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有話好好說》立意:社會轉型之下,以詼諧為表的城市躁動


淺析《有話好好說》立意:社會轉型之下,以詼諧為表的城市躁動


在張藝謀眾多的電影作品中,《有話好好說》是最不合群的那一個。該片於1997年5月上映,由述評編劇,姜文、李保田領銜主演,全片時長90分鐘,總票房4600萬。雖然影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但23年後的今天,當人們提起張藝謀的電影作品時,總會忽略它的存在。因為,它實在太不“張藝謀”了。

在拍攝《有話好好說》之前,張藝謀已經是享譽國際的大導演。《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活著》等作品,個個擲地有聲。自1987年正式執導電影以來,張藝謀幾乎每一年都會創造出一部經典。

此前,張藝謀的作品雖然在敘事樣式和鏡像風格上不甚雷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熱衷於將鏡頭對準遠離城市文明的農村或壓抑沉悶的城鎮,而囿困於男權控制之下的弱勢女性,是他鏡頭裡不可或缺的主角。

而《有話好好說》則一改往日習慣,他將鏡頭轉向了喧囂、浮躁的城市,把世俗、市儈的市井之徒作為聚焦對象。因此,這部電影長久以來被看作是張藝謀從農村向城市的轉型之作。

《有話好好說》這部作品不僅僅代表了張藝謀作為電影導演的個人轉型,它更深刻地體現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急劇轉型之下,人們精神的貧困以及道德觀、價值觀發生畸變後,映射出來的無處安放的躁動和不安。


淺析《有話好好說》立意:社會轉型之下,以詼諧為表的城市躁動


01“有話好好說”。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後十年的巨大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使得公有制不再是單一存在的經濟形式,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模式下,大批私營企業蓬勃而生。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城市居民打破“鐵飯碗”,下海經商漸漸形成潮流。老闆、個體戶等新新人類成為新社會分子。

初步實現溫飽奔小康的中國人,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轉變。追逐財富、看重身份、張揚自我成為新興的價值觀念。而在面對經濟和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人們似乎失去了方向,不安且躁動。影片中的故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再提起這部片子,很多人用詼諧、黑色幽默來形容它,如果觀賞後的心得僅止於此,那隻能說他們真的沒有讀懂張藝謀,他要表達的絕不僅僅是搞笑。

整部影片故事並不複雜,圍繞著姜文扮演的書商趙小帥展開。趙小帥被時髦前衛的女友安紅拋棄後,初心不改,誓死不放棄。他偏執又瘋狂地繼續糾纏著安紅,而安紅早已與某娛樂公司老闆劉德龍展開了新的戀情。

於是,劉德龍便找人去警告趙小帥,混亂之中趙小帥砸壞了過路人張秋生揹包裡的電腦。受害者張秋生執意要求趙小帥賠償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而趙小帥又認為始作俑者是劉德龍,便拉著老張一起到劉德龍的公司鬧事。身為知識分子的老張一再勸說趙小帥“有話好好說”,而趙小帥卻執意要剁掉劉德龍一隻手。

為徹底解決三個人之間的矛盾,他們約在小飯館見面談判,而趙小帥還是執意行兇,無奈之下,張秋生只能借裝瘋賣傻來吸引警察介入,不成想卻引來飯館廚子的誤會。老張被廚子捆在了後廚的椅子上,百般折辱。而此時,在樓下與趙小帥談事的劉德龍,不幸被天花板上掉下的音箱砸中,暈死過去。

整部影片因一段情感糾葛而起,卻因為幾次嘗試“有話好好說”失敗而走向失控。從一般意義上來看,這部電影的故事不能用“完整”、“豐滿”來形容。沒有很長的時間跨度,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也沒有跌宕起伏、生離死別等吸引眼球的情節。全片主線都在趙小帥一人身上。梳理一下,影片講述的就是四對人物之間從“說話”到“失控”的故事。

趙小帥和安紅:一個想繼續戀愛關係,一個想用一次性關係結束糾纏。

趙小帥和劉德龍:一個想奪回愛人,一個想捍衛主權。

趙小帥和張秋生:一個想擺脫追索,一個想索賠並勸誡、救贖。

張秋生和廚子:一個無辜,一個無禮。

每一對矛盾雙方解決問題時採取的方式都是交談,交談就是“說話”,然而每一段“話”都沒有“好好說”,進而激化矛盾、場面失控,故事就在一次次“說話“----“失控”中發展。

故事由吵架而起,吵架即“有話不能好好說”,而在不能好好說話的浮躁情緒之下,張藝謀想撕裂給觀眾看的,實際上是社會轉型期,人們無法應對之下升騰起來的浮躁之氣。

人民網這樣評價這部電影:

《有話好好說》是一部非常輕鬆的城市荒誕輕喜劇,節奏明快,通過簡單的吵架衝突發展到一個荒誕不經的境地的故事,表現了人在社會上難免有些矛盾衝突,而“有話好好說”不但是有效解決衝突的良好準則、也是共建社會和諧良方的主題。

影片拍攝風格獨特,導演張藝謀採用晃鏡頭的手法,力求將城市人的不安和內心的衝動表現出來,進而呈現出人物之間理性和非理性的衝突。


本片諸多戲劇衝突的源頭都是“對話的失敗”,在眾人爭相扭轉敗局的情況下,故事情節出現一個又一個急剎車般的失控局面。滑稽感、荒謬感躍然而出,而躁動和不安也充斥於耳目之間。

張藝謀運用獨特的鏡頭語言、色彩光線、配樂去加持、烘染浮躁、喧囂的氣氛,使得不同身份的人物角色組成了一個小型社會微縮模型,影片立意霎時凸顯。


淺析《有話好好說》立意:社會轉型之下,以詼諧為表的城市躁動


02 是拍攝技巧,也是影片特色,一切皆為立意服務。

該片的拍攝手法、色彩光線和配樂上的大膽嘗試,完全不同於張藝謀以往的作品風格,也正是這種嘗試,使得影片立意在外部手段加持下,得以完整地展現,“躁動”貫穿始終。

一、全程手持攝影,跟鏡頭、晃鏡頭拍攝。

手持攝影,是指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不採用三腳架等固定設備,而採取攝影師肩扛手持攝影機的方式拍攝。這種拍攝手段常用於紀錄片和新聞作品的拍攝過程中,真實、便捷,但鏡頭穩定性差,畫面有搖晃感。

但這種攝影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了電影中,《紅海行動》、《推拿》等影片也採用過手持攝影方式。

在手持攝影模式下,張藝謀採取了大量“跟鏡頭”和“晃鏡頭”。

影片一開始,便採取了跟鏡頭,馬路上、樓道里、汽車裡,就連馬小帥騎車追安紅的過程,也都是跟鏡頭。跟鏡頭將影片視角直接交給觀眾,參與感極強。而緊貼劇中人物的視角也營造了畫面的焦躁感。

晃鏡頭幾乎也伴隨了影片始終。安紅與趙小帥在房間內親暱時,搖晃的鏡頭將曖昧、慾望之味誇大,引人入勝。而趙小帥與張秋生在飯館裡爭辯時,頻繁交替的晃鏡頭,將視角直抵演員面部,煩躁的表情、喋喋不休的爭論,使觀眾情緒迅速被帶入,似乎每個人都跳進鏡頭,參與了圍觀,氣氛緊張、呼吸加速。

大量蒙太奇鏡頭也將“窮與富”、“高知與流氓”、“專一與濫情”的差別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成不變是愚蠢的,顯然張藝謀是不斷尋求突破的聰明人,攝影方式的改編帶動了鏡頭語言的變化。影片立意與鏡頭語言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影片主題需要這樣的鏡頭語言,而後者恰恰成全了前者。

二、逆光與色彩。

色彩和光線對人物塑造、情節鋪墊和主題表達都至關重要。電影本就是聲電光影的藝術。

張藝謀是攝影師出身,對於色彩的應用早已駕輕就熟。在《紅高粱》裡紅色被大量運用,無法抑制的情慾和人物如火般熾烈倔強的性格得以凸顯。而金黃被用於《滿城盡帶黃金甲》之中,高貴而傲慢的帝王之氣盡顯。

《有話好好說》則不同於上述兩者,本片沒有運用任何一種主色彩,而是將車水馬龍的街道、幽深狹長的樓道、鋪滿畫報的牆壁儘量以灰白原色展現出來,城市的喧囂、人群的浮動,各種色彩交織呈現,真實、淺薄。

大量逆光拍攝,使畫面耀眼,人物面部輪廓遊離不清,似乎又增添了幾分浮躁和動盪。

三、時下流行多元化音樂元素。

除此之外,影片中使用的配樂也大膽、多元。開篇便是一段京味十足的戲曲唱腔,不但交代了張秋生買電腦的經歷,引出故事,還暗示了故事發生的時空背景。

不同場景裡被安插了不同的音樂。大街上聲聲入耳的是時下最流行的情愛之歌。而練歌房裡播放的卻是頗有年代感的《九九豔陽天》,當兩個塗脂抹粉的大媽哼哼唧唧地唱起“十八歲的哥哥”時,當姜文扮演的趙小帥摟抱著方青卓扮演的東北大媽,唱響“姑娘十八一朵花”時,荒誕、詼諧的氣氛,雜糅著男主“一刀剁手”的戾氣,將影片主題推向一個個小高潮。

張藝謀用獨特的攝影手法,結合聲電光影的藝術,不但向觀眾完整地講述了故事,還為引導觀眾體悟影片立意做了助力。

淺析《有話好好說》立意:社會轉型之下,以詼諧為表的城市躁動


03 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刻畫,昇華了影片主題。

現代物質文明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卻越發困難重重。影片表層敘事簡單、詼諧,而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刻畫卻暗示了影片的立意所在。

趙小帥與劉德龍同樣都屬於商人,通俗地講,他們是個體戶。而相對於娛樂公司老總劉德龍,書商趙小帥的財力明顯不入流。在關於一個女人的爭奪戰中,劉德龍表現出來的淡定源自於他對自身財富的信心和安全感。而趙小帥“拿下他一隻手”的戾氣不單單出自被女人拋棄的失落感,這更像是兩個男人在金錢層面的角力。明顯處於劣勢的那一方,心中堆積的是恥辱、自卑迸發出來的蠻力。用金錢和地位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成了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

影片經典鏡頭是趙小帥僱傭的幾個農民工拿著喇叭在樓下狂喊“安紅,我想你”,一句十塊錢。在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市民物質生活獲得空前滿足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還在為一蔬一飯受人驅使。城鄉差距,一目瞭然。

在趙小帥砸爛張秋生電腦以後,身為知識分子的老張妄圖以理服人,獲得賠償。而城市混混趙小帥死不認賬,並將責任推給劉德龍。在其一次次揚言要武力解決情敵時,老張靠著知識分子的素養放棄個人利益,苦口婆心勸解、阻攔。終於在小飯館被廚子百般蹂躪後,這個知識分子徹底撕破臉皮,將禮義廉恥踩在腳下,當街行搶。

物質生活改善以後,城市人群中的精神面貌是否得以齊頭並進?而作為城市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面對社會浮躁之風,束手無策,最終只能以同樣“流氓”的方式回擊那些精神睏乏之人。

人物身份設定,人物性格的塑造,絕不僅僅是為了講故事。透過臺詞和情緒所傳遞的信息,都是為影片主題服務的,而該片中,愛慕虛榮的女人與財大氣粗的老闆,遊手好閒的混混與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都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一次次衝突中昇華了影片主題。

淺析《有話好好說》立意:社會轉型之下,以詼諧為表的城市躁動


結語

中國經濟經歷了從計劃到市場的轉型,而文化形態也隨之改變。電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注重人文情懷的藝術片向追求票房和經濟價值的商業片轉化,已是必然趨勢。而張藝謀在應對大環境下的幾次嘗試,無疑都是成功的。

這部作品顯示了他對待電影藝術的赤誠,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碰撞和衝擊中,張藝謀保持著職業的敏感,勇敢大膽地追求多元與開放是他留給中國電影人的深刻思索。不斷地追求美,尋求突破,矚目中國城鄉變化和差異,是其作品永恆的特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