積極。

另外,“無為而治”對於一個為上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智慧,

他告誡為上者制衡自身的慾望,避免因為私慾而擾亂了團隊發展的合理秩序,以至於給整個“團隊”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當然,“無為而治”對於人之現實生活的關照肯定不止這些,其中的處世智慧,還需要各位自己在生活中體悟。



顏小二述哲文


我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積極的治國理念。為什麼呢?

第一,無為而治,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第二,無為而治是一種治理理念,是給統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鼓勵老百姓“無為”。

以上提出的兩點,也是後世對“無為而治”思想產生的兩大誤區。理解了這兩點,消除誤區,也就不會認為“無為而治”是消極的了。

“無為”不是不做事

這裡的“為”,應當理解為“干預、干涉、控制”。這裡的“無”,也並非完全不要,而應該理解為“減少、降低、有節制的”

整合起來看,無為,就是減少控制和干預,進行有節制的管理。

這個道理,適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以教育為例。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正是提倡無為,不壓制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思維,大人只要進行有限度的管理就可以了。倘若對孩子控制太嚴,則弊大於利。

以經濟為例。健康的經濟模式,就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以行政管理為輔。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倘若控制得太嚴,則市場沒有活力,缺乏競爭,就會成為一潭死水。

可見,無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一個金道理。

“無為”是治理理念,而不是生活態度

常常有好吃懶做、不勞而獲者,以“無為而治”作為擋箭牌。實際上他們跟“無為而治”沒有一點關係。

先秦諸子百家提出的各種思想,主要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治國。所以才說是無為而“治”,核心在“治”。

這種無為,是針對法家的嚴刑峻法,以及儒家的繁文縟節,而提出的。老子認為,這些都是在折騰老百姓,是強行改變人的天性、限制人的自由,非常不好。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經歷過時間檢驗而逐漸形成的,不去過多幹涉,則人民自然可以安居樂業。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思想的奇妙,就在於它沒有絕對。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有福就有禍。事物存在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無為而治的思想,當然也包含著兩個方面。有“無為”,就有“無不為”。要正確認識無為而治,就必須完整地看到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不管是“無為”還是“無不為”,前提都是要遵循客觀規律。

無為,就是要順應規律,不人為地去強求和改變;無不為,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那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做。

這樣理解,是不是很像我們今天的馬克思主義?沒錯,這就是古老的辯證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這種思想,放在今天,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一個部門、一個企業,都是適用的。

作為領導者,更是要懂得無為而治。把握大的方向,順應客觀規律,而不要過多地干涉底層員工。這樣一個組織就能健康發展。

綜上,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不但不是消極的,而且是一種永不過時的積極思想,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黑色大炮


“無為而治”是非常積極的道家理念。

道家講求“道法自然”,就是一切要順應客觀規律,順應大道,順應趨勢,如果逆勢而動,必然得不償失。

“無為而治”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就能天下大治,而是說不要過多的去幹預人民大眾自發的生產生活,要充分發揮和相信民眾的創造力,使社會自然而然的步入正軌,即“無為而無不為”。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大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指導下取得的,比如漢初的“文景之治”。

春秋五霸相爭、戰國七雄相鬥,始皇橫掃六合,楚漢爭霸連年,不斷的戰爭已使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漢高祖死後又發生了“諸呂之亂”,社會民不聊生。產滅諸呂后漢文帝劉恆繼位,他和後世的漢景帝劉啟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遏制貴族奢靡,節制國家開支,重視農業,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形成了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

“無為而治”的理念不但可以用於政治上,還可以用於生活中,比如教育。梁啟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他的家庭教育就秉承了“無為而治”的理念。梁啟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敗或挫折首先要平靜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鍊自己的好機會,妥善尋求解決的辦法,在克服困難中更上一層樓。

本來,他很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生物,但思莊嘗試之後,自覺興趣不大,他便又忙寫信道:“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一定聽爹爹的話。”

梁思莊在剛到加拿大時,一次考試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喪。梁啟超得知後,立刻寫信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後來,思莊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班上前幾名。梁啟超高興之餘,特意寫信囑咐:“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著急……你們弟兄姐妹個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功課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在這種寬鬆的教育環境下,梁啟超的9個子女都成為了國家棟梁:詩詞研究專家梁思順(令嫻)、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圖書館學家梁思莊、著名經濟學家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然,天下如此之大,還有很多其他的治國治家理念,而如題所說,“非要無為而治”又變得刻意了。一切順應規律發展才是大道。


鼠眼觀世界


您好!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消極思想,“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道德經》最後一章寫的很清楚:“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以老子的思想是要為,而不是不為。

無為是“中庸”的一種高超藝術發揮,即外柔內剛的實際運用手法。是不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見,不以自已過度的私慾和利益為目的,用客觀規律去為之。無的是自我,為的是大家,最終大家反過來成就自己而實現"有為",(見《道德經》第七章: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無為是手段,有為才是目標。因為道的運行規律是循環往復的(見《道德經》四十章:反者道之動),播下了愛的種子,收穫愛的果實!也就是舍與得的循環,即佛教講的“輪迴”。

以無為的方式達到有為的目的;以柔弱的姿態實現真正的剛強。老子的哲學觀整體上是一種辯證法思維:諸如長短、 高下、美醜、難易、有無、前後、禍福、剛柔、 等看似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其實都是相對的而言的,可以相互轉化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前後相隨等等。看似無為、柔弱,實際可能是真正的有為、剛強;而看似有為、剛強其實際可能非常脆弱!


纏中說浪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首先我們先來肯定一點,就是《道德經》之中的“無為而治”,並不是消極思想,反而是一種積極。

《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的鼻祖,也是道家思想的發源地,其中的智慧核心就是無為而治。

所謂“無為”,就是不以自己主觀妄為,一切順應自然。

《道德經》中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不能憑著主觀意願實為而改變,憑主觀意願施為,必定會失敗。

這一句話論述的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順應自然的意義,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獨特方式,不能人為的強加干涉,不管是我們對待世間萬物的敬畏心,還是在與人處事之中尊重任何個人的意願,都不能進行人為的干涉,如果強加干涉就是違背大道,會受到道的懲罰,註定要遭受失敗,任何事物都是這樣。

那麼不以主觀意識妄為,就是消極的應對嗎?

並不是如此,無為而治的順應自然,是順應客觀之後的積極應對,認知世間萬物的規律之後,順應而為之,以符合自然的睿智,來處理和對待萬事,這反而是另外一種積極。

雷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這一句話體現了順應自然對於人生的作用,站在風口上,趁著風口才能夠做成一番事業,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都需要適應大的局勢而為之,才能夠在一件事情上有好的結果,否則自己的努力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生更糟糕。

就好像一個人逆風前行一樣,他不但難以達到目的,反而會因為頂風而行,讓自己感覺到痛苦,而無為就是順應自然規律,找準適合自己的風口,順著風口前行,反而更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這就是順應的力量和智慧,可以說順應是另一種狀態的積極。

最後大家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人生的好與壞,並不會依靠自己的主觀思想進行,我們認為的積極或者好,未必能夠成就好的結果。

而且對於人生來說:最大的愚昧,就是自己主觀對於世界的認知。

自以為是的聰明,自以為自己能夠控制和左右這個世界,但這卻是讓自己人生糟糕的根源。

剛好,我最近正在寫一份專欄,叫【天道謀略,修心的藝術】,就是從拋開主觀妄為的角度闡述智慧,遵循天道規律。

所以我們換一種思路,以大智若愚的睿智態度去處理人生,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國學書舍


看了已有的回答,愚者也來表述自己對“無為而治”的理解。談這個話題前,先扯淡個無關話題。在電器設備中,有種設備叫電容器,其用途是對感性電器負載進行無功補償,具體可以網搜,這裡就不多述。於這種設備有三個概念,即視在功率、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無功功率,並不是沒有做功,也不是無效之功,而是由電器設備的感性這種特有屬性決定的。比如,家裡常用的電風扇,若沒有相應規格的電容,電風扇是轉不了的,即便可以轉動,也是很慢,時間也不能長。電風扇能轉是根據感應電動勢原理電生磁,磁生力而產生的,若沒有電容裝置,電機的力矩就不夠。

“治”是以結果為治,“無為”對其過程本身負責,不對結果。這與電容不對風扇是否轉動負責,而對感應磁場負責,其邏輯有共通處。

有為與無為都能產生治的結果,也就都有與“治”關係,有為是直接關係,無為並不是直接關係,而是“玄”關係。對於這個“玄”的解釋,《道德經》有所注,估計很多人是一頭霧水。愚者就借上敘“視在功率、無功功率和有功功率”來說說。這仨者之間是“勾三股四玄五的三角形”關係,也就是“勾股定理”。若把直接關係比平面關係(直接是點對點,兩個點決定一個平面),則三角形就有仨個平面,把這仨“平面”和在一起,“玄”關係是一種方法。小竊對“玄”之理解,就是把不同維度認知合於同一維度的認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就是“降維打擊”。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再回到“無為而治”這個話題:

其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把這一句與“無為而治”聯繫起來,劣者認為有這樣一種邏輯,或許是瞎扯、歪歪。治因有為而果,有為是無為的呈現,因為“有生於無”,無是初生,“無為”就是找“初心”。其初有二,一則內在之初心;一則萬物同源,這需要面向“虛無”,方有可能。這套認知,只在“有為”層面是玩不出來的,只有借“有為”面向無盡,方能達。所謂面向虛無,就是說,通過尋找與已有事物的無關鏈接,來擴大該事物的有用範圍。


戰略扒井蝦


老子的“無為而治”歷來都有飽學之士做過具體的闡發: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要過多的去幹預它,小到居家執事,大到治國安邦,都很適用。

如西漢時期,就有“蕭規曹隨”的說法,漢初三傑之一的宰相蕭何創立了當時的規章制度,在其死後,曹參接著做了宰相,仍然照著蕭何制定的制度行事,不作任何改變。每日都是飲酒作樂,不怎麼具體管理政務,一天兩天尚可,時間長了有些下屬就看不下去了,紛紛去勸說,但是去一次曹參就拉著別人喝一次,而且不醉不放還,慢慢的,後來別人也就不去了,只到有一天他的兒子實在忍不住了,勸說了幾句,不料曹參二話沒說上去就打……

後來漢惠帝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氣,在朝堂上當面斥責曹參。曹參卻說:“斗膽問陛下,陛下的文韜武略比得上漢高祖嗎?”惠帝答:“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比!”曹參接著又問:“陛下你看我與蕭何相比較哪一個能力更強?”惠帝說:“在我看來,你好像有點不如蕭何。”曹參笑著說:“陛下所言極是,當年高祖與蕭丞相平天下時制定的律法已經很完善了,而且行之有效,現在的陛下只需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們這般朝臣安守職位,遵循原來的制度不改變,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不是很好嗎?”惠帝及滿朝文武聽罷均心悅誠服,不再言語了。

“無為而治”卻並非絕對的放任不管,任憑事態往壞處發展!


楚襄蠻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精髓,“無為”是道的體現。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

”用三十根輻條造一個車輪,當中空(無)的地方,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窗戶建造房屋,當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的器具,用的是空間。

“輻”就是支撐車輪的車條,車輪當中有一個孔,圓孔是空的,才能通過車軸,有車軸才能轉動,起到車子的作用。碗、碟等器皿要有空的地方,才能裝東西。房屋的作用在空間。這是說:“無”並不是“真空”或“虛無主義”,而有其重要作用。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當中好象一個大的風箱(橐龠),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這也說明“無”的作用,所有“無為,無不為”的“無”,都要從這一角度來理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永久存在(常)的,“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一個專有名詞,不能照字面直譯作“沒有作為”,或誤解為“無所謂”。 老子主張行道,認為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客觀性與規律性。

人們對待自然(客觀現實),以至處理政治,必須依照自然發展規律(道)辦事,而不加以任何人為的措施。這頗有“客觀存在,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意味。“為”是指“人為”的事,“無為”不是一動也不動,什麼也不幹,而是不作違反自然的事。

老子還體會到:天地萬物,包括人民生活在內,有其自然發展規律,而不能加以任何人為的限制。可是當時的統治者都不是這樣想,他們以天下為己有,以人民為砧上肉,予取予攜,作威作福,這是違反自然的。

因此,“無為”不是消極的,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老子以“無為”對一切違反自然的事兒作鬥爭。 老子提出“無為”,用意在推翻當時的政治制度。但他不便明言,只用“無為”二字,以至引起了無數的猜測,就字面上作了各種不同的解說。

  “無不為”在“無為”的條件下,沒有什麼不可為的事,一切都會自然進化。老子看到一切客觀事物如:日月四時自然運行,草木鳥獸自然生長,紅花綠葉不需要加以人為的渲染,鳥飛獸走各具本領,不待人教。

俗語說:“天上一隻鳥,地下一條蟲,”一切都不需要加以人為的措施,有其自然的安排。所以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

”侯王們如果能夠遵守它(道),萬物都會自然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如果發生變異(欲),就本著客觀規律(無名之樸?道的本質),去克服它。 道本身是沒有變異的,沒有變異就可以安定(靜)下來。

那麼,天下就太平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