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廣難封,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布衣淘史


因為時代在變,李廣沒變。

李廣成名於文景時代,也算是一名宿將了,他的特點是驍勇、敢於出擊,缺點是沒有章法。

同時期,有一位將軍跟他形成明顯的對比,就是程不識。程不識跟李廣齊名,但特點完全不同。李廣多用騎兵,打仗靠臨場發揮,非常隨性,也不搞什麼軍陣,什麼斥侯也沒有。對士兵要求不高,沒有什麼軍法,大家跟著我衝就對了。

程不識就完全不同,他出戰多用步兵,行軍時前有斥侯,左右有護陣,紮營有章法,一步一步往前推,對士兵的要求也很嚴格。

所以,大家都願意跟著李廣,沒有約束,不願意跟著程不識,太辛苦了。

不同的風格造成了不同的結果,李廣要麼是大勝要麼是大敗,程不識是永遠不敗,人稱程不敗,但很難取得大勝,因為太謹慎了。

具體到李廣,他這種風格在文景時代,很好的適應了文景的防守國防策略,就是我不主動大規模出擊,但偶爾冷不丁用騎兵襲擊你一下。李廣又特別勇敢,所以經常打匈奴一個措手不及。匈奴人都怕了李廣。因為他不按套路出牌啊。人稱飛將軍。

但同時,李廣這種模式並不適合大軍團對決,程不識就說了,李廣要是碰到匈奴大軍衝擊, 一定大敗。

不幸言中。

漢武帝第一次出擊,兵分四路,李廣的一支不走運,碰上了匈奴主力,結果全軍覆沒,自己被俘。

有人常說李廣難封是運氣不好。但你的大敗人家早就算死了,說明不僅僅是運氣問題。就是風格的問題。

最後一次李廣出征,好不容易找到了匈奴主力,漢武帝早就知道他的風格不合適大兵團作戰。給衛青打了招呼,說李廣數奇,你別讓他衝。

有人說漢武帝不厚道。

說這話的人就是不懂社會,不懂國家,不懂大局。

漢武帝思考問題,他是從帝國全局考慮的,不可能是為了你李廣封不封侯去考慮。十萬大軍是為了帝國的勝利而流血,不是為了李廣的一個侯位去流血。

漢武帝這樣做,完全沒問題,反而顯出他是一個清醒的領導者。當領導不能講私情,不能感情用事。

衛青就把他從前衛調到後衛,讓他去包抄。結果李廣又迷了路。

有人又說是運氣不好。這個真不能讓運氣背鍋。做為一名將領,對地形的掌握也是必須的,迷路不能怪運氣啊,只能怪自己功課做得不到家。其實還是因為李廣的作戰太隨性,想一出是一出,打到哪裡算哪裡。這種風格,你搞偷襲行,搞大決戰這是不行的。

後面李廣乾脆自殺,人家覺得李廣冤,認為李廣迷路是不走運,不應該受到指責。

其實換個角度想,李廣死得不冤。這一場大戰,幸虧衛青是取得大勝,如果萬一因為李廣迷路,最後就少了他這一支軍隊,導致大敗。那李廣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就像格魯西導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失利。

而且李廣迷路,讓合圍沒有完成,匈奴單于又跑了啊。

此外,李廣腦子有問題的。七國之叛,他很勇敢,立了大軍,斬了叛軍軍旗,結果跑去接受梁王的將印,這就是不懂政治,所以立大功而不賞,不然,以他斬軍旗的軍功,說不定當時就封侯了。

但綜合來說,是李廣沒能改變自己,他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沒有走出來,讓自己的戰術變得更適應大軍團決戰,自然李廣難封。

那為什麼後人都替李廣感到惋惜呢?

很簡單,歷代的文人大多像李廣一樣,擁有一項特長,但又因為自身的缺點而不能成功,他們是借李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比如司馬遷就是啊,他會寫文章 ,但被宮了。他寫史記,其實是偏心的,後人就發現了,你把史記中衛青霍去病傳跟李廣傳放到一起看。讀完後你會特別同情李廣,而覺得衛青霍去病好像沒那麼牛。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講故事的人可以搖動人心,迷惑常人的心智 。其實李廣跟衛青霍去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我們讚歎李廣的勇猛 ,但不要惋惜李廣,我們更應該慶幸那個時代有衛青,有霍去病。


腦洞歷史觀


唐代《滕王閣序》,王勃言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因直言不諱而被重用,可憐他年歲已老;李廣因屢立戰功,近將封侯自刎而亡未能封侯,王勃才發此人生如夢,機會難得的感慨。正是飛將軍李廣不能封侯的典故出處。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著名的七絕《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P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司馬遷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麼,李廣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李廣有戰敗被俘而免職的經

歷。李將軍,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飛將軍,躲避他多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武帝繼位以後,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將,李廣由上郡太守調往未央宮。4年後,李廣以將軍的身份率軍出雁門關去打匈奴。匈奴兵多李廣戰敗被擒。後僥倖逃脫。回到漢朝國都,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處理,本來由於李廣損失慘重,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斬首,但是李廣用錢物,除了死罪削職為民。

第二,元朔六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衛青從定襄出塞。討伐匈奴。許多年輕的將領因戰功顯赫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兩年後, 李廣率領4000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1萬騎兵與李廣同時出征,兵分兩路行軍有幾百裡,匈奴左賢王率領4萬騎兵包圍了李廣。經過激戰漢軍非常疲憊,博望侯的軍隊才趕到,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

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期限,應處死刑,後來他用錢贖罪,降為庶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後來李廣年事已高。在一次追擊匈奴的戰鬥中迷失道路,羞愧難當,引咎自殺。全軍將士為之痛哭,百姓聞之,老壯皆為垂涕,這就是李廣難封的悲劇。

之所以唐代人又想起李廣的往事,我想是唐朝時,將李廣供奉於武成王廟內的緣故吧。





Banksy24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

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二、外界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學者在前人基礎上,從新的視角展開更為深入的討論,如“楊鹹從當時的用人政策分析認為,李廣的悲劇是由於封建社會親貴用事,即用人惟親造成的”;

張德芳認為:“李廣難封”的原因應從西漢王朝內部尋找,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始終尖銳,李廣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自然不能逃脫鬥爭的衝擊,統治階級的爾虞我詐造成了李廣悲劇性的命運“。

三、自負其能

就李廣自身的內部因素看來,李廣難封原因出自個人,概括來說就是李廣“自負其能”。表現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注意謀略,治軍方面也是如此;此外還表現在私受梁王印和殺霸陵尉兩事上。


l桂花園主


歷史控專心為您答疑解惑:

司馬遷關於李廣的記載雖然有個人感情在裡面,有一些偏頗之處,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李廣的缺點他也都毫不隱晦的記錄下來了。可惜後人大都只記得後面一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讚美之詞了,再加上王勃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煽情,導致歷史上的李廣成為廣大懷才不遇文人騷客的代言人了。



《史記·李將軍列傳》。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分析李廣難封的原因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政治經驗不足。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時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看得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原因主要是李廣作為一員武將,政治經驗不足,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他的獎賞。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

第二,李廣生不逢時。李廣正直能征慣戰的年歲時,經常打出以少勝多,驚世駭俗的經典戰役,但當時西漢的國力尚不足支持大規模的對匈奴的作戰,所以李廣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守備為主。而到了西漢秣兵歷馬,有足夠的資本與匈奴作戰並能千里追擊時,李廣老矣。



第三:性格問題。他殺死在他賦閒時候藐視他的地方長官,儘管漢武帝沒有批評他,但足以見到他的心胸狹隘。程不識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王朔說:“將領的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所以李廣的性格缺陷,心胸狹窄、暴戾、缺少獨當一面的戰略才能也是難封的主要原因。

第四:時代因素。漢文帝時"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回。顯示了非凡的勇猛和才能。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文帝的一句話就註定了李廣的命運"惜乎,子生不逢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


歷史控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當時被稱為飛將軍,唐朝時李廣被供奉於武成王廟內,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廣當時被成為飛將軍,為什麼一生不得封候呢?

攻守的侷限性!

李廣雖然當時被稱為飛將軍,但那是從漢景帝開始的。李廣經歷漢朝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後,於是有所名聲,後來就開始抗擊匈奴。

但這時是漢景帝時,和匈奴的形勢是以守為主。 所以說李廣前期多數是以守的方式來對待匈奴。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了飛將軍的名號,是很難有戰功的!

劉徹不敢冒險!

漢景帝駕崩後,劉徹經過多年的努力,使漢朝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就決定反擊匈奴。由當時的以守為主,變成了以攻為主。所以那時的形勢是攻守易形了!

於是劉徹就派衛青等將領出擊匈奴,李廣作為有名的老將,當然也要前去的。

但是對匈奴作戰的結果,對劉徹太重要了,跟以前不同,是主動出擊,李廣雖然有名,但以往卻是以守為主。劉徹擔心形勢突然轉變,李廣不能勝任。若一旦失敗就會影響士氣,也會毀了他的名聲!

所以李廣一直不是前鋒,要麼是側翼,要麼是後衛,在這種情況下,李廣同樣很難有很大的功勞!

而他的手下因為和衛青一起,多為主力前鋒,所以多數都因功封候!

被自己飛將軍名聲所累!

李廣因為有飛將軍的名聲,所以匈奴一直把李廣作為主要的對手,在後來的對匈奴作戰中,匈奴因為李廣的名聲,所以就對李廣進行合圍,或則是多李廣數倍的兵力跟李廣打。

而漢軍其他的將領,開始則不被匈奴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李廣不要說立功了,能保住不敗就不錯了!

失去最後一次機會!

李廣一生最後一次和匈奴作戰,經過苦苦向漢武帝請求,漢武帝終於答應李廣為前鋒,讓他有一次立功的機會。

但是漢武帝又覺得李廣年老了,恐怕不能勝任,於是又暗中告訴衛青,認為李廣年老,時運不好,不可做前鋒。

後來李廣卻因為迷路,沒有及時到達地點,沒能參加戰鬥。最後李廣羞於受辱,於是自殺而死!

最後一次,李廣同樣沒有立功!

因為漢朝封候條件的規定!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除去韓信英布等幾大異姓王后,殺白馬立誓,“非劉姓不得封王,無功不得封候”!

由於上面的原因,李廣雖有飛將軍的名聲,卻一直沒有大的功勞,所以李廣一生不得封候!


中孚鑑


說起李廣,誰都會豎起拇指點贊。作為西漢時期的名將,李廣鎮守邊境抵禦匈奴,戰功顯赫。史記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李廣也由此得名“飛將軍”之名,並流傳後世。

《史記》對李廣的事蹟記載非常詳細,其中包括李廣射殺匈奴射鵰手、下馬解鞍騙過匈奴和箭羽射入石頭等多件事件,也包括了別人對李廣的看法,《史記》的記載也顯示了司馬遷對李廣命運的感慨。

李廣

正是《史記》對李廣的事蹟記載的過於詳細,多有吹捧,那會導致後人對李廣產生崇拜心理,對李廣的命運產生同情。唐朝詩人王勃更是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寫道:“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1.李廣功勞並不算太大。

李廣早在吳楚七國之亂時立下戰功,一戰成名,之後開始鎮守邊境抵禦匈奴數十年。李廣雖多次與匈奴交戰,但都是一些小戰鬥,殺敵不多,戰功並不大。數十年鎮守當然是勞苦功高,但這只是後人的想法,在漢朝是以殺敵計算戰功的,不殺敵守多久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當然也沒封賞。李廣在其與匈奴作戰的幾十年生涯中,從未打過一場漂亮的勝戰,而在漢朝擊潰匈奴的關鍵戰役中也總是看不到他的身影,這也是他難以封侯的主要原因。

李廣連環畫

2.李廣的罪過不小。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1萬軍隊,深入匈奴腹地作戰。李廣帶領軍隊從雁門出擊匈奴,與匈奴交戰,結果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了,後來趁匈奴人不注意時自己逃了出來。李廣也是因為此戰,被貶為平民。後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稱李廣為飛將軍,畏懼不敢進犯。其實對於匈奴而言,李廣不過是敗軍之將而已,有什麼好畏懼的?

李廣當右北平太守時,率領四千騎兵和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分兩路進軍。李廣的軍隊碰上匈奴左賢王部,李廣雖英勇殺敵,但幾乎全軍覆沒,如不是張騫趕到,後果就嚴重了。此戰,張騫因不能按預訂的時間到達而被處罰,李廣則功過相抵。

漠北戰役時,李廣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結果中途迷路了,沒有按時到達戰場,後果是很嚴重的。衛青總算有名帥風範,在李广部不到場的情況下仍然打敗匈奴,取得漠北戰役關鍵性的勝利。李廣也因此自殺謝罪。

漢朝與匈奴

3.李廣缺乏運籌帷幄的能力

李廣射殺匈奴射鵰手、下馬解鞍騙過匈奴和李廣射虎這些事件只是表明了李廣的具有較高的武力和急智,但這些並沒有給他行軍打戰帶來多大的幫助,李廣缺乏作為一名軍事統帥應該具備的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

總而言之,李廣雖然也立下戰功,但總伴隨著很多罪過,李廣也只是在功過不斷相抵的過程中度過他的軍旅生涯。

漢朝與匈奴

後人時常感慨李廣難封,其實都是司馬遷在《史記》過度吹捧李廣的結果。李廣命運多舛,下場讓人同情,但他是幸運的,至少在史書裡面他是光輝,他得到後人的稱讚和敬仰。相比之下,與李廣齊名的程不識鎮守邊疆,抗擊匈奴,生平未嘗敗績,但在《史記》中關於程不識的記載連100個字都沒有,很多人可能連程不識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更令人感慨?


老四劇說歷史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幾點:

一、制度原因。西漢規定,非劉姓不王,非軍功不侯。李廣雖然有“飛將軍”之稱,但他的功勳主要在防禦和守邊上。在他參加的幾次進攻型遠征作戰中,均無大功,甚至一次被俘、一次迷路、一次錯失圍殲和追擊匈奴單于的良機。李廣因之多次受到漢武帝的處分。《史記》中司馬遷雖然很同情李廣,卻也寫不出他更多的戰功。

二、戰功不夠。李廣出生於隴西世家,善射,曾因夜裡誤認為一個石頭是老虎,搭弓射之,第二天人們發現他的箭已經沒入石頭幾分深了,可見個人力量之大。他也是個孤膽英雄,曾率十幾個人追趕匈奴偵查員,與敵人主力遭逢,竟然憑機智和勇氣全身而退。在青海(?)戍邊、雁門戍邊(沒看書,忘了是不是這幾個地方),都深得地方人民愛戴,也另敵人膽怯,贏得了“飛將軍”美譽。但這在英雄輩出的漢武帝時代,與那些追敵千里、橫掃漠北、殺敵無數的大戰役中的英雄事蹟相比,李廣的戰功只能說太一般般了!

三、政治汙點。一是七國之亂時,李廣在東征時路過汴梁,私下接受了梁王的相印;二是在青海戍邊時坑殺了800已經投降的羌族將士(大忌);三是為洩私憤,在朝廷重新起用時,採取欺騙朝廷的手段,誘殺霸陵尉。這幾件事,就是放到幾千年後看看,那會有什麼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應該說,漢武帝對待李廣,還是比較厚道的,只是說他“奇數”(運氣不好)。李廣犯那麼多錯誤,漢武帝也沒有真正的狠整他,遇到打仗還是第一時間起用他,但他確實沒有大的建樹。規矩在那裡放著,大家一視同仁,有功就封,無功休想,這也怨不得別人。

李廣戰功平平,為什麼卻有傳世英名呢?我想與司馬遷的推崇有關。

司馬遷因李廣孫子李陵降匈奴事件牽連,遭受腐刑,一直悲憤不平。聯想到李廣一輩子東征西殺,卻不得封侯,落得個最後自刎軍中的下場;而司馬遷為國諍諫,反被下刑,受盡屈辱,兩相對照,何其相似乃爾?!英雄末路,惺惺相惜、心有慼慼,隔空共鳴,符合人之常情。無形中,司馬遷生花妙筆,抬高了李廣的歷史地位和評價。

“李廣難封”既是一樁歷史公案,也是一段個人悲劇,更是後來者對英雄氣短的深深同情!


旁觀者之2018


“封侯”是政治待遇。李廣雖然能打,但是從政治“智商”來看,還是有所欠缺,主要表現在:


政治上不成熟

漢景帝時期,為平定諸侯小國的“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周亞夫為將,李廣隨之出戰,戰功顯赫。但是,政治上不成熟的李廣,接受了當時身處平叛最前線的梁王劉武(景帝劉啟的弟弟)的賞賜。與諸侯王走得這麼近,怎麼可能讓漢景帝高興。所以,立功甚多的李廣,回朝沒有受到封賞。


沒有大兵團戰功

指揮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耳熟能詳的李廣事蹟都是李廣以少勝多,勇猛無敵的戰例。比如《史記》載:“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擅長輕兵深入,不守規矩,輕兵作戰,運氣好,就斬將立功,運氣不好,就戰敗被俘。兵敗被敵人俘虜過,本來是要斬首的,花錢買了條命。李廣一生重要的四次大戰中,兩次全軍覆沒、一次迷路、一次沒戰績,可以說並不顯赫。


對中央政府不夠尊重

治軍最忌諱“只知有將,不知有君”。李廣卻不懂這個。李廣作戰時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苦,每次獲得軍功之後,都把所得的封賞分給共同作戰的士兵,而且平時對士兵也沒有嚴格的紀律,只要作戰勇敢就可以了,其他的軍紀都可以忽略。所以李廣帶的兵就是“李家軍”,只服李廣一個人管。但軍隊是皇帝的軍隊,這樣肯定會引起皇帝的不愉快。


所以,戰功歸戰功,封侯卻取決於的政治敏感度。這是李廣最致命的不足。


wen子哼哼


李廣,善騎射,孝文帝時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累升至武騎常侍,秩八百石。景帝時以驍騎都尉參與平定“七國之亂”,取旗揚名,因梁王授李廣將軍印,朝延對其未進行封賞,算是拜錯了碼頭。之後,李廣歷任上谷、上郡、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地太守,主要任務就是抵禦匈奴對邊境的襲擾。因景帝時期對匈戰爭完全處於守勢,喪失戰略主動性,邊地守軍數量又有限,李廣與匈奴之間發生的戰爭屬於局部小規模戰爭,戰功不可能達到封侯的標準。

武帝時期,馬邑之圍匈奴察覺漢軍意圖,全軍無功,其時李廣為驍騎將軍;四年後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李廣兵敗被俘,當斬,花銀子贖為庶人;元朔六年以後將軍從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未尋到戰機,無功;兩年後李廣帥四千騎出右北平,被匈奴四萬騎包圍,損兵過半,無功;元狩四年李廣以前將軍參加平生最後一次漢匈大戰,武帝以李廣年老,運氣又不好,不欲李廣充任軍鋒,衛青又欲讓哥們兒公孫敖立功,讓李廣和右將軍合軍異道出擊,結果李廣迷路耽擱了時間,趕到戰場時仗早打完了。李廣因迷失道貽誤戰機,讓匈奴單于溜了,戰後被追究責任,但罪不至死。其時李廣已六十有餘,自感再無機會對陣匈奴,同時亦哀嘆自己運數實在太差,亦憤於面對刀筆吏的責問,選擇了自殺。

終李廣一生,武帝之前無封侯的機會,武帝之時有封侯的機遇和實力,或因遭遇匈奴主力不勝、或因各種因素未尋覓到戰機而錯失封侯機遇,可以說是怪天怪人怪自己!


肖虎tiger


《史記》裡《李將軍列傳》記載過,說李廣殺降,一次就殺掉了800多投降的羌人,在古人眼裡,殺降是最損陰德的,白起不就沒有好下場嗎?因此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他殺降,所以不會冥冥之中不會有好的報應。

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說法而已,李廣難封,其中原因是很複雜的。王立群老師的讀《史記》就很好的分析了李廣難封的多重原因,除了李廣身處於當時那個大的政治環境下,遇到了武帝、衛青、霍去病等這些出類拔萃的人外,李廣自身也不在著一些不足,致使李廣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主要有三點:

一是不懂政治。李廣只是一名勇猛的戰將,但算不得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政治家。特別是在政治上可以說是幼稚的,說話辦事不夠老持沉穩。他一生經歷文、景、武三朝,卻總是在政治上被人利用。七國之亂時私授了梁王的軍印,這種行為對統治者來說是很忌諱的事情,恐怕那時漢景帝已經對李廣心有不滿了。結果他還不自知,當了武帝的保安司令後,又和淮南王劉安有所瓜葛,這絕對會引起武帝的猜忌。

二是行事毛糙。《史記》中記載了李廣有一次帶了幾十人追打三個匈奴,結果遇見上千匈奴騎兵,結果他命令所有人把馬鞍取下來,給匈奴造成一種有伏兵的錯覺,好在匈奴沒有輕舉妄動,撤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廣儘管有勇有謀、征戰多年,有極豐富的戰鬥經驗。但也確實存在機會主義思想,不夠沉穩,這種做法實在是拿士兵的生命在開玩笑,萬一匈奴一擁而上,那不就直接完蛋了嗎?可以說,這種機會主義思想充斥了李廣整個軍武生涯,作為武帝,能不對手下將軍進行全面細緻的分析嗎?因此,李廣儘管能征善戰,但總給人一種不靠譜的感覺。比起衛青、霍去病,哪怕是程不識,武帝對李廣不是特別信任。

三是運氣不濟。說實話,這一點是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

1.你很牛吧?但你遇見了比你更牛的衛青、霍去病,這兩人是戰略家、是軍事家,統兵佈陣,大兵團、大規模指揮作戰非常厲害。

2.你很能打吧?可是關鍵時刻掉鏈子。馬邑之戰,儘管不是李廣的責任,但架不住點背、命不好,做好的戰鬥準備根本沒打起來,人家匈奴跑了。後來武帝兵分三路主動進去匈奴腹地,只有他兵敗被俘,好不容易跑回來被貶為庶民。

3.你是軍人吧?但你固執己見。為了能尋找匈奴主力,立功心切的李廣在武帝不信任並且已經給衛青下達密令的情況下,改變行軍路線,還使大軍迷路致使未按時行軍。在衛青派人來詢問作戰情況時,本應如實彙報軍事情況,這是下級對上級再正常的不過的事,可能是李廣覺得征戰一生,60多歲了還要向刀筆小吏作彙報,太沒面子了。心一橫,自戕了。

其實,李廣的所處真是無奈之舉,難封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對於李廣難封肯定是有不同意見和看法的,多探討才會把歷史分析的更透徹,我們才能從中感悟更多。

手機敲字不易,來個贊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