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天陽君有話說:

有一種美麗

純淨到極致

渾然天成

素雅淡淨

與其相比

青花的藍白相映

彩瓷的繁複繽紛

都黯然失色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單色釉,是單一的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單色釉瓷器胎體優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精美無比。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乾隆霽藍釉鸚鵡耳扁瓶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但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製工藝一般。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尤盛於康雍乾三朝。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康熙蘋果青釉瓶


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


白釉


白如梨花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內含鐵少。白釉還可以分為甜白、象牙白、豬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魚肚白等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乾隆白釉錦背紋花盆


在所有的釉色中,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可謂“單色釉中的單色釉”。其中,“永樂甜白”十分有名,這與永樂皇帝有很大關係。永樂皇帝對白色情有獨鍾,當朝的陶瓷工匠們或許是為了迎合他,一直在努力做減法——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提純,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程度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製白度很高的白釉瓷。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白釉瓶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白釉瓜稜罐


永樂朝創燒的白瓷,有“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到了明朝末年,白砂糖進入中國後,國人見之嘗之,其甜美之感讓人恍然想起永樂白瓷,遂以“甜白”命名。在明永樂甜白釉瓷中,僧帽壺是別具時代特色的一種器型。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白釉瓜稜執壺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白釉香爐


►歷史演變


北朝:白釉出現於北朝。

宋代: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窯,南有景德鎮青白瓷。

元代:元代景德鎮異軍突起,燒製成卵白釉,也稱樞府釉,為甜白釉的前身。

明代:白釉燒製更成功,如永樂甜白釉。

清代:清代白釉燒製進一步發展,且為粉彩瓷等提供了上好的白胎瓷器。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白釉菊瓣紋缽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金代 白釉出筋碟


藍釉


藍比深海


藍釉以氧化鈷為主要呈色劑,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灑藍釉缽


藍釉的燒造技術和色彩種類隨著歷史發展不停進步。唐代的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至明代,霽藍與霽紅、甜白並列,被推為宣德單色釉瓷的三大“上品”。清代的灑藍、天藍等新品種更是藍釉之最。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雍正霽藍釉菊瓣形花壺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雍正藍釉花觚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乾隆霽藍描金折枝花卉雙犧耳尊


►歷史演變


唐代:低溫藍釉已經運用在唐三彩上。

元代:高溫藍釉為元代景德鎮窯所創燒,後人稱其為“祭藍”。

明代:明代特別在宣德時期,藍釉器物多而質美。

清代:清代康熙、雍正時期藍釉燒造技術有所提高,釉色光澤勻潤。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乾隆天藍釉暗花花觚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康熙天藍釉刻龍紋小缸


紅釉


紅似朝霞


紅釉以氧化銅為主要呈色劑,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硃紅、大紅、柿紅、蓋血紅等。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雍正祭紅釉玉壺春瓶


紅釉的燒製工藝難度很高。古代官窯一直重視紅釉的燒製,但是費工費料仍然難以燒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們精心勞作,無奈燒出的紅色卻總是深淺不一,難臻完美。有詩為證:


官古窯成重霽紅,

最難全美費良工。

霜天晴晝精心合,

一樣搏燒百不同。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康熙郎窯紅蒜頭瓶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豇豆紅暗刻夔龍太白尊


►歷史演變


元代:紅釉始燒於元代。

明代:明永樂、宣德年間,紅釉燒製至臻成熟。

清康熙時期:創燒新品種如豇豆紅、霽紅等。

清雍正時期:開始發揚胭脂紅釉。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宣德紅釉瓷盤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宣德紅釉碗


黃釉


黃承天德


黃釉以適量的氧化鐵為呈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製方法。黃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康熙款黃釉大碗


黃釉,因其諧音“皇”,歷來是皇家的專屬。或用於宮廷器皿,或用於祭祀地神(黃色接近土地顏色),是被嚴格控制的色釉,象徵權力與尊貴,嚴禁民間使用。


黃釉傳世不多,尤其是宣德署款的黃釉瓷器,當初燒成的數量本來就不多,流傳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數。臺北故宮典藏宣德御瓷約2000件,其中也只有2件“宣黃”。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康熙黃釉暗刻龍紋盞臺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康熙黃釉萬壽齊天花口盤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遼代 黃釉穿帶扁壺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遼代 黃釉香插


►歷史演變


唐代:黃釉最早出現於唐代。

明洪武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黃釉創燒於明洪武時期。

明宣德時期:明宣德御窯廠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映襯黃釉之妍麗,開啟弘治黃釉之先聲。

明弘治時期:明弘治朝,黃釉燒製採用澆釉方法施釉,故弘治黃釉也被稱為“澆黃”或“嬌黃”。

清代:檸檬黃釉最為名貴。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元代 黃釉雙系瓶


青釉


青如碧玉


青釉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等。青釉是我國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就已出現。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梅子青釉大碗


如冰類玉的粉青釉色,曾深得乾隆皇帝的鐘愛。不過他還要標新立異,也許因此促使瓷藝窮工極變。即使物材釉色未變,卻能巧以重新組合,技法更加精湛,創制出當朝風尚。所以乾隆朝的青釉極具特色。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道光冬青釉盤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青釉碗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青釉碟


►歷史演變


商代:商代中期青釉以青綠色為主。

東周:原始青瓷的釉為青綠、黃綠和灰綠。

三國:青釉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色澤清澈。

宋金:青釉在宋、金之際達到了歷史高峰,如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耀州窯的月白青。

明清:明清時青釉雖不是主流,但也燒造精美,如明永樂朝的翠青、冬青,清雍正的粉青、豆青等。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青釉三足爐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青釉雙環罐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明代 青釉蓋罐


黑釉


黑如漆墨


黑釉主要色劑為氧化鐵和少量的錳、鈷、銅,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 、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


►唐代 黑釉行爐


歷史上,燒造黑釉瓷的窯口眾多且時間長久,綿延千年。其中最具代表性質當屬宋金時期,而該時期出產黑釉瓷最出名的窯口有定窯、建窯、磁州窯和吉州窯。


定窯產黑釉瓷細密堅韌,瓷胎潔白無瑕,釉面均勻細潤,釉色黑亮如漆,玻璃質感較強,光可照人。建窯黑釉瓷釉層肥厚瑩潤,瓷胎較厚,保溫作用很好。磁州窯產黑釉瓷,瓷胎呈淺灰色,釉面細膩程度不及定窯。吉州窯產黑釉瓷,釉層存在細小開片,並有乳濁現象,玻璃質感較強。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玳瑁釉碗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黑釉長頸觚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元代 黑釉罐


►歷史演變


東漢:已經掌握了燒製黑釉的技術。

東晉:德清窯較為有名,其釉面光澤,色黑如漆。

唐代:唐代黑釉較為盛行。

宋代:宋代是黑釉的高峰時期。

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的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元代 黑釉豆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元代 黑釉三足爐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元代 黑釉高足杯


單色釉純淨、素雅,如瓷器中的大家閨秀。但單色釉又僅僅是顏色釉的一種。


其他顏色釉


獨到多變


顏色釉是在釉中摻入不同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作為著色劑,施在瓷器的胚胎上,再將胚胎高溫焙燒,燒成後呈現不同顏色的瓷器。由於窯變的不確定性,每件顏色釉瓷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絕品。


除單色釉,顏色釉又可以分為複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唐代 花釉執壺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清雍正爐鈞釉


複色釉,瓷器的一種多彩裝飾釉。作法是:或先於窯中燒成無釉澀胎,然後上釉入窯復燒;或一火即成;或數火乃成。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哥窯青釉魚耳爐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裂紋釉是瓷器釉面有小裂紋,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龜裂、蟹爪或冰裂,可以給人一種特別的美感。


無光釉是指呈絲光或玉石狀光澤而無強烈反射光的釉。無光釉在中國古代最經典的範例就是哥窯,有米白、粉青、灰綠、奶酪黃等色。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曜變天目茶碗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宋代 曜變天目茶碗(殘片)


結晶釉是指釉內出現明顯粗大結晶的釉。它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藝術釉,其區別於普通釉的根本特徵在於釉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可見結晶體。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 乾隆時期茄紫皮釉爵


後記



單色釉以純美取勝。沒有繽紛之色,沒有彩繪加點,單色釉瓷在觀者面前一覽無遺,不但不容有半點瑕疵,更需要直射出內在之美,不浮不囂、不靡不媚。大美至簡,卻並不簡單!

編自:壹號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