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全村最靚的仔


 以水為師    “智者樂水”出自《論語》,智者為何樂水?水作為一種物質,存在於我們生命的時空。它柔和而鋒利,時而變化為雲雨,時而變化為霜雪,在漫長的生命遷徙中,它無懼無悔一路歡歌,順應著形勢,變換著千姿萬態。人和自然是一體的,水的特質也反映在人的素質中,而智者和水一樣“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和規則,但是它惟一不變的是自己的本質,所以,智者樂水。    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水就表現出不同的形態。有時見到的是水的狀態的變換,雨、雪、霜、冰、雹,有時是水的形體的變換,池、河、湖、溪、溝。還有就是水在氣質上的變換,時而清澈見底,時而混濁莫測,時而是涓涓細流,時而洶湧澎湃,或者肆虐瘋狂、摧枯拉朽。看似變換莫測其實也有它的規律,它的變正是源於他對外界環境敏銳地感受,而變也正是大自然永恆的定律。    在季節的變換中,它選擇了狀態的變換。面對和煦的春風,它就展現出溫柔的一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面對酷熱的盛夏,它展現出疾風驟雨的震撼。而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它又淫雨霏霏,纏綿婉約。在寒風凜冽的冬日,它飄飄灑灑質地潔白,或者晶瑩剔透,堅冷如鐵。無論世事怎麼改變,世界怎麼變換,水內心中那種真愛卻無時無刻不頑強的表現出來。    在前進的奔襲中,它把靈動和堅韌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在山澗中,你能更清晰的感受到這種特質,時而懸崖絕壁,時而深潭溝壑,時而又怪石嶙峋,時而又隙縫無間。可是你總能見到水前進的蹤跡,它順應著地勢,跳閃騰挪,時而飛瀉而下,時而蓄勢待發,時而化作千絲萬縷,時而又無影無蹤,當你以為它不見了時,它又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而且一路歡歌奔向遠方。你絲毫感覺不出它有些許的埋怨或遲疑,前進!快樂著前進!哼著小曲、展現著嘹亮、一轉眼他就把你甩得遠遠的。    真水無味、無色、無形。可是它卻洗滌著人間的汙垢,容納了一切的悲歡。誰都可以向他傾瀉,無論多麼骯髒和有毒,它全部用寬容的心接受下來,也許你會覺得它發臭、混濁,但是真正發臭和混濁的是水嗎?它平靜而沉穩,冷眼觀望著世事的變遷和人世的悲歡,大海就是它至高的境界,無論胸中多少溝壑,展現在你面前的永遠是虛懷若谷,一馬平川,坦坦蕩蕩。    水至柔,至剛。因為愛的博大,所以也恨的凌厲。當它發怒時,它咆哮的氣勢,氣吞山河的肆虐,摧枯拉朽的決斷,可以瞬間改變世界,吞沒一切。水的精神是根本不能用筆所描畫清楚的,它藏於你的內心,和你的生命融為一體,只有你的心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    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前幾天看到一篇科學報道,說地球正在進入第五次冰川期,地球將會被冰雪覆蓋,冰川期將持續2萬年,在這種氣候下人類將無法生存。終結人類文明的難道也會是水嗎?  以水為師,以水為友,以水為志,以水為生,以水為人……


三世人生


很多人認為“上善若水”是這樣讀的:上善、若水。其實不然,正確的讀法是:上、善若水。“上善若水”這一詞出自於《道德經》。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全句的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正因為猶如水一樣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上善若水”一詞中的“善”,指的是做什麼事情要符合公道,品性接近於德,而非簡單的善良的意思。老子曾經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情感的,視萬物如草扎的狗,任期自我發展,自我生滅。道的行事方式與善良、愛心、助人為樂這些詞是根本不沾邊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天地和聖人都靠不住,人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道。依道而行,所做之事才“符合道”。


大家尊崇道義和珍視德行修養還在於他們不去幹涉萬物生長而是順其自然的緣故。所以道生萬物,德養育萬物,陪伴萬物從出生到發育、到挺拔到衰老、到休養到死立。在這個過程中,道生出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了,成就萬物卻不操縱把持,處於高位卻不任意主宰。這也只有水做到了。

水除了符合“道”和“德”,水之善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特徵,老子的原文是: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時。”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居住之處是否良好,在於地。居住在地上,能穩得住腿腳,才是安穩;居住在空中容易動盪;居住在高峰,則有傾倒之危。一顆心,是否善良,在於是否淵博。


有些人的心,是狹隘的,因為他的心不是往四周擴散變得開闊,而是往中間收攏,越擠越小。相交之善,在於是否講誠信。有些人是不講誠信的,他們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讓人難以相信。中正之善,在於治。人們取水平線為準,以之為正,用來蓋房子,做傢俱,用來觀照自身。正是因為它的均平、中正的特性才讓人有準則可依。水總是會選擇恰當的時機來發動,時候不到,積蓄不滿,它就不會動作。它的行動,追隨地勢;它的盈虛,順應天時。這就是水之善。

怎樣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像水一樣。“上”的意思指的是最好的、最高的。做人要做到“上善若水”,第一點我們要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第二點就是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水淨化萬物,也吞吐泥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的就是我們要做一個心胸寬廣之人。不因周圍環境而抱怨,自生自滅,而是自己奮力掙扎,不因環境使自己受困,這也是心胸寬廣。


第三點就是要與人為善。有一句話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就是這麼個理兒。第四點就是要講誠信。中國人認為“信是萬事之本”,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誠實守信,這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如果沒有誠信,別人不會信任他,就會失去很多東西。


第五點就是人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水可以在大海里波濤洶湧,也可以在小溪中緩緩徐行,更可以在水杯的方寸之地中靜若處子。所以人應該像水一樣有強大的適應能力,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都能安然處之,不慌不亂。


最後一點就是要學會把握好時機。“冬凝春水,涸溢不失節,善時也”。這句話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水在冬天凝固,在春天結冰,涸溢不失時節,能夠很好地把握時機。人應該向水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審視奪度,把握好時機,順勢而為。


以上就是我對“上善若水”一詞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妙摘


水可凝冰,冰比水硬,

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水可化氣,氣熱蒸騰,

聚氣生財,大象無形;

水向低流,持續做功,

水滴石穿,柔克其硬;

水變形態,任意因盛,

能屈能伸,隨變隨形;

水性雖寒,仁善不爭,

惠澤萬物,棄私而公;

水可聚散,有形無形,

順勢而為,成不爭功。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善利人,故而不爭。

道德之精,詮釋人生!


田野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老子:借水喻人。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個品格最接近道。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隨高,你低我便隨低,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隨靜,你動我便隨動。隨你動靜安然。

做人如水,你遇寒結冰,遇熱沸騰,隨你變化萬千。

能適應任何環境,能包容萬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老子說: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世人,做人應該像水一樣,有柔有剛。能大能小。能高能低。擁有廣大的胸襟和氣度。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過客ABC123321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晨曦小荷可能有理解偏差,這裡就不避諱自己的淺陋來試著解答一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點不同的見解或者啟迪。萬望海涵。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提出了上善的核心:利萬物而不爭。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專門利人,淡泊名利。這是人生境界。是一種最高境界,達到水之本性,利它而不爭名利。上善對應著中善和下善。中善伐謀、下善伐力。無論你伐謀還是伐力都已經是動了心思,而非本性,而沒有達到無為而為的境界。水無孔不入,水不怕低陋,水不怕剛強,水潤物無聲。

若水,迴歸本性,雖然可能淹溺動物,但更多的是養育萬物。不因小惡而忘大善不為,也不因小善而忘大惡為之。為與不為,在於“道”心,道心一視同仁。恰如水,千萬滴水滴不分彼此。若己若人。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我,謝謝!


晨曦小荷


上善若水,這句話有許許多多朋友解釋了,有人引經據典,有人咬文嚼字,有人冥思苦想,有人腦洞大開!

我們要解的是這四個字中最重要的二個字:善和水!我們再從這二個主詞語中分字義先後去解,善是我們人性在社會發展歷史中逐步體會到的一種精神物質,而水是大自然千萬年甚至億萬年亙古不變的自然物質,二者相比毫無疑問後者“水”是上,善隨後,如此我們再來解“上善若水”就非常明瞭了!

一個人,你理解了善是什麼,知道了為什麼做人一定要從善,好比你的生命從此融化與水中,水無比之大,大海就是水,所以這裡“上善若水”的水之意義非常深遠!

一個行善積德的人,他的心底一定如同寬闊的海洋,一個“上善若水”的人是值得人們交往和尊敬的人!

惡人的心❤,小人的心❤,這些人類社會的異類,他們的靈魂中是無法去想象和體會“上善若水”這樣精闢的絕句,因為他們命中不具備這樣的修行!

中國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啊!



大提琴心聲


“上善若水”最好的寓意是水利於萬物,但卻與世無爭,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說,如果一個人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無論處於怎樣惡劣的環境,都能做到內心平靜,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他人,甚至忍辱負重,那麼這樣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質,是上善君子。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書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陳鼓應先生在他的《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中翻譯這段文字的意思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陳鼓應先生作為享譽世界的道家文化學者,舊學深厚,行文簡古,且表達十分優美。他還對老子這段文字闡述說,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顯著的特徵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該具有“處眾人之所惡”的心態,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他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願意做,他能夠忍辱負重,有責任擔當,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他能盡其所有幫助人,盡其所能服務人,但不和別人爭名奪利,所謂“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是柔情萬種的聖物,他給人們奉獻自己的美麗,給萬物以全身心的傾注,但從不指望回報。水處事圓時圓,方是方,在大海中是大海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茶杯中是茶杯之形,隨物賦形,形態萬千。水是胸懷博大的聖物,至柔至善,當萬物需要他時,他傾其所有,而且從不見識低下,爭長論短,滋養萬物而坦蕩寬容,包容天下。

世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無法透視事物的內核,老子看事物不僅看錶象,而且要看實質,尤其是實用主義通常借用的一面,老子反其道,往往從實用的反面去揭示出蘊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與水德如出一轍,他得出:“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正因為不同人爭,故天下沒有人與他爭;也正因為不同人爭,故天下沒人能與他爭。

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就是水的品性。世間最至聖的君子,其道德就如水一樣,只講奉獻,不講回報,只講饋贈,不講索取,不擇貴賤,隨遇而安,這樣的人,便能一輩子內心平靜,功德圓滿。


帝國的臉譜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話,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U第四聲)故幾於道.”  “厚德載物”是《易傳》中的話,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先說厚德載物,什麼是“德”,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要求回報,叫做交易.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幫助,而你都不要求回報,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再說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上善若水”該如何理解?

其實我一直都有對這句話的不以為然之感覺,“上善”?善,美好,美好的東西……。“上”?至高無上之上的地界。這裡的“善”字經歷了最少都有兩個善的階段,前一個善字是和不善對立的善,是對“善”字的抽象性認識階段,是知性的認識,不是“善”的全部,是婦人之見的小善。(特別註明不含歧視女同胞之意,只為說明問題)

後一個“善”字是已經包含了善字的對立面不善在內的“善”,這才是我們這裡“上善若水”的善字!沒有善,亦沒有不善!連沒有,亦沒有都不停地沒有的善才是我們這裡的“上善”。

也就是不入有限,進入了無限的領域。

“水”?水是無限的嗎?水資源是無限的嗎?我們說:自然界任何事物,只要是有形就一定是有限的!

那什麼才是無限的呢?才可以和“上善”相交配呢?

“炁”!只有“炁”,炁無形,無限……。

所以我說:“上善”不應合水,“上善”應該配炁!“上善若炁”就對啦!

所以我從來都以“上善若炁”來自省。

那為什麼我又不和“上善若水”計較和死磕呢?

這是因為古人早就知道會有象我這樣的人來掀祖宗的棺材蓋,也早就設定了應付我的詰問,預先在這句話中做了一個“炁眼”,可以進退自如,那就是用了一個“若”字!

“若”?“如”,“似”,像!好像的意思,好像是水,也可以完全地不是水呀!可以是水以外的任何東西呀!

這個“若”字帶有自己肯定自己的同時也可以自己否定自己!它具有自身內在的不停地否定性,整句“上善若水”因為有了這個字就活起來了,所以我也沒法與它計較啦。

不過我是喜歡“上善若炁”的,各位以為呢?


張建平149284331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一個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從眾。你的心性如果能和水一樣,就能做到不爭於世,卻存在於世上的每個角落。



“上善”就是老子說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水之善具體表現為:

水能包容萬物。水可以接納萬物包容萬物,不管這世間萬物有多髒,這就是水的包容性。之於人,就是寬恕、寬容,人要像水一樣,包容這個世上的一切。

水能百折不撓。剛強的東西一旦超過它能承受的範圍的壓力,就會一瞬間斷裂。而水是柔性的,柔能克剛,柔韌是最具生命力和戰鬥力的,且又是那麼的不起眼。



水能順勢而為。永遠順勢而為,遇高則高,遇低則低。容器方則方,容器圓則圓。地勢高了就往高處流,地勢低了就往低處流,能屈能伸。

水從不爭奪。它從不參與爭鬥,卻養育了萬物,它的功勞最大,卻不被人們提起,它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它的偉大因為不爭,它的不爭成就了時間的偉大。

水出淤泥而不染。水包容了萬物,卻從沒有向時間妥協,水接納了汙濁,卻保持內心的純潔。它永遠都是它,任外形外觀如何變化,它的本質永遠不變。



水無處不在。水是看不到其形狀的東西,聚可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地方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水不拘小節。水之大,可以氣勢磅礴,一瀉千里,融入冰川;水之小,亦能水滴石穿,從不畏懼前方的路途,突破一切的艱難險阻。

這就是我認為的“上善若水”,謝謝!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