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2018年,意大利羅馬,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的傳奇一生畫上了句號。他一生的作品不多,有《末代皇帝》的傳奇令人津津樂道,也有《巴黎最後的探戈》背後不可磨滅的汙點。無論如何,貝託魯奇都是一位將光影藝術掌握與股掌之間的電影藝術鬼才。


電影是一場人挑戰時空的浪潮,而貝託魯奇則是這場漲潮的弄潮兒。無論是巴黎戲夢的夏末晨曦,還是紫禁城之巔最後的黃昏,只有貝託魯奇,能透過狂熱與激情,讓電影捕捉人世間絕密的美。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從愛慾到文明:貝託魯奇鏡頭下的人世間

他是詩人的兒子,從小就沐浴在文藝的家庭氛圍中,年僅15歲就斬獲了詩歌大獎。大學時期就擔任了帕索里尼的副導演,用一部驚豔的處女作《死神》表達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貝託魯奇和家人


“我之所以拍這部電影,就是為了嘗試詮釋人物的心理狀態。”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死神》海報


隨後的40年,貝託魯奇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細膩的、精緻卻傷感的。

如果沒有貝託魯奇,巴黎可能不會成為一些人的天堂。

貝託魯奇永遠不會忘懷的,自然就是求學於巴黎的那段時光。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藝術的文藝為其帶來了理想化而悲憫的性格,再受帕索里尼、戈達爾等人的影響,貝託魯奇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共產主義政治傾向。


外加“法國新浪潮”後的絢爛與輝煌,巴黎電影巨匠們的詩意與豪情,他每天徜徉在電影的海洋中。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貝託魯奇與帕索里尼、戈達爾


於是1964年,《革命前夕》橫空出世。貝託魯奇將自己的情感、喜好、所思所見所聞全部都融合在了這部電影中,並且帶著法國與意大利獨有的浪漫與多情,他創造性地透過人們的愛慾一窺所謂的文明。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革命前夕》是貝託魯奇電影風格的奠定之作。在貝託魯奇的世界中,革命與愛情永遠是密不可分的雙生子。在法布里奧熾烈的禁忌情感之中,你也能看到他的革命熱情和幻想。跳脫在跳動的剪輯與畫外音之外,卻是青年主角永恆的迷茫,留下了新浪潮不可磨滅的烙印。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如果說《革命前夕》是年輕的貝託魯奇同樣迷茫的一場夢境,那麼他晚年的《戲夢巴黎》則是一場思想的返璞歸真。


經歷了一生的風雨。東方的足跡、好萊塢的名利場之後,貝託魯奇所熱愛的赤子之心,依然是一場迷惘卻熾烈、情慾又單純的革命愛情的躁動。馬修與雙胞胎姐弟分道揚鑣,注視著後者義無反顧地投身一場僅僅靠激情支持起來的戰火,他自身的命運也化為蜉蝣。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戲夢巴黎》的本名是《夢想家》,看似和《革命前夕》一樣,如一場絕美的夢境,但是沒有表達任何導演的政治道德立場,革命永遠在“前夕”;《戲夢巴黎》可以說是晚年的貝託魯奇的一場徹悟。


和愛情一樣,所謂政治,所謂自由,所謂成就,永遠都是一場罔。只有依然年輕的赤子,才會和裸露胸膛一樣直白地表露自己的理想,追求最虛無縹緲的夢想。電影也好,政治也罷,這些文明,都是失去就再難以得到的幻想。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在《革命前夕》與《戲夢巴黎》兩個幻夢之間的,便是貝託魯奇在凡塵之中現實主義的不斷嘗試、探索與思考。

1968年,《搭檔》基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兩重人格》,敘述了一個人與鏡中我之間的雙重關係。充滿哲理性的思考與嘗試,憤世嫉俗的呢喃和神經質的思想掙扎,《搭檔》有新浪潮的延續。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1979年的《月神》,透過拉康的隱喻與畸戀,背後則是一對備受毒品侵擾的家庭無助的求救。透過愛慾,貝託魯奇柳葉刀般的鏡頭終於剖開了現實。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之中,他開始從烏托邦式的築夢人,變成人類社會的觀察員。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從西方到東方:貝託魯奇的東方情結

當《巴黎的最後探戈》用藝術電影的運鏡和馬龍·白蘭度敲開好萊塢的大門之後,貝託魯奇卻依然轉向了另一片遙遠神秘的土地。早在1969年,貝託魯奇就開始研究心理學。而這一轉變的原因也頗值得玩味——他對自己電影中的獨白過多產生了恐懼。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東方禪學的面紗逐漸被揭開,貝託魯奇的“東方三部曲”誕生了。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貝託魯奇在中國


貝託魯奇鏡頭中的東方告別了巴黎與意大利空間的逼仄灰暗,變得遼闊、明媚並壯美。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電影《遮蔽的天空》劇照


《遮蔽的天空》《小活佛》,大膽探索異域的廣袤與文明,貝託魯奇最被中國觀眾和世界所熟知的,莫過於《末代皇帝》。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漆紅的宮牆與金黃的光影,天子之色渲染了《末代皇帝》中的紫禁城華麗、宏偉、大氣,而走進幽深的大殿,卻陰暗又有些悲涼。一束強光通過窗欞灑進宮廷。恢弘的登基儀式,朝拜的卻是一個正值童年的小皇帝。看似矛盾的東西卻能巧妙地發生化學反應並共存,這是貝託魯奇對於“和諧”的獨特認知,也是貝託魯奇眼中東方的美。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當電話第一次通入紫禁城中時,溥儀打給了胡適一個電話。胡適說,溥儀只是一個被囚禁在宮中的17歲少年。對於貝託魯奇來講,也是如此。《末代皇帝》在帝王的B面挖掘出了溥儀的普通人身份,展現了在劇烈的歷史洪流之中,一個人的渺小與無奈。

《末代皇帝》最後購票去參觀紫禁城的暮年溥儀放走了籠中的蟋蟀,歷史化作了塵埃,而他也最終也化為了塵世之中的普通分子。對於溥儀來說,歷史不過是永遠數不盡的門。面對窮盡力氣追逐歷史的溥儀來說,貝託魯奇必然是帶著悲憫的同情心的。正是這種同情,讓冰冷的歷史打破了禁錮,讓文化的壁壘消失,展現出了一種普世性的情感與價值。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作為一個西方人,貝託魯奇眼中的東方自然並不全面,“東方三部曲”所蘊含的禪意、深意與價值,都表明貝託魯奇仍然能帶著對異域文化的尊崇,用前輩的姿態,記錄其所見與思想的靈光。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從粉墨到光影:貝託魯奇的電影為什麼“美”

“所謂精神分析法就好像在我的攝影機前又加裝了一個鏡頭,這個鏡頭不是蔡司生產的,而是浮士德生產的。”

早在19世紀末,電影就已經向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個方向發展。現實主義的電影致力於捕捉事件與自然流動的真實景象,後者則更加強調想象力與創造,混合著幻想式的敘事和攝影。而貝託魯奇的電影,則是介於現實與形式之間的一場夢境。新浪潮的餘波為其創造了運鏡、光影的藝術,而思想、哲學和神話情結,則為貝託魯奇的電影注入了靈魂。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我和你》2012


跳脫出敘事手法,貝託魯奇也融匯了繪畫、文學的精髓,締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文人電影”。卡拉瓦喬筆下的油畫化作了《偷香》之中的詩意與美好。早年的《死神》與《革命前夕》,通過非線性的剪輯跳脫,製造出了一種幻夢感,而現實則遊離於夢境的間隙之中。浮生若夢的悽楚感造就了貝託魯奇電影的藝術性。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偷香》劇照


貝託魯奇中期的電影,則使用邏輯性展現個人風格的標誌性。看似突兀的、與當前不吻合的元素被插入正在進行的電影之中,來突出當下情景人物的情感反應。在前文中敘述過《末代皇帝》的光線如此,落寞吃花的婉容也如此,《戲夢巴黎》中伊娃·格林經典的斷臂維納斯造型也是如此。突破邏輯線性敘述看似是隨意與突兀,實際上則是對人真實思維的反映。在情感的巨大波動之下,人的思維也絕不會是線性並符合邏輯的。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電影最終會殺死我……”電影,是他與浮士德的交易。在《1900》中,他渴望打破一切,無論是父權還是傳統的成就;他也希望塑造一切新的旗幟,於是他精益求精,在不同的風格中游走切換,在未知的挑戰中依然永葆孩童般最純真的匠心。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他就是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在時代的洪流中守望著愛與存在,在群體中依然恪守獨立的表達與辯思。他是永遠的15歲的孩子,他用光影塑造出了烏托邦,也再次回到了那個世界。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浮士德為他裝上了第二個鏡頭


附言:貝託魯奇作品年表(倒序)

2012年《我和你》

2003年《戲夢巴黎》

2002年《十分鐘年華老去:大提琴篇》

1998年《愛的困惑》

1996年《偷香》

1993年《小活佛》

1990年《遮蔽的天空》

1989年《意大利十二導演與十二城市》

1987年《末代皇帝》

1984年《告別柏林》

1981年《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

1979年《月神》

1976年《一九零零》

1972年《巴黎最後的探戈》

1970年《隨波逐流的人》

1970年《蜘蛛的策略》

1969年《愛情與憤怒》

1968年《搭檔》

1966年《海峽》

1964年《革命前夕》

1962年《死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