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沁陽藥王廟

焦作沁陽藥王廟

沁陽,古稱覃懷,河內。明清懷慶府府治所在,古稱河內縣,民國2年,廢府存縣,因其地在沁水之陽而改稱沁陽,沿用至今。歷代為州、郡、路、府治,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9年7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沁陽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國家民政部公佈沁陽為千年古縣。

焦作沁陽藥王廟

藥王廟位置圖


古懷慶府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以地黃、牛膝、山藥、菊花為代表的"四大懷藥"在這裡廣泛種植,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種植歷史。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諸侯衛桓公以懷山藥為貢品進獻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懷藥"一直作為貢品進獻歷代王宮皇室。由於其質地由於其質地純正、藥效獨到,系全國同類品種中最為地道的珍貴藥材,歷來在中外醫藥界佔有重要的地位,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的讚譽。《唐本草圖經》、北宋《圖經本草》、明《本草綱目》、清《神農本草經》等醫學著作對"四大懷藥"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享有"十三幫,一大片,不如懷幫一個殿"的美譽。

沁陽藥王廟遺址位於沁陽老城區東北隅合作街內,據廟內現存《創建藥王廟三皇閣碑記》記載:藥王廟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竣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全部工程完工於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歷時47年,整個建築群由山門兼戲樓、鐘樓、鼓樓、牌樓、廂宇、瀟灑閣、東禪院等組成,佔地約2800多平方米。院後有萬柄荷花千株柳的天鵝湖。整個廟宇雕樑畫棟,起脊飛簷,極盡建築之妙。藥王廟不僅為各方藥商朝拜、祭祀藥王的地方,也是懷慶商人們洽談懷藥貿易的中心。

焦作沁陽藥王廟

四大懷藥委員會


焦作沁陽藥王廟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碑

可惜的是,自晚清以來,社會動盪,藥王廟也屢遭毀壞。建國後的1969年,除木牌樓、東西對庭倖存外,其他殘餘建築均被拆毀殆盡。當年的山門兼戲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外面正中開設大門,飛簷下橫懸"藥王廟"金字匾額。裡面為戲樓,懸掛二匾,分別書寫"登春臺"和"古今一脈"。戲樓兩邊各有耳房一間。穿過戲樓下面青石鋪就的甬道,可以看到矗立在兩邊的鐘樓和鼓樓。鐘樓上懸匾"舞鯨",鼓樓上懸匾"泣鶴"。

焦作沁陽藥王廟

木牌樓南側全景


焦作沁陽藥王廟

木牌樓南側"濟世慈心"


沁陽藥王廟木牌樓高約十餘米,橫跨甬道,四柱三間三樓牌樓式建築,廡殿頂,巍然壯觀。四根立柱從東向西一字排列,每根立柱前後均有抱鼓石,柱下設須彌座形青石臺基,臺基上浮雕仰蓮,青基紅柱,引人注目。主樓斗拱九踩四下昂,昂嘴圓雕龍頭。次樓斗拱七踩三下昂,昂嘴圓雕鳳凰頭。上下枋間安置華板,華板雙面高雕盤龍、行龍、丹鳳朝陽、獅子繡球以及蝠、鹿等祥禽瑞獸圖案。枋額華板為透雕木刻,上方的雕飾,南為鳳,北為龍,下方的雕飾,則南為龍,北為鳳。從正面看,鳳在上,龍在下;從背面看,龍在上,鳳在下。龍昂首鳳振翅,玲瓏精巧,栩栩如生。

整部雕刻雕工精細,充分運用了透雕、淺雕、圓雕等木刻手法,又飾以貼金彩繪,呈現出一派人物故事豐富多彩,祥龍瑞獸活靈活現,山水風光富麗堂皇的景象,形成了一條完美的藝術畫廊。木牌樓有雙面匾額,正面行書浮雕"濟世慈心",背面為"恫鰥在抱"。沁陽藥王廟這種融中國石枋藝術與古建頂飾藝術於一體的建築物,不僅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珍品,也是明清時期懷藥商業文化的縮影,更是懷藥經濟繁榮昌盛的重要標誌。

焦作沁陽藥王廟

木牌樓北側全景


焦作沁陽藥王廟

木牌樓北側"恫鰥在抱"


通過牌樓,甬道兩側是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對庭,對庭為單簷硬山圓寶頂,勾連廂廊,樓閣式建築,飛簷下懸吊垂柱斗拱,雕刻精細,彩繪栩栩如生。過去甬道拾階而上,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上原應為大殿所在,但歷經滄桑,已杳不可尋,現在蓋有彩鋼房屋三間,內中供奉藥王神像一座,頗顯簡陋。

拾級而上,是一個寬大的平臺,平臺上面是月臺,月臺後面有捲棚、四聖殿。捲棚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出飛簷,正面三間通裝隔扇,隔扇浮雕雲龍圖案,為宮廷式做工。大殿正中為藥王孫思邈金像,像後有屏風龕,龕內繪有《河內山水圖》長卷,由清代著名懷慶畫家蒲鳳誥繪製。

大殿後面的四聖殿內供有醫藥界四聖像,前後殿內均懸掛許多金匾名聯,牆面宮燈排列,金碧輝煌。

四聖殿後是方正寬大的後院,院中心起八角臺基,築有八角形的瀟灑閣,俗稱"八角亭"。該亭飛簷下鑲"瀟灑閣"匾額。

三皇閣坐落在藥王廟的最北邊,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上覆綠色琉璃瓦。閣內正中為彩塑的神農像,將嘗百草、辨五穀、發現草藥的神農氏奉為中草藥的鼻祖。三皇閣的上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彩塑天地人三皇像。三皇閣瀝粉貼金彩繪,富麗堂皇。

解放後,藥王廟充為公產,縣文化館、廢舊物資回收站先後在其駐紮並使用。文革後期,大部分建築被拆毀,現僅存木牌樓和東西對庭,由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焦作沁陽藥王廟

西對殿


焦作沁陽藥王廟

東對殿


明清時期,懷商出門做生意是有組織的,這個組織叫懷貨莊。懷幫是在懷貨莊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懷貨莊是懷幫的前身,二者密不可分。

大約在清康熙年間,隨著懷慶商人本埠生意越做越大,其足跡開始走向全國各地,於是,懷慶藥材商人通過召開全行業負責人會議,訂立幫規,確立偶像,建立總分支機構,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全國性商業組織--懷幫。懷幫的成立,除了團結起來抵抗外人欺壓之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同行業中不良商人壟斷投機、哄抬價格、爛躉出售或搞假冒偽劣,破壞行業聲譽。

懷幫的總部設在懷慶府府治河內縣,其支持者主要是各級城鄉會。據地方誌記載,當時僅河內縣城鄉會就"轄同業公會12個,商號179家,會員384人",其中,僅懷藥商號就有83家。藥生會是懷藥商人自願結合的行業組織,是懷商藥幫強大的經濟後盾,也是懷幫的主體和核心組織,它同時作為代理人參與各地懷幫組織與各級城鄉會之間的商務合作。

當時,懷藥商人為了壟斷懷藥市場,先將款貸給藥農,再以低價從藥農手中收貨,待擁有大量貨源後,又以"上吐下瀉"的方式,將產地收購價提高,把市場價壓低,來控制藥農長途運銷和外商來產地收購。

各地懷幫成員廣設分莊於外埠,貨物調運仍由懷慶總號掌握,經常保持貨物總量的三分之一為調度標準。價格均由總號通過成本核算,一般以30%為毛利標準操縱市場。總號和分號之間每旬通信一次,分莊和分莊之間每半月通信一次,時時掌握市場動態,掌握懷藥貨源,掌握貨源吞吐量。

焦作古稱覃懷之地,水土豐美,自古富裕。又因大河環抱、大山背靠,故有懷川、河內之稱。《史記》將河內與河東、河南並稱為"三河","土地狹小,民人眾, 都國諸侯所聚會",商業貿易已頗發達。東漢初年亦有"河內殷富"之說。到了明代,設懷慶府,轄河內、濟源、孟縣、溫縣、武陟、修武六縣,至清代增入原武、陽武二縣,並稱懷府八縣。這八縣商人皆稱懷商。

明末清初,以經營"四大懷藥"和鐵貨為主的懷慶商人逐漸由行商向坐商轉化,在重要商埠擇地而居,開設貨棧,從事長年貿易。到了清代中期,懷慶商人開始走向鼎盛,逐漸向各大城市擴展。在異地的懷商相繼建立起莊、行、棚、鋪、店、棧等,實行多渠道、多形式經營,並把豐厚的利潤源源不斷地輸送回家鄉。

與此同時,懷慶府城內的藥材貿易空前活躍,全國性的藥材交易大會每年在這裡舉辦兩次,分別是農曆五月二十和九月初九,會期15天。清道光年間,河內縣"千金之家,比屋可數。善封殖者,家累鉅萬"。到清末民初,懷慶府"經商者幾遍亞洲,不第中國而已。即以省會觀之,懷慶商人,約佔十分之三"。懷商在各地都建有規模龐大的藥王廟或會館、藥棧。而在懷商的老家懷慶府,懷商必然也有自己的辦公場所。位於沁陽城內天鵝湖南側的藥王廟,不但是懷慶府藥材貿易的中心,而且是天下懷商組織的集團總部。

焦作沁陽藥王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