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将对农村粮食生产及乡村经济布局发生深刻影响

在武汉疫情发生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在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以至城市群不断出现。但武汉疫情发生后,这种进程将会停止,人们将会重新考虑城市化的得与失。

首先,乡村经济在恢复,农业生产充当了领头羊

随着武汉疫情防控对物资的需要,农产品生产,特别是蔬菜种植以及农副产品加工迅速恢复生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重新得到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加强。随着农业的恢复,与农业有关的产业都会不断恢复,乡村经济重新恢复生机。

其次、乡村的居住环境重新得到认同

武汉疫情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什么都没有生命金贵,身体健康最重要。相应地人们会对自已的居住环境重新审视。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大城市各项生活设施健全,可以为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提供保障。武汉疫情发生后,瘟疫在大城市迅速传播,并导致医疗资源极其紧张,以至一床难求,并且各项生活品供应紧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大城市的生活条件优势正在消失。大城市,人口密集,容易传播瘟疫,爆发后还没条件及时救治,远不如回到乡下居住。况且现在乡村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与城市相比,差距在不断缩小。

因此,疫情过后,会有不少人选择回到乡下居住。这将成为一种风向。

这样一来,乡村经济将会重新起步。

其三、互联网将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大城市之所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因为大城市能发生聚集效应,它能使各类生产要素不断集中匹配,产生聚合效应,并给人们提供各种经济机会。从而使得大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武汉疫情发生,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发挥了相反的作用。

现在,互联网远程办公开始发挥作用,还在疫情隔离期间,一种叫协同云之类的远程办公软件,加速推广应用。它同样可以把分散的资源聚集起来,进行调度和协调,起到大城市集聚效益的效果。这样一来,分散在乡间的企业及资源,将会被互联网调动起来,实现跨区经营的目标。

低成本的乡间企业,加上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通过跨区经营

,将发挥比大城市更大的经济聚集效应。因此乡间企业将应来发展机会。

其四、脆弱的农业支撑不了大城市无限发展

毫无疑问,涌入城市的人口是靠农业支撑生活的,低廉的粮食价格支撑城市各行各业发展繁荣,并使城市人口有了忍受高房价的空间与余地。

假如说,粮食价格提升一倍,必然带动城市各行各业价格上涨,大大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很可能还会使城市里相当一部分穷人无法忍受,不得不退回农村。

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假如非洲蝗灾导致国际粮食危机,并大大影响对中国的进口,国内粮价还会保持低位运行吗?对城市居民生活会不会造成冲击?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因此说大城市不能无限扩大。粮价什么时候提价,就是城市人口回流农村的开始!

其五、半工半农,支撑中国农村粮食产业

笔者发现,中国农村有个奇特的现象,农村大部分种粮户都是半工半农。也就是农民有一部分时间在田里种地,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外地或附近打工。在他们看来,打工是主要职业,种地则成了副业。

他们种地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给自已提供新鲜口粮,够吃就行。在这个目标下,他们只保留几亩良田供耕种,其余土地则任其拋荒。只要不发生天灾人祸,他们的口粮保住了。

由于可耕面积大幅减少,产量也下降不少。因此,他们能给社会提供的粮食也是极其有限。

由于他们是半工半农,也可以叫做中国特色的以工补农吧!

随着大量企业来到乡间,可供这些农人打工的机会会日益增多。因此暂时稳定农业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规模农场经营够伧,他们最需要农业变革

与单纯的半工半农种粮户相比,专业的规模农场承担更大的风险。

有人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有以下四点:(1)种粮大户要拿出高额租金,而小农户能拿到补贴。(2)种粮大户要购置大型农业器械,而小农户生产方式更灵活。(3)种粮大户需要雇人劳动,而小农户利用打工间隙劳动即可。(4)种粮大户难以抵抗风险,而小农户不只靠种地完全可承受。

实际上,粮价低廉主要影响的是规模农场。他们受市场影响更大,也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

他们对于整合农业产业链,与农资服务,农机服务,粮食贸易,粮食加工等各环节融合发展,全链经营,有迫切的要求。

总而言之,武汉疫情过后,中国粮食生产与城乡布局将迎来新的拐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