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达:疫情当前,药王庙前话怀药!

药王庙前话怀药

转自九道堰传媒:韩达

韩达:疫情当前,药王庙前话怀药!


韩达:疫情当前,药王庙前话怀药!


古怀州的许多人文景观都是有深层内涵的--像坐落在天鹅湖畔的药王庙,就不仅仅是一处普通的宗教活动道场。

巍峨的庙宇以及宏大规模,昭示着怀药故里当年的繁华;精巧的布局以及宜人的环境都无不深蕴着建庙者独具的匠心和美好的初衷。

药王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竣工于嘉庆十三年(1808)。整个建筑群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亭榭楼阁应有尽有,厢廊殿堂富丽堂皇,彩绘浮雕华贵而又豪侈,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宫廷式建筑。

药王庙所在地的沁阳古城,自夏、商、周、汉、唐、宋、元、明以来,曾经是豫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温和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适合于各类植物尤其是中草药的繁衍与生长。“四大怀药”由野生变为家种,自周朝被列为贡品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急剧增长。加之怀庆府地政治中心的形成与稳定,为古怀府中药材市场的发起与形成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怀庆府志》记载:当时怀府城内中药店铺林立,药材栈行遍地,仅府城主要大街就有80余家--随着中药材市场的繁荣,在怀府八县城乡也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经营怀药贸易的药商。

一批庞大的药商队伍,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运营四大怀药并相继在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修建怀药商人会馆,开设药材行栈,就地开展怀药贸易。由于四大怀药在各地药店的信誉以及怀药商人的经营有道,在当时的药商界曾有这样的美誉:十三帮一大片,比不上怀帮一个殿(店)。

韩达:疫情当前,药王庙前话怀药!


这个“殿”字,在形意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怀庆府的药商懂经营之道,而且销售的药材地道正宗;另一层含义确指各地的怀药商人会馆修建的豪华气派、雄伟壮观。这些会馆迄今在北京、天津、广州、武汉、上海等大城市仍有影响,乃至成为怀药商人在异地创业成功的一种标志,甚至单就建筑物而言,就是怀庆府城药王庙的一个翻版,或者缩影。

从怀庆府走出去的药商,之所以把外地的会馆建成药王庙的翻版,是因为时刻不忘佑护他们成功的药王。

孙思邈一生博通百家之学,广收民间药方、验方、秘方,对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在医学和药物方面做出了空前的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医药界对孙思邈的尊崇,有别于道家之于天上诸神,佛家之于释迦、观音等等,重在精神崇拜和医德品行。

孙思邈一生长期隐居山林,行医于民间,唐太宗、高宗数次征召入京做官,均辞谢不就。自北宋崇宁年间被追封为 “妙应真人”之后,一直是道家、佛家争相封尊的圣人之一,以致被后来四大宗教“供奉”,绝不是偶然的。


韩达:疫情当前,药王庙前话怀药!


古语说:“人处疾则贵医。”在崇尚中医学的中国古代社会,“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自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之后,四大怀药经过诸多商家在全国的运营以及各地医学的临床实践,闻名遐迩,明永乐年间又被带至西洋,清代又选赴美国旧金山和南洋马尼拉“万国商品赛会”展出,以至四大怀药除销往欧美之外,遍布东南亚各国……

历史上全国性的药材交易大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九月九日两次在古怀府举行,历时两个月。届时城内80余家药材行栈设宴招待各地药商,并有几台地方大戏助兴,盛况非凡。

药王庙正是在“四大怀药”市场最繁荣的鼎盛时期,由怀庆府药商联合号召全体商家捐资修建的。它既是“四大怀药”名扬四海的见证; 又是怀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同时也是各方药商朝拜药王、洽商怀药贸易的中心--怀府药商建庙之初衷迄今昭然于碑证:

“……世守药业,饮水思源,以连神庥,春秋祭祀,瞻释有地,庶几克慰众愿。后之同道君子,于是踵而增之,扩而充之,俾神圣番烟愈久而愈盛,我等尤有期于无穷焉。”

药王庙以鼎盛“四大怀药”为己任。它承载着古怀庆人的梦想,寄托着怀药故里弘扬中华药学的希望……

在药王庙殿堂的神龛上,除分别彩塑医界四圣之外,建庙者认为:神农尝百草,分辨五谷,发现草药,应该是中草药的鼻祖,所以金妆神农像于三皇宝阁……

在占地面积达2800余平方米的药王庙内,种植最多的植物是香柏、腊梅、梧桐、桂花……建庙者以此寓意:百门同贵。

尤其令人瞩意的,是悬于牌楼正背两面的匾额:“济世慈心”“恫鳏在抱”。

济世慈心,道出了当年怀药商人不患利之不丰,而忧心之不慈之宗旨——正像怀府城内每个药店都有的那副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柜上药生尘。

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遍布府城80余家的中药材栈行里,每天都有怀药商会组织当地的医药名家巡回“义诊”。名曰义诊,实则是为各地来购药的商家保驾——有病者免费治疗,见本地药商有欺行霸市者,当面处理。据史料记载,明清期间全国曾爆发过几次重大的瘟疫,几次大规模的全国性义捐活动,都是由怀药商会发起的。

如果说“济世慈心”是怀药商会经销怀药、弘扬怀药文化的职业操守,那么,“恫鳏在抱”无疑应是建庙者的道德情怀了。

古人汉语中,“恫鳏”与“痛瘰”通假。恫乃伤痛之解,鳏则病之意。旨在把世间所有的病痛均放在心上——肩负如此悲情的使命无疑是沉重的,无论是当初的建庙者以及他们勤劳智慧的后人,还是药王庙本身,都将是一种永远的使命,也无疑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

古怀庆人默默地践允着自己的使命。

药王庙静静地注视着过去的一切,药王庙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怀药故里的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


韩达:疫情当前,药王庙前话怀药!


韩达,男,河南沁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焦作市作协主席。曾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红尘传道》,社科专著《人类的情绪》及散文集《守望理想》等。本文系作者20年前旧作,原载于其散文集《心上的风景》,标题编辑有改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