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學歷”誰重要?別把學歷作為阻礙上升的“死槓槓”

近日,特拉斯直聘AI人才,只求對AI有“深刻理解”,不限定學歷,甚至不在乎是否高中畢業。這種不拘一格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有人認為,這再一次說明“能力”比“學歷”更重要。

“能力”和“學歷”之爭由來已久。首先應該承認,能力和學歷並不矛盾,把能力和學歷水火不容地對立起來,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觀點。但如果由此而得出“讀書無用論”,完全否定學歷的價值,則更是荒唐到家。一般來說,學歷是一個人能力的重要體現。有能力的人,只要獲得學校教育的機會,加上自己的努力,完全可能獲得與能力相稱的學歷;而高學歷人群,從總體上看,能力也相對較強。這不但是理論上的推演,也有許多事例可以證明。

不過,在實際工作中,也確實存在高分低能、學歷高能力低的現象。有的時候,這是人崗不相宜造成的。比如,把一位不擅長做菜的天文學博士安排到廚師的崗位上,可能會給人“工作能力差”的錯覺。我們需要通過優化崗位適配,做到人崗相宜,方能人盡其才。但有時候,這也確實反映了目前學歷教育不注重實踐、輕視動手能力等問題。同時,學歷教育雖分為不同專業,但仍屬於對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衡量,因而更適合於培養“通才”。一些“偏才”“怪才”,某方面才華或能力或許格外突出,但可能無法通過學歷要求的考察。此時,學歷自然也就無法反映其真實能力了。所有這些都要求在衡量人才時,不能僅看學歷,更不能把學歷當成唯一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拉斯的例子,給了我們啟示,

不是不重視學歷,而是別把學歷變成一道“死槓槓”。

一般而言,越是成熟的專業領域,學歷對能力的反映度就越高。而像AI這樣的新興領域,最初的“人才群落”往往不是學歷教育培養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催生的,有時還可能從其他領域的人才“跨界”而來。正因為如此,在新興領域人才的評價和使用中,如果把學歷、職稱等“硬槓槓”作為唯一尺度,其結果只能是堵塞了人才湧現之路。反過來說,在評價一些傳統領域特別是基礎學科的人才時,如果完全拋開學歷、職稱等因素,一味追求所謂“能力”,不但會出現偏差,對於高學歷者也是不公平的。

而且,能力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學歷只是能力的一種階段性表現。拿到一份學歷,意味著對過往學習能力及成果的一次鑑定。正所謂,所有過往,皆為序章。對於一個人而言,一生中可以獲取的學歷總是有限的,能力增長的道路卻一直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現代教育越來越倡導終身學習,越來越重視對獲取技能之技能的培養,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們這個時代,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發展,新事物不斷湧現,新領域不斷擴展。對於教育部門和用人單位而言,必須跟上實踐發展的節拍,實現“學歷”和“能力”兩相宜的效果。同樣,

對於每個人而言,只有常懷“能力恐慌”,把自己鍛造成一塊高效的“蓄電池”,不斷充實自我、超越自我,才能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