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在普遍認為古典音樂已經進入低潮的"共識"影響下,不少年輕藝術家走上炫技或者走上通俗化跨界的道路。

專注嚴肅音樂的青年藝術家

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莎貝拉·浮士德

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專注的音樂家選擇嚴肅認真的藝術探索之道。德國青年小提琴家伊莎貝拉·浮士德(Isabelle Faust)早年並沒有任何"天才兒童一夜成名"的故事,她在今時今日成為世界樂壇上頂尖的獨奏家,完全靠自己的耐心和堅持。

出道以來,她錄製的巴托克小提琴奏鳴曲、巴赫無伴奏奏鳴曲、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屢獲好評。

伊莎貝拉·浮士德出生在在保守的德國西南部施瓦巴赫-威斯法倫州,父親是熱愛小提琴的高中老師,而母親則是一位大提琴教師。

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伊莎貝拉最早的音樂教育是五歲的時候跟父親一起參加小提琴培訓班,當時的伊莎貝拉並不認識讀譜,只能夠跟著父親拉出來的旋律來拉琴。父女就是這樣通過一起學習小提琴來培養出親子感情。

伊莎貝拉的哥哥則自小練習中提琴,長大後成為了不萊梅愛樂樂團的駐團獨奏家。熱愛音樂的父親還專門從斯圖加特請來一位專業音樂家與家人組成了一支絃樂四重奏。自小培育的室內樂演奏讓伊莎貝拉懂得了相互聆聽的感覺和技巧。

伊薩貝拉的曲目非常廣泛,然而她與匈牙利作曲家貝拉·巴托克的作品卻有一段不解之緣。在她十一歲的時候,伊莎貝拉曾經跟隨與巴托克有私人交往的小提琴家Denes Zsigmondy學習過一段時間,而正是在這段時期她走進了巴托克的音樂世界。

2010年的時候,伊莎貝拉曾經錄製過巴托克的小提琴奏鳴曲和一套改編成小提琴與鋼琴的《羅馬尼亞舞曲》。

在2013年,伊莎貝拉聯手丹尼爾·哈丁/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錄製兩首巴托克的小提琴協奏曲。

巴托克——創新求變的作曲家

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貝拉·巴托克

在1907年,剛開始作曲生涯的貝拉·巴托克愛上了18歲的女小提琴家Stefi Geyer,並且創作了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她。

然而年輕貌美的小提琴家卻看不起這個出身底層,不懂風情,而且總是發表社會高見的"激進人士"。巴托克創作的這首協奏曲她連看也不看一眼,自此之後這部作品在兩者的有生之年都沒有機會上演。

它的唯一抄本被小提琴家扔在抽屜裡塵封數年,直到她在1956年去世後兩年才得以上演。

巴托克創作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的初衷是要用"四個音的愛情和絃",通過三個樂章來描繪一副愛人的肖像。

除了"猶如天仙般的美麗"的動機,巴托克要用一種"幽默的"手法來展現他心目中"暴躁"、"冷酷"、"安靜"的單戀對象。

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Stefi Geyer

然而很快巴托克又改變了主意。

受到李斯特創作《浮士德交響曲》和《梅爾菲斯圓舞曲》的影響,他認為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應該只用兩個樂章來表現兩種完全相反的性格和人物。

於是最終成型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只有兩個樂章,為的是用同一個體裁來展現一樣事物的兩個截然相反的性格和感情。

他在第一樂章保留了單戀對象"美若天仙"的音樂動機,然而在第二樂章則使用了"蠢驢"的動機。這隻"蠢驢"說的是作曲家自己。

他與小提琴家兩人的關係此時已經降至冰點,在作品完成之後的數天,女小提琴家明確表示她拒絕巴托克的求愛,此樂章有一種絕望和自嘲的感覺。

巴托克的熱切追求得到的只是對方的冷遇,男方在女方面前感到無比自卑和不自信,感到自己好像一隻蠢驢一樣。在追求Stefi Geyer的愛情失敗了之後,作曲家幾乎三十年沒有寫過一部小提琴協奏曲。

他在這個領域的再次動筆是在1936年的時候,旅居荷蘭的匈牙利小提琴家Zoltan Szekely委任他創作另外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此時的巴托克已經完成了《匈牙利鄉村素描》和《絃樂、鋼琴和敲擊樂組曲》。

巴托克在充分挖掘匈牙利民間音樂、文化和農耕素材之後創作出一套完全有別於德意志浪漫主義傳統的匈牙利音樂語言。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當中那些動機的運用到了這個階段對於他來說已經過時。巴托克創作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的構思和想法後世所知曉的並不多。在流傳下來的文獻裡,人們知道他的初衷是要在《絃樂、鋼琴和敲擊樂組曲》的基礎上寫一部只有一個樂章的音樂會協奏曲,但是卻遭到了小提琴家的反對。

巴托克後來幾易其稿,顯示出自己不小的野心:他並非只是想創作出一部三樂章小提琴協奏曲,而是儘可能地打破浪漫主義傳統,用十二音階瓦解作品本身的主題動機。巴托克喜歡創新,第一次使用的技巧第二次就感到討厭。

到最後,作曲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完成管絃樂配器,並且在1939年3月23日由偉大的荷蘭指揮家威廉·門格爾貝格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進行首演。

在四十年代,此作在美國非常受歡迎,紐約、芝加哥、明尼蘇達、克利夫蘭和匹茲堡等地方進行了十二次巡演。小提琴家梅紐恩把它視為自己的保留曲目之一,萊納、羅津斯基、多拉蒂等人也非常鍾愛這部作品。

然而作曲家在有生之年卻看不到此作樂譜的正規出版,因此圍繞這部作品的正確配器和斷句後來多有爭論和考究。

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伊莎貝拉·浮士德:媚俗時代中的低調之花

對於伊莎貝拉·浮士德來說,巴托克創作的這些故事,都在中學的時候由巴托克的私交朋友Denes Zsigmondy跟她言傳身教一一道來。

要知道,作為二十世紀的小提琴保留曲目,巴托克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錄音版本如過江之鯽,梅紐恩和鄭京和等人都留下不少著名的錄音,而不少新人也選擇它作為展現自己對二十世紀音樂理解的平臺。

伊莎貝拉最突出的優勢就是有Zsigmondy這樣與巴托克有私人關係的老師來指導自己理解作曲家的斷句和速度。伊莎貝拉的演繹沉著穩定,運弓力度和語句大方得體,散發著無窮的張力。然而外界更加關心的是她如何演繹罕見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伊莎貝拉在第一樂章抓住浪漫但又脆弱和神經質的氣氛,開頭由遠及近的動機好像《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那樣讓人浮想聯翩。她所用的1704年Stradivarius發出完美的音色,散發出該作品同時代所處的浪漫主義末期的綺麗色彩。

大家對這期 Voice 還滿意嗎?

有任何意見或建議

可以到後臺與子曰君進行互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