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白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達到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境界,他所創作的歌行體和七絕更是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譽為“詩仙”。雖然李白在文學的成就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非常失敗。他一生追求政治理想,卻總是被無情的打擊,以至於被唐玄宗賜金逐出長安城這個政治核心地帶,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這與他的出身和性格有著極大的關係。具體分析如下: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白圖片

一、李白命運多舛的政治出身,決定了他一生必然會追求政治理想。

李白為什麼一生都有追求政治理想的執念,這與他坎坷的出身有著極大的關係。李白的祖上是興聖皇帝李暠,李暠是十六國時西涼武昭王,也是漢代將軍李廣的第16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朝在修撰史書的時候,將李暠追諡為“興聖皇帝”。

從出身上看,李白還是比較高貴的,起碼要高於絕大部分人。但是高貴的出身也有壞處,容易得罪人,他的祖父就因為在隋朝末年犯了罪,才被流放到西域的碎葉城。李白就出生在這裡,當年這裡是唐朝安西四鎮之一,現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新唐書》: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

李白從小家庭條件非常的不好,生活極為困苦,受了很多的罪,並且因為是罪犯之後,也遭受過無數的責難與屈辱,這給李白的心理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從小就立志,一定要擺脫囚徒後人的身份,恢復祖上的榮光。公元701年,五歲的李白隨父親李客遷往四川綿州彰明縣,這一年武則天從東都洛陽遷往長安,被稱為大足元年。

李白自幼極為聰慧,跟父親在江漢長大,五歲時就開始誦讀六甲,到了十歲,便能閱讀諸子百家之書。他想通過自已的努力,不斷提高個人的文學修養和武功,儘快改變自己的處境,進而改變家族的命運。

《上安州裴長史書》: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白

二、李白自幼勤學苦練文學和武藝,不斷提高個人的能力,期望以此謀身,實現自己光耀門楣的理想。

李白在文學上的天賦眾人皆知,一生的成就無人能比。但從李白的出身和寫下的詩來分析,他內心並不想通過自己的詩詞才華閃耀當世。從小受盡白眼和欺負的屈辱,使得李白光耀門楣的理想比任何人都要迫切。

他崇尚道家逍遙自由的思想,嚮往俠士的俠義行為和英雄主義,也非常欣賞縱橫家那種打抱不平、遊歷天下的經歷,因此李白自幼跟隨父親李客學劍,勤練不輟,從而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好劍術。

李白到了15歲劍術就已經非常高超了,為了提升自己在劍法上的修為,年輕時的李白就常在蜀地到處拜訪劍術名家。他聽說在梓州有一位精通劍法的人叫趙蕤,於是便登門挑戰。趙蕤也聽說過李白,很欣賞他的詩詞和文章,趙蕤沒有和李白比試劍法,而是將自己所寫的《長短經》拿給李白看。

趙蕤其實是一位傑出的縱橫家,擅長術數,他寫的《長短經》被後世譽為“小資治通鑑”,是集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雜家和陰陽家於一體的大成之作。此經對世間陰陽謀略分析地極為透徹,描寫地通俗易懂,李白看到後突然在心中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這才發現趙蕤原來是一位曠世高人,於是便拜趙蕤為老師。在趙蕤的細心教導下,李白經過不斷的學習研究,掌握了高深的縱橫術和帝王術。

李白25歲時候,認為自己準備差不多了,可以“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於是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根據史料分析,李白在年輕的時候到處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應該是因為親手殺了人,所以才離開家鄉,外出躲避風頭。同時他藉機“縱橫”天下,期望自己成為將軍,以軍功成就自己光耀門楣的夢想。

李白自認為節操高尚,為人正直,有經天緯地之才,更有管理國家和帶兵打仗的本領。因此他以“

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能力自許,覺得自己可以輔佐天子,做一個濟世報國的人,所以才對仕途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三、李白天真浪漫又狂放不羈的性格,使他在仕途中飽受詰難,心理上也不停受到打擊。

李白生逢大唐盛世,社會繁榮,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李白想在盛世中施展他的抱負,李白初入長安之時,懷著一腔熱血,滿心執念,他認為自己能力絕倫,卻無人能識,因此急需得到朝廷的賞識和任用。

公元735年,李白向喜好炫耀國威和狩獵的唐玄宗李隆基呈上自己所寫的《大獵賦》,希望能博得唐玄宗的賞識,可是因為人微言輕,並沒有受到唐玄宗的認可。後來又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獻了詩,他在詩中講述了自己雖然出身貧窮,卻有矢志報國的志向,希望能得到玉真公主的引薦,從而為朝廷效勞。極為自負的李白還在詩中拍玉真公主的馬屁,可是並沒有什麼用。

《玉真仙人詞》: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白還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有一次兩人在紫極宮遇見,李白知道時任工部侍郎的賀知章是個性曠達灑脫,喜好提攜後進,因此立刻上前拜見,並將自己詩本呈給賀知章。賀知章之前就聽過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對他的詩才非常的欣賞,李白瀟灑出塵的風采更令賀知章感到驚異萬分,於是興奮的請李白去喝酒,還因此留下了“謫仙人”和“金龜換酒"的典故。

自此,李白才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後來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極力推薦下,玄宗看到李白所的詩賦,這才對李白的才情有了瞭解,十分欽慕於李白才情,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唐玄宗親自走下步輦相迎,還在七寶床上擺下宴席,親手為李白調羹,這等待遇,從古至今,還有哪個詩人得到過。唐玄宗還向李白提問了一些世事俗務,李白皆能對答如流,讓唐玄宗十分讚賞,於是封他為供奉翰林,陪侍在自己左右,這是天子近臣,李白從此一步登天。

李白不甘心做一個詞臣,然而現實卻給了他迎頭重擊,在唐玄宗身邊三年,李白只有在宴會和重大活動時才能顯現自己的才能,然而僅限於寫詩這方面,李白期許的濟世和報國的理想始終得不到實現。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隆基與楊玉環

在長安時,李白除陪侍玄宗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城內行走,他發現國家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而這些危機全與皇帝有關,主要表現在外戚的驕縱和宦官的專橫。性格傲岸不羈的李白十分看不起他們,認為是他們是國家的蛀蟲,社會的毒瘤,因此常常藉故嘲諷,於此結下了仇怨。

不但如此,朝政的腐敗,也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對於宰相李林甫統攬朝政、結黨營私不滿,又對那些腐敗的同僚十分的失望,因此與他們產生了諸多過節。而唐玄宗對李白的寵信,也讓其它同僚十分的嫉妒,特別是李白狂放不羈的性格和行為與翰林學士張坦等人產生嚴重嫌隙,因此他們懷恨在心,想方設法在唐玄宗面前詆譭李白。

這個時候廣受非義的李白不但不收斂,還說了不合時宜的話,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給同僚們看,借翰林生活的歡樂與煩惱,來抒發自己處境榮寵而理想卻不得實現的鬱悶,他的這番“作”,成了壓倒唐玄宗心頭最重的一根稻草,最終導致唐玄宗也受不了李白,賜金將他放還。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白

這本是李白排遣煩惱的一首詩,卻成了唐玄宗驅逐他的理由,不由得讓李白十分的詫異和後悔。李白的這種“作”,正是他的性格上的缺點造成的,他既熱情豪放,又浪漫天真,既傲岸不羈又極度自負。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的缺點:

一是不懂官場規矩,在政治上極不成熟。李白一生雖有濟世經邦的理想,卻沒有建功立業手段;雖是疾惡如仇的性格,但對政治鬥爭卻一籌莫展;只會由著性子來,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就他那傲岸不羈又極度自負的行為,曾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句,完全是政治極不成熟的表現,這就足以讓朝廷顯貴懷恨在心了。政治是最無情的,李白想讓同僚在仕途上對他有所幫襯和扶持,又放不下身段討好同僚,還不會團結朋友,什麼真名士自風流,李白天真的可怕。

二是不會討好人,又沒有這種天賦。從李白向玉真公主行卷拍馬屁來看,李白偶爾還是有這方面的想法的,可怎耐天賦全部都加到文學上了,情商低的自己都不好意思看。李白即使有拍馬屁的心思,也放不臉面,嘴上功夫欠佳,有那心沒那技術。

就像他向給楊貴妃寫的讚美詩,雖然寫的極好,可是有漏洞,容易被人曲解,最後落得個雞飛蛋打,面子裡子合丟光了。另外作為常伴皇帝身邊的人,完全可以為朋友為同僚在皇帝面前多說好話,這樣既成全了別人,也抬高了自己。可這樣簡單的事,李白卻不明白,既使明白了,也不一定會做。

李白文學成就在當時無人能及,但是在政治上卻失敗!

李白醉酒圖

三是認識不清,站位不牢,生活作風狂傲散漫。李白在唐玄宗身邊只是一個寫詩作賦的御用文人,沒有濟世經邦的職務,也不能完成自己光耀門楣的理想,因此日子過的十分苦悶,經常借酒消愁。雖然他因酒寫出眾多名揚後世的詩,可是也因酒得罪了很多人。

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曾在喝醉狀態下為唐玄宗寫詩,性情狂放的他讓唐玄宗呼之為將軍並立過從龍大功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惹得高力士十分反感,使得高力士和楊貴妃一起在唐玄宗面前告他的狀,唐玄宗即使想給李白封官最後也不了了之。

李白也曾因喝醉睡在酒家裡,皇帝派人叫他都不去,作為皇帝的寵臣,一點也不尊重皇帝的權威,更不知道抱緊皇帝的大腿,這樣的思想認識,這樣的政治站位,這樣狂傲散漫的性格,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皇帝怎會重用他。

《新唐書·李白傳》:“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飲中八仙歌其一》: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綜上:李白作為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人,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為人狂傲自負,政治站位不牢,思想認識不高,政治不成熟又不懂得團結同志和收買人心,其後果必然是皇帝厭惡、同僚憎恨,最終落得個看似體面的“賜金放還”,被唐玄宗趕出了長安,致使自己濟世經邦、光耀門楣的願望付之東流,種其因,得其果,其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文摘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