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法家說:“練習書法如果不臨帖,練再多也白練”,為什麼呢?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書法書法,書而有法,書而守法!!!方能稱為書法。否則你那就是寫字,僅僅具備識別功能,不具書法藝術性之感染力。法從何來?從臨帖中來,從歷代先賢總結開創得到絕大多數人公認的“法書法帖”中來!

不臨帖自己臆造無根無據即可稱為江湖自由體!鍛鍊身體而已,寫八十年也不粘中國書法的邊!

別抬槓什麼第一個人如何如何,書法從圖形文字到甲骨文到金文大篆……無數先賢一步步總結積累沉澱而來!!!



贊蹊臺主人李勇


說的一點沒錯,每一位學習書法的人,包括所有書法家都是要臨帖的,旨在每個字的筆畫裡有古人的痕跡。俗話說的好無規不成方圓,寫書法也一樣:無古人痕跡不成書法。公認的好書法肯定有古蹟,無古蹟的書法肯定不是好書法。

建議臨帖:

1、小篆 秦代 李 斯

漢代 許 慎

唐代 鄧石如

2、隸書 唐代 鄧石如

3、楷書 現代 田英章

4、行書 東晉 王羲之

唐代 歐陽詢

唐代 顏真卿

唐代 柳公權

元代 趙孟頫

北宋 米 芾

5、草書 唐代 張 旭


翰墨and雁北老翁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基本上同意書法家的說法,練習書法不臨帖基本上實在做無用功。

為什麼說基本同意書法家的說法呢!就是還會有一種特例產生,那就是有一種人天賦秉異,無師自通,對書法有很強的感悟能力,不必臨帖只要看上幾眼就已經爛熟於胸,完全不必臨帖也可以揮灑自如。當然這只是個例,我們要說的還是普遍的大多數人,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天賦的,所以練習書法還是要臨帖。

不但要臨帖還要背帖,這些都是必要的功課,可以說缺一不可。不臨帖不叫練習書法,只能叫練習寫字。沒有技術的支撐,練習的再久也只是在練習,進步緩慢不說,還有可能失去對書法的初心。什麼是書法的初心呢!那就是一顆秉承古法的心,既然已經不臨帖了,那就一定不能掌握先輩給我們留下的技法,這種技法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書法的初心。

一旦拋開字帖自行練習,還會出現一個後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字體出自何處,也就是所謂的專家們說的,練的再多也是白練。練習書法的人講究每一字每一筆都有出處,脫離字帖以後你的每一筆都不知來自哪裡。這就是脫離了大眾的範疇,離開了群眾基礎,以後的路極其不好走。或許有些人可以不臨帖,就能把字寫到大師級水準,更有甚者到達了開宗立派的境界。這樣的奇才是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的,所以,既然沒有開宗立派的本事,還是老老實實的回到臨帖這條路上來吧。

專心致志的練習臨帖,不要有非分只想。書法練習沒有捷徑可以走,唯有專注學習。


雨夜構想


我是初學者,但同時也是臨帖受益者。練字三年半,我感受到了認真臨帖的好處。我認為字帖就是一位老師,臨摹字帖的過程就是向老師學習的過程。老師講的知識,學生不認真學怎麼能交出滿意答卷呢?不按字帖練字,等於把錯題重複寫千百次,沒任何意義。

我的一些朋友看我練字有進步,紛紛買筆墨學習起來,也常常發照片我給看。這其中就有不按字帖練字的人。有些是不用心讀貼,隨心所欲抄字帖的。也有會讀貼卻帶著批判意識練字的。並且振振有詞:我覺得字帖某個字或筆畫,寫的不漂亮,所以不想這麼練!

後來我也思考這個問題,書法家在寫字時的確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多數時候是我們的審美觀問題。就拿服裝款式來舉例吧,三十年前的衣服現在看很土,可是六十年前的款式卻又流行回來了,循環往復。所以對待字帖也是這樣,不能用當下審美標準去評判它,用尊重的態度進行學習,時間久了,自會發現它的不尋常。如果永遠都是滿足於自我眼光,這和坐井觀天有何區別呢?

臨摹是分為幾個階段的,初學就是追求形似,不僅是結構像,更要細節像。而要細節像,就必須研究其筆法,筆法正確才能正真做到形似。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獨到的結構筆法及章法奧秘,認真臨帖就是解開奧秘的鑰匙。書法是需要傳承的藝術形式,臨摹前人優秀作品等於站在巨人肩膀上,何樂而不為。

到目前為止通過三年半的學習,我主要臨摹過三本字帖,最開始是《靈飛經》練習兩年多、然後是文徵明《草堂十志》、最近開始王寵《遊包山集》。認真臨帖讓我受益良多。


墨淡花開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練習書法要找師傅什麼是最好的師傅,當然有老師帶你走錯了會跟你指點是最好的了!這個條件也是在臨帖的基礎下進行的,古代書法家和現在書法家是比不了的現代娛樂活動太多了,對書法的研究也並不如古人,學習書法就要學習古人追尋古人。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博主有所幫助!


任秋山


不會就得照著學,照著寫,不然你練啥呢?


李東禧


書法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文字書寫藝術,所謂藝術,他不單單的是寫字,字的結體美,形體的成形,也是幾千年智慧沉澱集存的成果,不是一代兩代人能完成的,我們習字有了臨帖之路,可不走彎路,便捷,速達目標!臨帖,要從形似,到神似,這要求我們,從結字形體變化,到運筆方法,用心體會,達到意在筆端,運筆自如,出上等作品,

臨帖的選擇,要臨古帖,它是經過時間檢驗的,今人近代之帖,不可取。正可為,取其上,得其中,臨其中,得其下,所以取其高古,也未必得其精髓,

初字分佈,但求平正,即能平正,務追險絕,即能險絕,復歸平正,通匯之際,人書俱老。,

書法作品,是寫字結體的昇華,是藝術,,

所謂藝術他涵養許多!濃,淡,幹,溼,大小錯落有致,布白,虛實,這是要文化內涵的,正可為,功夫在字外了。

創作文字,是要求有情,傳神,正能量!




中陽寺河山


初學書法,最好先暮貼,又稱“寫仿影”,是將帖放在紙下,照著把字寫下來。這樣不會走樣,也相應的學習間架結構,待掌握基本筆畫後 ,才臨帖為好°

臨帖就是照著碑帖寫字 ,是學習書法必須遵循的過程,堅持臨帖即可以學習筆畫結構,又可以臨到形神兼備。這叫入帖,便於學習古代碑帖書法傳統,提高自己藝術水平,是臨帖的初級目的,寫一手漂亮的好字,才 是我們所追求的結果!如偏旁結構、字勢安排、字距行距、疏密佈局……等等。掌握這些方法,就便於學習碑帖的規律這樣才能收效大、進步快!

其次臨帖不是走馬觀花,更不是為了臨帖,而比葫蘆畫瓢。要專心臨一種碑帖從簡到繁、先易後難、先集中後分散的步驟和方法。如集中一段時間、集中練一批字,這些字從形神上達到入帖了。再練下一批,循序漸進,再進一步研究、臨摹其他碑帖,要學會舉一反三,才能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這樣即能吸收各種碑帖的精華特點,又進而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其次臨帖不是走馬觀花,更不是為了臨帖,而比葫蘆畫瓢。要專心臨一種碑帖從簡到繁、先易後難、先集中後分散的步驟和方法。如集中一段時間、集中練一批字,這些字從形神上達到入帖了。再練下一批,循序漸進,再進一步研究、臨摹其他碑帖,要學會舉一反三,才能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這樣即能吸收各種碑帖的精華特點,又進而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屬於李的心


這個是書法中的共識問題,但是圈外的人大多不贊成。但凡提到書法,臨帖是不可少的步驟和環節,簡單點說「書法是學出來的,不僅僅是埋頭苦練」。剛才說到圈外,就是不學習書法的人,他們的思想是隻要字好看就是高手就是書法家。寫字和書法不同,寫字是技巧,書法是文化。

再聊一下為什麼臨帖 :

就像我們做人,要向品格高尚優秀的人學習一樣,我說的這類人當然是公眾認可的人物。書法中的字帖碑帖都是文化遺產,是書法歷史上的上品,我們需要從中學習汲取營養。書法中說的「取法乎上」就是說的就是要學習經典字帖,你可以借鑑今人的學習方法,但最好是臨寫古人的法帖。

當然,如果不在書法範圍內探討,寫字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啦,公正清晰足以夠用了。真正的學習書法,還是要對這個文化有敬畏之心。

自己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請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